陶玉叶
摘 要:语文学习源于生活,也必将还于生活。当代很多小学生困于小小一方天地中,读得多却做得少;知识积累是丰富的;情感体验却是缺乏的。他们的语文学习脱离了生活实际。所以本文就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同时结合教学中的实践案例,从教学方法、活动组织、生活情境、作业设计四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关键词:生活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 陶行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039-002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他认为真实的生活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否则所有的教育都是空洞的、毫无依据的。
而这就与《新课标》中提到的观点不谋而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的,语文教学本就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方面,语文教学展示给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培养学生掌握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生活给予了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资源,给了学生无限发展的可能。因此,笔者努力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融入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将生活与语文相结合,让生活融入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
一、融入生活经验,设计多样教学
时代的发展造就社会的进步,也使得我们的学生远离了真正的生活。很多孩子缺少实际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必然就造成了其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再加上很多老師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少兴趣,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以学生生活实际水平出发,适当融入真实的生活经验。同时进行多样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有强烈的代入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还能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魏星在指导部编版五下《手指》这一课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指是“养尊处优”的呢?刚开始,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学生都只能从字面上进行理解,说出它的表面意思。但魏老师换了个问题,他问:“养尊处优本指人,那你说说看生活中哪些人我们可以说是养尊处优的?”问题马上迎刃而解,举手发言的人不胜枚举:“我在家里就是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不就是‘养尊处优?”也有人说:“那一定是我的妈妈,衣服从不洗,水果爸爸递,包包我来拎,这就是‘养尊处优最好的解释了!”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是引得在场的同学和老师们哈哈大笑,活跃了气氛,集中了精神!
再比如说在教学六上课文《月光曲》时,其实很多学生都没有练习乐器的经历,所以很难理解贝多芬学习钢琴的艰辛,更不要说去感受贝多芬即使面临生活无尽的磨难,但依旧保持对于艺术的不懈追求的精神。因此,笔者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不仅找了钢琴大师郎朗、民间艺人阿炳的纪录片和相关资料,更是让班里几位学习乐器的同学现身说法,说说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再结合贝多芬苦难一生的资料,让其他同学真正明白了贝多芬不仅善良、技艺高超,更是有着坚强不屈的品格。强烈的代入感使得学生对于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好地与课文产生了共鸣。很多孩子不自觉地就产生了这样的感悟:“虽然我并没有学习乐器,但学习也是一样,即使困难重重,我也决不轻言放弃!”
二、充分体验生活,提升课堂效率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陆游也有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此可知,增加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是多么重要,同时也能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1.组织实践活动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大大小小的节日开展特色活动。如春节剪窗花、清明做青团、立夏来“斗蛋”;或是劳动节、国庆节、学雷锋日,老师甚至可以自创有特色的光脚节、特色人物节;还可以举办各种辩论赛、手工展览、飞花令等等。当然,老师也不能完全放手,要适时地进行引导,让学生仔细地进行观察和思考,抓住转瞬即逝的真实体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如果以后在课文中遇到类似的体验,我相信学生一定能感同身受,课堂效率必然能随之提升。
如果是低年级的小朋友,不仅是各种课外活动,如果条件允许,教师更可以将实物带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
比如说王老师在执教二年级习作《我最爱吃的水果》时,王老师让每个小朋友都从家里带来了自己最爱吃的水果,孩子们跟随着老师,一起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甚至是尝上一大口,孩子们充分调动了自己的五官,最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加上老师适时的指导,人人都成了小作者,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喷涌而出。
同样是作文课,管老师在执教四年级《挤眉弄眼吃薯片》时,课一开始,管老师就拿出了一整罐的薯片,先请一位同学上台挑战,这位男生为了吃到这片薯片,充分调动面部肌肉,左挤右耸,瞪眼噘嘴,急得面红耳赤。与此同时,老师引导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他的面部动作,猜测他的心理变化。然后从“我是小小观察员”和“我是幸福体验员”两个角度写下关键词。但是浅尝辄止的体验还不够,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于是管老师每人一片,试完了再比赛,一轮不够,再来一轮。事实证明,充分的体验完全不嫌多,一次又一次的亲身尝试,带来了立体鲜明的感受。学生们玩得兴致盎然,当拿起笔,由关键词拓展成一段话时,学生写得也是势如破竹,一气呵成。
2.观察自然生活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是学习困住了学生双脚,遮蔽了他们的双眼,使得表达空洞、失真、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李吉林老师深深地明白这一点,所以她的课堂有时在操场上,有时在田野里,有时在小路旁。一次,为寻找“秋天田野”的典型场景,从晨光微露到旭日东升,李老师一个人反复寻找着了近两个小时的相关景物和最佳观察位置,才最终找到最为满意的地点。而当这一切都鲜活地展现在孩子们眼前时,孩子们情感的心弦也被这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深深触动了,迫不及待地你一言,我一语,孩子们的语言如同诗一般在这秋天的田野上飘荡。
3.记录生活点滴
当笔者在执教六上《草原》和六下《表里的生物》时,课后都有这么一道题:“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形?”“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题目不难,但学生就是面面相觑,无话可说。其实并不是说学生没有这样的体验,而是学生的情感如夏日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总是将其遗忘于生命的长河中。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养成记录生活点滴的习惯。为了减少学生的抵触心理,老师不要做硬性要求,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将自己生活中记忆深刻的事情少则几句话,多则几百字写一写,记一记,这样逐年累月,必然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营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我们的语文教学,难以避免的,不可能全是学生所熟悉的,当学生对课文情境感到陌生时,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生活化的情境,拉近学生、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比如,在执教三上《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倾听音频里的声音,猜测这是什么声音,并进行模仿。学生一下就被吸引住了,一个个竖起耳朵认真聆听。同时,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类似“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叽叽喳喳”等描写声音的词语,老师也充分利用的音频,营造了真实的大自然情境,学生听得专心,读得认真,学得开心。
再比如说在执教五上的《圆明园的毁灭》时,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学生对于文中所说的“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没有切身体会。老师就可以出示圆明园复原后的照片、视频,重塑一个宏伟辉煌的圆明园,让学生身临其境,流连忘返,不禁为这壮观精美的圆明园发出赞叹时,再出示被毁后的残垣狼藉,学生们的心被狠狠一揪,痛心与仇恨油然而生,溢于言表……
2.根据生活情境设计教学任务
语文特级教师魏星老师在执教《牛郎织女》一课时,设计过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任务:假如牛郎马上要去参加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你觉得场上会发生什么?新颖又有趣的问题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说:“因为他很穷,根本不是高富帅,所以灯会一下子全部灭掉。”有的不同意:“虽然牛郎很穷,但是他善良、勤劳,所以我觉得他并一定会以失败退场。”魏老师用这样的生活情境设计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更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再比如笔者在执教六上《穷人》一课时,在充分感受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之后,我问:“当你不小心打碎了妈妈最心爱的花瓶时,你会想些什么呢?”相较于课文,我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更有兴趣,也更能体会这种忐忑不安的心理,也就更有话说。
3.布置生活化的教室环境。
教室就像是学生们的第二个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角角落落,开设“图书角”“风采展示墙”“学生作品集”,走廊里挂上“名人故事”“古诗角”等等,让学生在富有生活化的环境中学习,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习兴趣。
四、设计生活化作业,还语文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理论包含:“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那我们不仅要融生活于语文教学,更要还语文于生活实际,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让学生在作业中去实践语文,体验生活,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社会生活。
比如在执教六上习作六《学写倡议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课前小组合作调查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并统计查找相关数据资料,小组汇报。
(2)根据倡议的对象,课后将写好的倡议书发布在合适的地方,如学校的公告栏、小区的布告栏等。
这样的作业,真正讓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同时,将课堂上学到的倡议书的写法运用于实际,对人们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告,还语文于生活。我相信,这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生活教育”理论吧。
再比如有老师在执教五下综合性单元《遨游汉字王国》后,就布置了以下作业,让学生任选其一,合作完成调查报告:
(1)关于某一姓氏的起源和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2)关于生活中错别字的使用的调查报告。
开放性的问题,提供了学生多样性的发展空间,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同时,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这样的实践性活动,帮助学生将学习延伸至生活,不仅将学到的知识与方法灵活运用,将知识内化,还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要继续学习,学无止境,成为不断成长的人,真正地实现“生活即教育”。
综上所述,由于学生实际生活条件的限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仍旧对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应科学、主动地将“生活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融生活于语文,还语文于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让学生真正地成为社会的人,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林玲.引生活之源 促语文学习——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作文教学研究,2016(02):89+60
[2]张爱琴,莫雪花.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8(03):29
[3]吴红伟.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小学作文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7
[4]申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5]李剑慧.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生活化语文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7
[6]庞善凤.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09):33-35
[7]余方平.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