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
摘 要道德与法治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可基于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穿越探究情境,并相机补充历史材料和红色故事,引导学生代入历史进程展开体验探究,思辨历史事件细节,探问历史人物的精神追求,在生命对话中体悟革命精神,激发爱国爱党情感。
关 键 词 党史学习教育;道德与法治;穿越情境;红色故事;思辨对话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1)11-0046-04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用六课内容,展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的恢弘历史,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和感悟先辈们走出苦难、复兴中华的艰难历程,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可说是落实“四史”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的优质载体。但在实践中,由于历史主题内容史料繁杂,涉及历史事件众多、背景复杂且意义深刻,使得小学生难以理解,自然难以产生共情,一直是德育课堂的难点。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历史教育并非简单的历史知识教学,而是注重“体现正确价值观下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和诠释”[1]。这要求课堂要为学生创设走进历史,“触摸”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现象的真实情境,展开切身体验和探究。为此,我们在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一框“开天辟地的大事”教学中,尝试基于教材内容创设“穿越”大情境,让学生自主走进历史,回眸建党过程中的大事件,探究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必然性,在触摸真实历史的过程中触发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情境是德育课堂常用的教学方式和载体。其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认为,“通过创设优化情境,能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整合在一起。”[2]这要求情境的创设要循着认知-明理-循情的思路,围绕学习主题设计明确而具体的探究任务,让历史知识的認知活动成为生发历史情感的良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历史带入感。
“开天辟地的大事”涉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召开等众多历史大事件,由教师简单讲述历史过程必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将本课内容提炼为通俗易懂的探究主题:“一批批斗士不断探索,为中华民族寻找前路。是谁,在什么时间,他们为中华民族做了什么?”用简明扼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围绕主题发放“时光信封”,请各小组认领探究任务。
“时光信封”以教材提供的素材为蓝本,设计了探究历史事件的穿越任务。学生打开“时光信封”即获得各自的穿越身份,从而展开小组合作。例如,穿越身份为“《新青年》杂志编辑”的同学们,将小组合作完成“介绍这本杂志”的任务;穿越身份为“北大游行大学生”的同学,则小组合作完成“介绍五四游行情况”的任务;穿越身份为“中共一大参会代表”的同学,将挑战“给大家介绍中共一大召开情况”的任务。
如此,以穿越身份的认领赋予学生历史人物的代入感,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学生兴致盎然,积极将自己当成历史中的一员,从而“浸入”历史深入了解“自己”的故事,为后续讲述任务做好准备。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穿越任务的完成以历史学习材料为认知基础,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是激发其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重要前提。教材围绕相关事件提供的素材比较简单,需要补充相关历史知识素材。因此,“时光信封”围绕不同的穿越任务,从教科书、教参、书籍、权威网络平台上筛选了相关历史资料,力求既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又需要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探究“跳一跳”了解历史知识,为完成穿越任务,解决合作困惑提供必要的支撑材料。
例如,“新青年编辑”小组的“时光信封”提供的是一份以《新青年》杂志封面装订而成的“杂志”材料,包括杂志的介绍、主要作者、重点文章,以及杂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等,颇具仪式感;“北大游行学生”小组拿到的则是巴黎和会的前因后果、游行当天情况的相关图文等,极具现场感;“中共一大参会代表”小组看到的自然是有关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人物、会址等相关材料,意义隽永。各小组学生迅速代入角色,结合“任务提示”从不同角度提取、整理关键信息。学生有分工、有合作,有争议、有协商,真正沉浸在历史的当下,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共学共研,走进党的历史,获得更丰富、更全面的认知。
在这样的穿越情境之中,儿童学习的情绪是饱满的,通过身份代入设身处地地感受角色的历史选择、情感。此时,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而是主动“浸入”历史进程,与穿越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触摸历史的具体人物、事件中获得深度体验和真实感受。
儿童哲学研究指出,故事对儿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非常巨大的,对儿童道德成长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利于激发儿童的道德成长愿望。[3]故事也早已是小学德育常用的教学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针对性的红色故事,不仅能增加历史的亲和力,更重要的是在生动的故事讲述中,历史人物的形象将得以生动展现,感染学生并引发思考,从而真正感悟人物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红色故事是纽带,红色精神是灵魂。教师要善于从百年党史中选择红色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共鸣。“时光信封”围绕不同的穿越任务提供了诸多历史材料,其中不乏典型的红色故事。这些故事多立足本课教材提供的素材,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情境。
例如,我们将中共一大更换开会地点的故事,放入挑战“给大家介绍中共一大召开情况”任务的小组学习材料中。在共学共研资料的基础上,请学生自主汇报探究成果,将相关故事娓娓道来。通过故事的自主阅读、探究和讲述,学生自然动心动情,感悟到早期共产党人艰苦卓绝、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
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这些故事拓展开发相关故事资源,引领学生展开思辨探究。例如,立足教材活动园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的故事,我们补充拓展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期间,北方铁路工人来信询问是否需要组织营救的红色故事,并以“你觉得李大钊同志要不要同意组织的营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辨。
学生“浸入”故事场景,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深入揣摩人物的心理。有的同学提出同意组织的营救,因为“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物,为了更好地开展革命不能群龙无首”;有的同学则设身处地地认为,“不能答应组织的营救,怎么能因为救我让同志们冒险,那样会牺牲更多的人”。经历了不同视角的思辨,学生深入体会着人物的内心,理解了人物的选择。随后,教师出示中国国家博物馆0001号文物——李大钊同志就义时的绞刑架,配乐深情朗诵了李大钊同志就义前发表的最后演说。许多同学都眼含热泪,切身感受到共产党人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革命情感油然而生。
此外,当地的红色故事更是鲜活的党史学习材料,能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党史、研究党史、学习党史。我们积极挖掘常州地方红色资源,将其引入穿越情境。例如,在“五四运动”中引入常州籍烈士瞿秋白在五四当天,带领北京俄专馆同学在街头游行的照片,并补充了瞿秋白因在街头演讲而被捕入狱的情况;在介绍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共有53位党员时,学生发现了常州籍烈士张太雷的名字,并介绍了他的主要事迹及对党的贡献,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生成资源,适时补充相关内容。
当地红色故事的“链接”,增强了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亲切感,也提高了榜样的可学性。学生在熟悉的人物事迹中感知历史,思辨与探究历史细节,自豪感和归属感洋溢心间,自然增强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感。
鲁洁先生指出:一线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对话创造有利条件,让对话成为常态。[4]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对话是学生与教师、同伴、文本及自己的对话,是虚拟与现实的对话、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在课堂上展开深度对話,有助于引领学生在生命交流、精神相遇和经验共享中,习得知识、激发情感、升华精神。
在穿越任务的关键环节——讲述“自己”的故事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对话,从而深入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和精神,教师的问题引导非常重要。例如,在学生介绍《新青年》杂志后,教师与《新青年》的“编辑们”展开了对话,提出了引导性问题:“你们为什么要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此引发汇报小组和全班“编辑们”一同思考和探问历史人物的追求,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明确:“编辑们”想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唤醒人们起来抗争,共同追求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生活。由此,将距离学生较远的知识难点变为自主探究习得的思想观点,在与人物的对话中理解了他们的伟大抱负。
随着穿越情境的深入展开,课堂对话从浅显宽泛走向阶梯递进。在小组汇报“五四运动”情况后,教师与“北大游行学生”进行了如下精彩对话:
师:大学生们,你们为什么要参加游行?
生1:现在我们的日子已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再这样下去我们还怎么生活!
生2:这个合约太不公平,太丧权辱国,必须要游行抗议表明态度。
师:可学习是你的首要任务啊,这样停课游行不怕耽误学习吗?
生1:我学习就是为了救国,振兴中华,国家都要没有了,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
生2:国家之大却无法安放一张课桌,耽误学业怕什么!
师:可是同学们,北洋政府已经逮捕了许多游行学生,你们不怕被抓吗?
生1:不怕,我们要通过游行抗议,让政府拒绝签订条约。
生2:吾可死,国不可亡!(发言男生噙着泪水,语气坚定)
师:说的好,我们不怕——播放五四运动当天游行视频。
学生在层层追问中代入历史角色,审视自我,追寻内心,对话中可谓群情激愤,对列强的愤慨、忧国忧民之情等溢于言表。在观看游行视频时,有几个孩子还不由自主地跟着视频中的人物一起喊起了游行口号,许多同学眼含泪水。此刻的课堂实现了真正的穿越,这样的对话正是学生体认先辈革命精神,接受爱国主义精神洗礼的过程。
中共党史是一部奋斗史,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不同时期斗争精神,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德育意义,而课堂中的对话则是对话主体间精神相遇、同频共振的过程。
在“一大参会代表”们汇报结束后,教师提问代表们:冒着生命危险召开的会议,为什么还要继续呢?学生在对话中不断反思和追问,“要成立革命的组织”“要救亡图存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要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在对话中,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感染着学生, 先辈们英勇无私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震撼着学生,必将激励学生的道德成长。
积极寻找党史教育的创新策略,不断探寻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是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光荣使命。我们将继续探索,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红色基因。
参考文献:
[1]孙民.中国有了共产党……——"开天辟地的大事"教学谈[J].中小学德育,2021(06):23.
[ 2 ]李吉林.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建构[ J ] .教育研究,2017(03):100.
[3]郭琳琳.基于儿童立场的爱国主义教育策略[J].福建教育,2020(49):52.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5.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