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波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类题材“元问题”教学通过元问题的提炼、分解和解决,明晰历史学习的核心价值与目标导向,以学习内容的问题化串起多元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系列问题的解决中多维探究与思考,把握历史发展主线,不仅习得知识、发展思维,更体悟精神与价值,增进价值体认与践行。
关 键 词 元问题;历史类题材;价值引导;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1)11-0050-03
用好历史类题材,引导学生知史明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与思维,实现价值内化,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要的价值追求。但在实践中,此类教学一直存在诸多不足或误区,如将历史教育等同于历史知识的单向输出,照本宣科;教学平铺直叙,缺乏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对答;偏重抽象概念解读与宏大叙事,缺乏细节与情境的辅助等,导致教学无法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特性,难以促进学生的德性生长。为此,我们在“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教学中,尝试引入“元问题”策略。
“元问题”,即初始的或根本的(核心的)或最大的问题,意在找准学习内容的核心问题和目标,以此统领学习过程。[1]在历史题材教学中,“元问题”教学通过提炼、分解、解决元问题的过程,把握历史发展主线和价值导向,进而展开有价值的活动探究,帮助教师从历史知识的传授转向追求历史教育的育人价值。以此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多维思考,实现历史价值体认和爱国爱党情感的生发。
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是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的内容,本单元包含六课,从中国近代史屈辱的一页开始,以时间进程为线索,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为核心,凸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并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前进。
不难发现,本单元教材正是通过择取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现象等,引导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明白在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中,红色政权、新中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而感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根植爱党爱国情怀。这才是本单元作为集中的历史教育所指向的核心目标和价值追求,也即“元问题”。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本单元作为集中的历史教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学科学习,而是要以历史为基础、载体,将其有机融入课程的综合内容体系之中,实现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学生、历史与未来的联系。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厘清历史线索,剖析历史人物,从而感悟历史所传递的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凸显价值观教育。简而言之,既要教历史更要凸显学生的德性生长。
以整体的视角综观本单元,明晰历史类题材教学的价值和目标导向,有助于引领教师立足具体的教学内容提炼元问题,从而厘清教学的价值导向。而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将知识结构、情感认知等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内化的过程,也即内容问题化”[2],有了问题方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意味着教学元问题的提炼须经历三个步骤:梳理学习内容、解析学习内容、将内容转化为问题。
具体到“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教材由三个核心板块组成:开天辟地的大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不怕远征难,并以此呈现或抽象或具体的诸多史实。三个板块对应三件大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工农红军长征。以时间为序,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铺陈中穿插革命先烈的事迹,这即为本课的明线——史实线。
如上所述,價值观教育才是历史类题材教学的“元问题”,因此,立足史实厘清其“价值线”,才能明晰每个内容的元问题。基于教材不难理解,三个史实指向的“精神”分别为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其贯穿学习始终。由此,提炼了本课的三个元问题(见表1),这将提示教师本课教学应注重在探究理解核心史实的基础上,感悟其具有永恒价值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与长征精神,并实现内化与践行。如此,精准把握核心教学目标和价值导向,实现历史学习内容的问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和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德性生长。
元问题是指向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统领课堂的主问题。但是,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仅凭借一个问题是难以实现的。我们需要在深度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逻辑分解元问题,从不同维度设计系列问题,从而形成问题体系。如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彰显历史发展主线,促进学生多元思考、深入探究,从而领悟“精神与价值”。
以第一版块“开天辟地的大事”为例,课堂伊始,教师结合中共一大旧址图片,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
师:1921年7月,全国13名党员代表来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猜猜看,当时全国党员共有多少人?(问题一出,学生颇感兴趣)
生1:大概几万人吧。
生2:不止这些,应该会有几十万。
生3:现在党员有9000多万,当时至少也有几百万。
此时,教师相机出示当时真实的党员人数:50余名。
巨大的数字差异让学生惊讶不已,教师顺势揭示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虽然全国党员总数不多,却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时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师:听到这里,你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1:为什么当时只有50多名党员?
生2:开天辟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生3:我想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做了哪些事情?
师:善于提问,问题很有价值!今天,我们就围绕“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来展开探究学习。
立足基本史实的提问并不复杂,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进而在师生互动中,快速建构元问题,直指这一学习内容的问题核心,为之后的主题式探究活动指明方向,作好思想和情感准备。
围绕“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这一元问题,我们按照历史发展时序,结合相关学习资料,设计了系列问题:
问题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有识之士们是如何进行救国探索的?
问题2:这些救国探索的结果如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问题3: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要探索一条新的救亡图存之路?
问题4:新的救国之路是什么道路?探索的结果如何?
问题5:是什么让共产党人无惧死亡?
如此,循着历史发展主线串起核心史实,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展开探究,自主发现其中蕴含的精神。思考需要具体的史实材料作为支撑,围绕5个问题,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学习资料,着重呈现李大钊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陈乔年、陈延年两位烈士的事迹等,带领学生走进中国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探索历程。
学生结合资料与已知历史知识,围绕系列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每组尝试解决一到两个问题。如此,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有依托、有话语、有逻辑。学生分享时的“放”与教师小结时的“收”相得益彰,历史发展主线经由学生的自主探究而得以明晰与彰显,系统完整的历史认知自在其中,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初步尝试以全面、多元视角思考历史的过程。由此,学生对于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有了深刻的领悟,明白了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能”这一核心要义。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德性生长需要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课时目标显然只是一部分[3]。因此,课堂结束时还需设计拓展性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课外调查、探究,立足现实生活,启蒙正确的历史观和思想方法。
根据教学逻辑分解元问题而形成的系列问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指引。我们将问题体系嵌入多元、学习活动之中,使其拥有落地的载体,以此促进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展思维、拓展认知、严密逻辑,增进历史价值体认,从而实现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和价值。
在第三板块“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中,教师依托课前研习单与主题式探究的有机融合,以“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为载体,展开多元学习活动(见表2)。
不难发现,本单元教材正是通过择取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现象等,引导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明白在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中,红色政权、新中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而感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從表2可知,围绕“红军为什么不怕远征难”这一元问题而分解的问题体系贯穿学习始终,引领着多元学习活动,包括课前研习成果分享与交流、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情境表演、思辨活动、故事叙说等。元问题分解后的问题体系以这一板块的关键问题“不怕难”为核心,层层递进地设问,串联起学生学习与思维的主线,带领学生从史实中寻找精神,多层次、多角度理解长征之“难”,深刻感悟红军之“不怕”,从而实现了长征精神的领悟和自觉传承[4]。如此,将生硬的历史知识转变为动态的、丰富的、鲜活的认知过程,成为了学生可以进行思维操作和加工的对象,深化了学生对长征精神的多维理解[5]。这将引导学生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习得知识、发展思维,并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实现精神内化与价值认同,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2]康永军,王荣华.基于元问题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设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01):61-6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19.
[4][5]陶文静,娄龙雁."图说"长征精神——道德与法治教材"活动园"使用例探[J].中小学德育,2021(06):30-33.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