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爱红,程艳伟,朱娟,秦历杰
(河南省人民医院 急诊医学科,河南省护理医学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急性脑梗塞,由于脑血管栓塞或狭窄引起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如不能在3~4.5 h 的黄金时间窗内及时溶栓治疗,将会对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严重损害,导致瘫痪、认知障碍、精神异常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1]。研究显示[2],因传统急救模式各环节如医护人员交替、检查前等待、药物提取配比等因素的不确定性或可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对其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探究效率更高效的急救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即应用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并分析其对急救中各环节所用时间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择选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进行收治急救的115 例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通过,根据其应用急救模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56例)与对照组(59 例):试验组男性31 例,女性25 例,年龄48~71 岁,平均(63.24±8.76)岁;高血压病史32 例、糖尿病病史24 例、高血脂病史29 例。对照组男性34 例,女性25 例;年龄49~71 岁,平均(63.09±8.34)岁;高血压病史34 例、糖尿病病史25 例、高血脂病史28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既往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符合2018年颁布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3]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通过了脑部CT 的确诊;(2)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由专业急救人员进行入院前急救并通过急救车送至本院急诊科进行后续治疗;(3)入院脑部CT 检查结果确诊并确定栓塞部位后在溶栓时间窗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4)患者或家属对研究了解后表示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者在入院前或溶栓治疗成功前死亡;(2)合并除溶栓治疗外还需其他特殊急救措施的疾病;(3)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器官系统疾病或严重精神异常的患者;(4)合并结核、艾滋病、梅毒等需要特殊防护下进行急救治疗的恶性传染性疾病;(5)合并脑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德等溶栓禁忌证或有相关药物过敏的患者。
溶栓治疗方法。两组均进行溶栓前评估,符合溶栓标准后根据患者体重给予静脉注射阿普替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国药准字S20110051),总药量为0.9 mg/kg,限制给药总剂量≤90 mg。注射开始的1 min 内大量快速注射总量10% 的阿替普酶作为负荷量,剩余的90%采用微量泵1 h 泵入[4]。
常规急救流程。对照组应用常规急救模式:(1)院前急救:由急诊中心接收急救电话后随机安排救护车出诊,医护人员到达后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并作出基础病情判断,建立静脉通道后给予常规生命支持,将其送至医院急诊科进行院内急救。(2)院内急救:入院后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由医生开具检查单后进行采血并送至CT室等待检查。(3)溶栓:CT 结果确诊并明确病灶部位后进行溶栓指标评估,再开具溶栓药物清单并取药配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流程。试验组应用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1)院前急救:接收急救电话后对家属或在场人员进行指导,对患者进行初步急救;通过对患者发病情况的判断安排相关专业医护人员,到达后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评估并进行生命体征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进行就地气管插管,待患者体征平稳后进行转运。转运途中与院内急救人员交流病情并提前预约准备各项检查及药品[5]。(2)院内急救:入院后与院外急救人员进行工作对接,再次给予患者循环支持并开放急救绿色通道进行采血、CT 等检查,由专业医生加急处理给出诊断结果。(3)溶栓治疗:由急诊科与药房管理等直接对接,对患者紧急用药,如有需要则开放绿色通道进行手术治疗。
(1)统计其入院前急救时间、转运时间、入院至建立生命体征支持时间、CT 检查等待时间、CT 检查后至溶栓治疗时间、入院至使用溶栓药物时间(DNT 时间)。(2)统计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将溶栓治疗后患者脑部供血能基本恢复、未出现病灶继续增大甚至死亡等情况视为抢救成功。
采用SPSS 20.0 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与对照组转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入院前急救时间、入院至建立生命体征支持时间、CT 检查等待时间、CT 检查后至溶栓治疗时间及DNT 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救中各环节所用的时间对比(±s) 单位:min
表1 两组急救中各环节所用的时间对比(±s) 单位:min
各环节时间试验组(n=56)对照组(n=59)tP入院前急救时间7.51±1.678.94±1.834.370<0.001转运时间12.73±3.5613.42±4.280.9370.175入院至建立生命体征支持时间9.32±1.5911.78±2.476.313<0.001 CT 检查等待时间2.55±1.137.41±2.9611.514<0.001 CT 检查后至溶栓治疗时间6.98±2.8413.24±3.1911.093<0.001 DNT 时间47.72±6.4258.59±7.088.610<0.001
试验组共52 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为92.85%(52/56);对照组共47 例抢救成功,成功率为79.66%(47/59);试验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变,由于老龄化的进展及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发病年龄趋势逐渐年轻化,需要对脑卒中的发病机制、诊疗方法、治疗护理模式等不断进行研究发展,减轻其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性。缺血性脑卒中多由血性、脂肪等栓子导致脑部血管供血障碍,临床现多用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相关文献显示其疗效显著,溶栓成功后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降低脑梗的致残率[6]。阿替普酶溶栓仅适用于发病4.5 h 之内的脑梗塞患者,但临床中许多需要抢救的患者发病时间过长或在就诊途中错过了溶栓窗口期,以致其预后不佳,甚至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因此需要探究更优化的急诊救护模式,争取最佳抢救时间。
本次研究显示,试验组入院前急救时间、入院至建立生命体征支持时间、CT 检查等待时间、CT 检查后至溶栓治疗时间及DNT 时间均比对照组短,试验组抢救成功率比对照组高。分析其原因为,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更好地使各环节的医护人员信息对接,开启了急救绿色通道,提前预约简化了检查与取药的手续,有效缩短了从急救车接收患者信息至溶栓治疗的时间,并指导家属或在场人员展开初步急救,为后续的急救成功打好基础[7]。
综上所述,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应用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能有效缩短急救各环节的时间,更好地把握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黄金抢救期,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急诊及卒中单元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