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我国国家公园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2021-09-03 08:15杨阿莉何梦冉齐芬颉张文杰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年9期
关键词:保护地体制公园

杨阿莉,何梦冉,齐芬颉,张文杰

(1.西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昆士兰大学 商学院,澳大利亚 昆士兰4072)

1948 年在法国枫丹白露成立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优久的全球非营利性环保机构,也是自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唯一一个作为联合国大会永久观察员的国际组织。1994 年,IUCN 在出版的《保护区管理类别指南》指出:国家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保护地,其设立的目的是保护大规模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并为人们的精神、科学、教育、娱乐、旅游等方面的活动提供一个环境和文化兼容的基地[1]。自1872 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国家公园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起来。国家公园的建立平衡了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地质地貌等自然环境的庇护所和展示窗口。

2013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是统筹解决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各类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碎片化问题的重要举措。自2015 年以来,我国陆续建立了10 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一战略思想,促使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于各类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相关思考和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全面了解我国学者关于国家公园的研究动态,本文对2000 年以来收录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运用CiteSpace、Ucinet、VOSviewer1.6.14 等软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以期明晰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的现状和学者们的研究进展,为国家公园发展和学者们下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1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数据检索时间为2020 年10 月2 日。在高级检索模式下,限定检索条件为主题=“国家公园”,并且含关键词=“国家公园”,文献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CSCD”所载文献,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共检索得到文献2724 条。为了保证分析的客观性,本文通过对文献的题目、摘要、关键词等进行筛选,保留与国家公园相关的“风景名胜地”、“自然保护区”等相近表述,以及涉及的生态学、地理学、管理学、规划等相关学科领域内容,去除不相关的文献,合并相似的关键词,最终选取有效文献数量共计2560 篇。

1.2 数据处理

可视化分析是通过对数据之间的关联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转换为可被读者感知的曲线、矩阵等图形及图谱和符号等,能更加直观全面地判断数据的变化趋势,从而挖掘出蕴含在大量数据中的规律。本文首先运用BICOMB2.01 软件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研究单位、研究作者等进行数据处理,然后运用Ucinet、VOSviewer1.6.14、CiteSpace 等软件绘制了机构合作关系和合作作者网络图谱、关键词网络图谱、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等,以展示当前的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

2 文献产出概况

2.1 研究态势分析

本文根据检索得到的参考文献,绘制出2000—2020年国家公园研究的发文量及其变化趋势统计图(图1)。我国国家公园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0—2005 年为萌芽阶段,核心期刊论文年产出数量从4 篇增加到61 篇;2006 年至今为发展阶段,发文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发文量基本保持在100篇上下。尤其是2006 年核心期刊文章数量几乎达到了前10 年发表文章数量的总和(146 篇)。2019年与2020 年的文章数量急剧增长,年产出量均超过300 篇,这一现象与近10 年来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和学者们对这一领域发展的持续关注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1 2000—2020 年我国国家公园研究发文量趋势

2.2 研究机构分析

针对国家公园研究领域发表文章的作者所属单位和机构分布,可以分析相关单位和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2]。每个矩形代表学者的所属单位,矩形之间由带有双向箭头的线段连接,表明单位或机构之间有合作关系。矩形之间的箭头越多,代表单位之间的合作越密切。由图2 可见,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清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与其他机构在国家公园研究领域有较强的合作关系,其中也有因地域相邻而进行合作的高校单位,如河北师范大学与邯郸学院之间的合作、长安大学与西安科技大学之间的合作等。总体来看,机构之间整体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多数单位之间不存在合作关系,如厦门大学、武汉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与其他的高校单位或科研机构还没有建立起合作关系。

图2 2000—2020 年我国国家公园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2.3 研究作者分析

本文运用Ucinet软件绘制出国家公园研究者之间合作关系的网络图谱(图3)。图3 中,矩形代表研究学者,矩形之间有线段则表明学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没有线段连接则代表没有关系。合作作者关系中以2 人合作为主,其次为3 人或4 人合作,或以某一人为中心形成5 人及以上的多人合作关系。如,以苏杨、何思源、魏钰[3-5]等为核心的作者群主要着眼于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相关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的人地关系,通过借鉴美国保护地役权[6]、法国大区公园体制[7]等国外经验对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和运营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钟林生、周睿[8]和虞虎、陈田生、钟林生等[9]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对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既有较为宏观的功能分区研究,也涉及社区旅游发展的空间适宜性评价与引导途径等微观层面研究。此外,以杨锐[10]为中心的合作团队主要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的理 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

图3 2000—2020 年我国国家公园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3 结果及分析

3.1 高频关键词分析

表1 2000—2020 年我国国家公园研究高频关键词(前10位)

3.2 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词是指代某一研究领域中突然出现的关键词,是展示研究活跃度的主要指标,代表着该领域中的研究前沿[12],能够反映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突然变化[13]。样本文献在不同阶段的突现关键词共11个(表2)。

表2 2000—2020年我国国家公园研究关键词突现表

本世纪初期为萌芽阶段,此阶段学者们多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词出发对个类自然保护地的定位、宗旨、目标进行研究。从2004 年开始,学者逐渐从“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和“自然遗产”等与国家公园相关方面进行研究,这也与我国早期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多是在以往的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地等基础之上而整合建立有关。2006 年进入发展阶段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公园体制”“国家公园指标体系”等相关研究内容成为研究前沿,这与2013 年我国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14]、2017 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15]等相关文件的出台有关。随着2019年我国正式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16],“国家公园体制”等相关内容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3.3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有助于挖掘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同类关键词在不同的文献中同时出现的次数越多,表示这些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越能代表该领域的研究主题[17]。从整体上看,近20 年国内学者对国家公园的研究主题较为分散且交叉性较强(图4),“风景园林”、“游憩管理”、“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者”、“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地”和“自然保护地”等关键词的节点较大,表明近20 年这些关键词被学者们关注较多,是国家公园相关研究的热点主题。而与国家公园建设相关的“生态移民”、“生态补偿”和“特许经营制度”等关键词的节点较小,说明目前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的学者较少,公众对此的关注度也较低。“风景园林”、“森林国家公园”、“游憩管理”和“社区”等关键词所显示的节点颜色相同,显示这些关键词之间较高的相似度。

图4 2000—2020 年国内国家公园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3.4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方法,用它来表示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18]。属性关系密切的词语可以形成概念相似的种类团,而在一个种类团中的关键词,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较大[19]。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9 类研究主题(图5),主要包括:①国家公园体制。该聚类着眼于我国国家公园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生态保护策略,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冲突[20]。具体来说,研究主要关注国家公园共同参与机制,讨论如何在国家、地方、社区和公众层面上统筹权力和需求,明晰自然资源治理的权责关系,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发展国家公园多层次、多主体间的信任、合作、激励机制[21]。②风景园林。研究内容涉及国家公园的功能区划分、游憩场地的设计、步道设计、国家公园内建筑风格设计等内容。同时,研究者还将分区规划作为一种管理工具,为国家公园的管理服务[22]。③生态旅游。不仅有访客的游憩方式、游憩管理与服务,还包括生态旅游资源、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内容,部分研究侧重于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环境适宜性、景观适宜性等方面[23]。④多样性。主要探讨了以珍稀树木、野生动物、微生物等为主的自然保护地区域物种的多样性和包括徒步、攀岩、划船、垂钓等游憩活动方式的多样性。⑤森林公园。包括对园区进行防护、妥善处理森林灾害、开展园区巡护工作等在内的一系列监测保护措施的研究,此外还有对森林公园游憩承载量的讨论。⑥多规合一。内容涉及国家如何在现有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的基础上根据其自然属性、生态价值和管理目标进行有效整合,对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的分类系统研究。⑦地质遗迹。学者们主要对地质事件的特点和地质演化历程进行了探讨,包括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成景时期分析等内容。⑧国家地质公园。主要研究访客在具有特殊地质地貌的公园内如何开展科普教育、研学旅行等活动。⑨价值。该研究包括建设国家公园所带来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与之相关的全民公益性、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等内容。

图5 2000—2020 年我国国家公园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

4 结论与讨论

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的主体,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20 年来,国内学者对国家公园的研究经历了萌芽期、快速增长期等阶段,且表现出显著的政策导向性。由于国家公园这一概念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较晚,国内学者早期的研究主要围绕“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和“国家公园体制”等内容展开。近年来,我国一系列关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的文件相继出台,这为国家公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进而促使学者们对国家公园的规划管理、机构设置、法律法规等宏观层面的相关研究与探索进一步加强。然而,就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文献来看,仍有许多现实问题亟需进一步关注和深入思考。未来,需进一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首先,深入探讨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协调机制问题。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是生态文明体制的排头兵,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先导。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涉及保护地体系中相关利益主体“责、权、利”的相互制衡,以及统一事权、分级管理的制度安排。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机制,如何解决与国家公园建设相关的“生态移民”、“生态补偿”、“特许经营制度”等具体问题,实现国家公园管理目标上的体制整合和生态保护对象上的空间整合,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依然是今后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议题。

其次,提升公众福祉,推动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实践中,如何在生态资源保护的前提下,使国家公园能够实现惠及广大社会公众、缓解贫困、提高全民福祉,让社区积极参与并从中获益的目标,未来还需继续深入对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研究,切实解决好原住民生计、国家公园门票定价、特许经营制度、社会参与机制、门户小镇建设等关键问题。

第三,形成国内国家公园领域的学术共同体,促进不同学术团队、不同地域之间的研究合作。国家公园的建设需要以人才智库为支撑,针对各研究机构联系不紧密、地域分散的现状,创造条件促进各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增强联系。如,进行中部—东部—西部地区之间智库交流与合作,形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共享,学术百花齐放的局面,增强国家公园研究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同时,研究应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国家公园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聚焦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共性难题的解决办法和某些试点区可复制的经验,从而更好推进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

猜你喜欢
保护地体制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在公园里玩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
保护地栽培及存在问题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