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城市海洋旅游产业效率比较及时空分异特征
——基于DEA—Malmquist 模型

2021-09-03 08:15董志文赵博阳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年9期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环渤海生产率

董志文,赵博阳

(1.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100;3.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酒店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随着国民休闲旅游的发展,海洋旅游逐渐掀起大众旅游新热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对发展海洋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海洋旅游快速兴起的背后,产业效率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合董志文对海洋旅游指数的研究[1]和李瑞对旅游产业效率[2]的解释,本文将海洋旅游产业效率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内,海洋旅游目的地提供的各种海洋旅游投入要素及其带来的经济产出的比率。效率高,意味着目的地海洋旅游资源投入能较大程度转化为产出;效率低,则反映出目的地存在海洋旅游产业结构或规模不合理等现象。

伴随着经济增长存在的效率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一方面,国外学者较早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度传统旅行社[3]、酒店[4]、旅游目的地[5]、旅游交通[6]等某一具体旅游产业部门或企业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国内学者将旅游产业视作一个整体,运用DEA方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来研究旅游产业效率。如,梁流涛、杨建涛认为我国31个省份整体旅游产业效率都偏低[7];张丽峰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对比,认为东部地区效率最高[8];李瑞、郭谦、贺跻等认为,东、中、西部的对比忽略了以城市群为背景的差异研究,因此进一步探讨了环渤海地区的旅游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9];陈园园、冯娟、谢双玉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的旅游效率时空特征,并提出了旅游联合发展的建议[10]。海洋旅游的效率研究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已有研究成果涉及海岛县旅游效率[11]、特定区域沿海城市旅游效率[12]、特定省份沿海城市旅游效率[13,14]等,虽然研究对象是海洋旅游目的地,但是从效率的指标选取来看,仍是旅游综合性指标,因此无法反映海洋旅游的本质属性。

整体来看,尽管旅游产业效率的研究成果涉及到更多细分区域,但基本上都是反映地区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率,针对海洋旅游效率的指标选取不够深入,缺少真正反映“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研究成果。同时,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较强,海洋旅游的界定较为模糊,因此海洋旅游的研究数据不易分离,而相关统计部门对海洋旅游数据的统计口径也偏大,测算结果存在着一定偏差。为打破这一研究局限,本文首次尝试将反映海洋旅游属性的数据从旅游总体数据中剥离出来,力求能较准确地反映我国沿海城市海洋旅游产业效率和发展质量。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作为我国最具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海洋旅游发展前景广阔。本文采用DEA 方法测度了环渤海地区17 个沿海城市2013—2019 年海洋旅游产业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运用 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了海洋旅游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探索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在揭示效率的时空特征基础之上,通过目标优化值分析,提出城市海洋旅游产业效率的提升对策,以期协调区域间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北部海洋旅游经济圈。

1 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1.1 数据包络分析(DEA)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是通过线性规划模型确定一条投入与产出的最佳生产前沿面,测算各决策单元实际投入产出效率距离最佳生产前沿面的偏离程度,以确定决策单元效率是否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15]。本文采用基于规模报酬变化(VRS)假设的DEA—BCC模型测度了环渤海地区17 个沿海城市(n =17)海洋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分解效率值,判断该城市投入或产出对海洋旅游产业的有效性或非有效性作出何种贡献。该模型假设各生产单元未达到最优规模,技术效率(TE)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DEA 方法在产业效率测度中运用成熟,不再进行模型展示。

1.2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模型(DEA—Malmquist)

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多时期、动态的旅游活动中,各类投入与产出要素的配置与利用效率的变化程度,考虑了除要素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专业化管理和组织创新等情况,可有效解决DEA 方法给予单一时间截面的缺陷。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了环渤海地区17 个沿海城市2013—2019年海洋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分解效率的变化情况。计算公式为:

式中,TFPch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是旅游生产效率的整体体现;TEch为技术效率变化,反映资源配置和利用能力的变化情况;Tch测度的是生产技术的变化程度;PTEch为纯技术效率变化,体现产业的集约化程度规律;SEch为规模效率变化,反映产业结构与投入产出水平的波动情况。上述各项指标如果大于1,表示效率提升;如果等于或小于1,表示效率值与上年持平或有所下降。

1.3 变异系数

为探究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的异质程度,本文引入变异系数这一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变异系数值越小,区域内海洋旅游产业效率的离散程度越小,效率分布越均衡。计算公式为:

1.4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结合我国当前海洋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各投入产出要素中与海洋相关的数据进行剥离,构建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效率指标体系(表1)。

表1 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效率指标体系

投入要素:①海洋旅游资源是海洋旅游的支撑要素,选取3A级及以上海洋景区、海洋类旅游度假区、国家海洋公园、海水浴场和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表征海洋旅游资源投入[16],为避免重复计算,选取各景区的最高级别进行归纳。②海洋旅游服务反映海洋旅游的接待能力,选取滨海3 星级及以上酒店作为住宿方面的接待投入[17],海鲜餐饮店作为饮食方面的接待投入。③海洋旅游交通是区别于其他旅游交通方式的特色所在,以游艇俱乐部、邮轮基本港、邮轮母港作为海洋旅游交通方面的投入。④海洋旅游保护是海洋旅游稳健发展的保障,以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海洋旅游保护方面的投入。⑤海洋旅游人文是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支撑,采取海洋类赛事、海洋类节庆活动来表征海洋旅游人文的投入。考虑到以上因素投入程度存在差异,根据孙根年教授采用加权公式表征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度的思路[18],对其中指标内容赋予一定的权重,进行分值求和。

产出要素:海洋旅游产业的产出体现在带来的旅游经济收入,已有研究成果将该项指标作为产出要素应用较为常见[19,20]。为剥离出海洋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收入,本文引用董志文教授对海洋旅游发展水平测度研究中的海洋旅游指数概念[1],通过计算得到海洋旅游产业收入。计算公式为:

各类景区、度假区的相关数据整理来源于国务院、国家自然资源部、各省份(城市)文旅厅(局)等官方网站;滨海3 星级及以上酒店数量来源于携程旅行官网,海鲜餐饮店数量来源于大众点评手机客户端;游艇俱乐部的数据通过结合精艇网和谷歌地图获取;邮轮基本港、母港数据借鉴自《中国邮轮港口发展年度研究报告》;海洋赛事和节事数据来源于各城市的市情网和体育局等官方网站;海洋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旅游收入的基础上按照公式(3)进行计算。官方网站中未公布的信息,通过致电相关部门获得准确权威的数据。

2 技术效率及分解效率的时空特征

2.1 总体特征

海洋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反映的是城市在发展海洋旅游的过程中,资源的配置能力、利用水平高低和生产规模是否为最优状态。本文通过DEAP 2.1 程序包测算了环渤海地区及17 个沿海城市的海洋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及分解效率,结果见表2。

表2 2013—2019 年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城市海洋旅游产业效率

2013—2019 年,环渤海地区17 个沿海城市海洋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均值为0.32,仅达到最优水平的32%。其中,效率值较高的城市是天津(1.00)、青岛(0.84)、烟台(0.65)、大连(0.54),效率较低的城市是沧州(0.01)、锦州(0.02)、滨州(0.07)。各城市纯技术效率值均较高,说明环渤海城市对现有海洋旅游要素利用较成熟。规模效率值趋近于技术效率,效率值最大的城市为天津(1.00),最低的城市为沧州(0.01)。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沧州、滨州、东营、潍坊的技术效率处于极低水平,均小于0.2,占环渤海城市总数的47.1%,这些城市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优化规模,可以更好地提高效率值,海洋旅游发展空间较大;天津、青岛、烟台、大连的技术效率值处于较高水平,均高于0.5,占环渤海城市总数的23.5%。结合各城市所在的省(市)来看,天津(1.00)和山东(0.36)的技术效率高于环渤海均值(0.32),而辽宁(0.23)和河北(0.16)技术效率低于环渤海技术效率均值。

2013—2019 年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效率值的时间演化趋势见图1。2013—2019 年环渤海技术效率及分解效率值呈波动增长趋势,平均技术效率为0.32。2013—2014 年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2014—2015 年效率值开始回升,2016年达到最大值,但2017 年各效率值又出现轻微的下降,2019 年有较大幅度提升。整体来看,2013—2019年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实现了24.2%、2.0%、18.0%的增长。其中,纯技术效率值最高,成为技术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表明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集约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对资源的利用和转化能力较好,但规模效率提升空间较大。

图1 2013—2019 年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效率演化趋势

2013—2019 年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效率值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变异系数表征,见表3。山东省海洋旅游城市各项效率值变异系数均低于环渤海均值,表明其各项效率值的均衡性都在环渤海整体水平之上,究其原因,青岛、烟台、威海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加以日照组成的“仙境海岸”旅游品牌为山东省海洋资源的整合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与契机,因此山东省整体海洋旅游产业的效率更加稳定与均衡;河北省各项效率值整体分布均衡性较差,一方面是由于秦皇岛与沧州海洋旅游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是由于平均效率值较低导致变异系数偏高。

表3 环渤海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离散程度

2.2 时空演变特征

本文通过ArcGIS10.2 软件将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及分解效率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见图2。

图2 2013—2019 年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

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在空间上呈稳定的“天津—青岛”双核心结构特征。天津、青岛由于技术效率值较高始终是环渤海地区技术效率的核心点,2019 年烟台上升到第一类别,但效率值与天津和青岛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围绕青岛的城市,依靠区域合作使得海洋旅游产业效率也处于较高水平。天津充分发挥了旅游城市的带动作用,使得邻接城市唐山效率值有所提高。辽宁技术效率有所降低,整体发展不均衡,而大连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旅游业基础,成为辽宁海洋旅游产业技术效率最高的城市。

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纯技术效率呈现“凸”形结构特征。河北大部分城市、天津、辽宁部分城市和山东西部的城市纯技术效率值较高,而位于辽宁东部的大连、营口和山东东部的烟台、威海的纯技术效率值较低,在空间上形成了“凸”形结构特征。整体来看,环渤海地区对海洋旅游资源的技术利用达到了较合理的状态,对技术的推广力度较大。2019年,所有城市纯技术效率水平均达到了0.5 以上,较2013 年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规模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天津—青岛—大连”三足鼎立的结构特征,且2019年这种空间结构特征愈发明显,烟台规模效率由0.63 上升至0.90,由第二类别上升至第一类别;大连、唐山随着时间的演化规模效率均有明显的提升,而潍坊、盘锦的规模效率值下降较为明显;天津、青岛对周围城市海洋旅游的带动作用更强,大连的辐射作用则略显不足。

3 效率时空分异特征

3.1 时序特征

2013—2019 年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算结果见表4。从表4 可见,环渤海地区整体海洋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持续增长的态势,2013—2019 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3.9%,说明环渤海区域内城市能够较好地整合海洋旅游资源,充分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实现了旅游生产效率的持续增长。2015—2016 年,环渤海地区整体各项效率的提升使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幅达到最大(45.2%),原因在于:2015 年国务院批复《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后,各城市主动抓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机遇,扩大产业联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使各项效率均得以提高,尤其是技术进步从7.2%提升至22.1%。2013—2019 年,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率均大于1,在这四者的共同拉动下,全要素生产率得以同步提升。

表4 2013—2019 年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分解

3.2 空间特征

2013—2019 年,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值计算结果见表5。从表5可见,其空间特征如下:①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7 个城市,占据了环渤海海湾一半以上海岸线,通过区域合作、资源共享、交通连接打造的海洋旅游品牌极大地促进了山东海洋旅游产业效率的提升,使得山东海洋旅游呈现出一定的规模,且整体发展较为均衡。尤其是先进技术的引进、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转变,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极大的贡献。②天津旅游业发展基础雄厚且经济实力强大,导致在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方面难以有较大的增长;唐山、秦皇岛和沧州3 市的规模效率提升较大,均高于环渤海规模效率变化均值,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也高于山东、辽宁和天津均值,重视资源利用和技术管理与创新,使得河北省的海洋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较快。③辽宁技术效率变化平均值低于山东和河北,未达到环渤海技术效率增长均值水平,丹东、大连、锦州的技术效率变化率大于环渤海变化率均值,丹东、锦州全要素生产率变化高于环渤海城市平均水平,大连作为辽宁海洋旅游产业最发达的城市,对技术的创新应用水平却不及其他城市,对周围城市未起到良好的辐射作用。

表5 2013—2019 年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效率

4 产业效率优化及提升路径分析

4.1 投入要素目标优化值分析

根据DEA的测算结果,对环渤海各城市海洋旅游产业投入值进行优化分析(表6)。由表6 可见,环渤海城市整体存在较大规模的投入冗余。其中,锦州、天津、唐山、日照能够最大程度利用现有海洋旅游资源,积极开拓海洋旅游市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使得其纯技术效率值达到最优且不存在投入“冗余”的现象;青岛由于滨海酒店和海鲜餐饮店的过多建设,导致旅游淡季的闲置,因此海洋旅游服务投入未能获得较高产出;大连对大连港国际邮轮中心和烟大海底隧道的实际投入较大,相应产出不理想,使其交通投入要素的冗余在环渤海所有城市中最严重;威海、烟台、秦皇岛技术效率较高,但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威海、烟台建设国家级海洋公园是对海洋旅游的极大重视,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未能较好地转化为海洋旅游经济产出;沧州、滨州、东营、盘锦、营口、丹东、潍坊、葫芦岛海洋旅游资源的匮乏使其本身发展海洋旅游困难较大,效率上也较低。

表6 2013—2019 年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投入优化值(%)

4.2 海洋旅游产业动力—收益情况

图3 为2013—2019 年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收入增长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矩阵图。图3中,以各自均值为纵横坐标轴交叉点,将矩阵划分为4 个象限,对应不同的海洋旅游发展类型。

图3 2013—2019 年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收入增长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矩阵

①动力驱动—收益进步型(I)。唐山、烟台、沧州、东营、秦皇岛属于该类型。这类城市的旅游收入增长速度和全要素增长率在环渤海地区处于较高水平,尽管旅游技术效率未达到最优状态,但对海洋旅游的重视和投入带来的收益说明全要素生产率对这些城市海洋旅游经济的贡献是有益的,城市海洋旅游发展前景看好。②动力驱动—收益潜力型(II)。锦州、丹东、滨州属于该类型。尽管海洋旅游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环渤海地区平均水平,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海洋旅游收入的增长提供了动力,是拥有发展海洋旅游产业潜力的城市,未来需进行合理的开发,通过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扩大海洋旅游吸引力和知名度。③动力不足—收益欠缺型(III)。该类型城市较多,如潍坊、葫芦岛、天津、大连、威海、日照、营口、盘锦。这类城市大部分位于辽宁省,整体平均海洋旅游收入变化率为1.45,小于环渤海均值2.71,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为1.16,低于环渤海均值1.24,呈现收益和全要素生产率不足的现状,制约了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城市海洋旅游产业缺乏发展动力。④动力不足—收益增长型(IV)。该类型仅有青岛一座城市。青岛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和客流量,较高的知名度也为其带来了十分可观的海洋旅游收入,海洋旅游发展本身较为稳定,因此在发展动力上较其他城市略显不足,且较高的海洋旅游收入增长更多地来源于粗放型的要素投入,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

4.3 效率提升路径分析

调整海洋旅游产业规模,最大化发挥海洋旅游效益。通过DEA测算的结果,2013—2019 年环渤海地区88%以上的城市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说明在产业结构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威海、烟台、秦皇岛应加强将投入要素转化为产出的能力,充分发挥海洋景区和海水浴场的资源利用能力和邮轮游艇的接待能力、举办国际和国家级赛事带来的溢出效应等,实现投入要素的最大化利用,达到规模最优,但同时要扩大产业的集约化程度,摒弃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促进海洋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培育特色海洋旅游产业,促进海洋资源的重组利用。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沧州、唐山、潍坊、东营、滨州、日照应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和海洋人文要素,通过海洋资源的开发重组,创办一系列优质的国家级和省级海洋节事活动,扩大海洋旅游的范围和影响力。同时,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周围优秀城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弥补在海洋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利用后发优势,通过自身发展的动力驱动研发新业态和新技术,培育特色海洋旅游产业,为区域海洋旅游发展注入活力。

打造海洋旅游知名品牌,推动一体化均质合作。大连、天津、青岛作为海洋旅游名城,在海洋资源、经济基础、区位条件、投资环境和知名度方面有先天优势,主动谋求与周围城市的合作是提高区域整体效率的科学选择和最优路径。各区域应当整合优质海洋旅游资源形成吸引力,通过海底隧道和水路等形式缩短跨区域带来的“时间差”,促进先进技术和人才的流通,充分挖掘具有后发优势城市的发展潜力,主动打造最突出的品牌形象,形成海洋旅游竞争力。

5 结论

本文运用DEA 方法和DEA-Malmquist 指数模型对2013—2019 年环渤海地区17 个沿海城市海洋旅游的产业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和分解,分析了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投入要素的目标优化值分析。结论如下:①2013—2019 年,环渤海地区17 个沿海城市海洋旅游产业的技术效率呈波动增长态势,年均技术效率值为0.32,其中纯技术效率值为0.89,是技术效率增长的驱动因素,规模效率值为0.38,制约着海洋旅游产业效率的提升。空间上,技术效率形成了“天津—青岛”双核心的分布特征,并对周围城市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纯技术效率呈“凸”型结构特征,规模效率呈“天津—青岛—大连”的三足鼎立局面,山东省各城市海洋旅游产业效率较为均衡,而河北省各城市海洋旅游产业效率分布异质性较大。②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波动性增长,年均增长了23.9%。其中,技术进步变化以18.1%的增长速度驱动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规模效率为制约因素。山东半岛的7 个沿海城市通过区域合作实现了省域海洋旅游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天津市旅游基础雄厚但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不明显,大连市作为海洋旅游名城未能发挥对周围城市的良好辐射作用。③通过DEA投入要素目标优化值分析,环渤海城市普遍存在投入冗余情况,且大部分城市处于动力不足—收益欠缺类型。根据各城市投入要素规模,结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异特征,提出环渤海地区17 个沿海城市海洋旅游产业效率的提升路径,包括调整海洋旅游产业规模、培育特色海洋旅游产业和打造海洋旅游品牌三大路径,以期实现环渤海地区海洋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环渤海地区环渤海生产率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火出圈了!2000亿尾的环渤海虾苗圈跑出了一匹黑马
基于ARIMA模型的环渤海典型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研究
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土壤障碍与治理措施
1989—2019年环渤海地区养殖池的空间变化特征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环渤海港口群内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海洋产业链的构建研究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研发团队创新开放度、吸收能力与团队创新绩效——基于环渤海地区装备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