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时代“大先生”

2021-09-03 01:50谢大雅胡中锋
中小学德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徐特立教育

谢大雅 胡中锋

摘 要徐特立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奠基者,是名副其实的时代“大先生”。徐特立师德观的核心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牢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使命。徐特立师德观的养成是其毕生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进行伟大革命、伟大斗争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果。对当代中小学教师师德养成的启示包括:一要有理想信念,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二要有职业认同,明道、信道才能传道;三要在教育实践中提升职业修养;四要有大爱情怀。

关 键 词“大先生”;徐特立;师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1)11-0010-05

①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基于学生发展的增值性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BFA210064);华南师范大学2016年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广东省国防教育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课题“国旗文化进校园”(编号:SL16ZD002)。

众所周知,徐特立先生因为是毛主席的老师而闻名。然而,众人有所不知的是,徐特立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自1931年起,徐特立先生就投入党的教育事业,开创了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事业,在教育决策、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方面建树丰硕,与陶行知一起,被称为“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两面大旗”,日本教育界将他与蔡元培并称为中国新教育的代表,是名副其实的时代“大先生”。在呼唤“大先生”的新时代,有必要深化对徐特立师德观的认识,以追思前贤,启迪来者。

一、徐特立先生师德观的核心:对党忠诚,牢记使命

徐特立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始终重视师范教育和师德养成。他认为,实业知识启之于小学,须先于师范学校养成教员。对于师德养成,徐特立先后提出了“教学半、教学相长”的平等师生观;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求实观;做园丁不做樵夫的爱心观;人师经师相结合的身教观;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相结合的创新观;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观等。[1]上述内容皆为徐特立師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尚不足以概括其核心和精髓。愚以为,最能代表徐特立师德观核心的是忠诚和使命。

1. 对党忠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在徐特立7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前半段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后半段致力于为革命办教育,在50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教育救国阶段,徐特立积极探索教育救国的道路。一是外出考察先进的教育经验。前往日本、法国、比利时、德国考察教育,向国内推广先进教育经验。二是积极创办学校,尤其是师范学校。相续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长沙平民夜校、长沙县立师范学校、长沙女子师范学校等。三是亲自任教,徐特立不仅创校办学,还亲自上课,先后任教于周南女校师范部、长沙县立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等。三是开展教育研究,创办教育周刊《周南教育》,出版专著《教育学》《小学各科教授法》《初等小学国文教授法》,撰写论文《欧洲义务教育现状》《法国小学状况》等。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作为湖南农民运动领导人的徐特立受到通缉,其奉行的“教育救国”信念开始发生转变。[2]

为革命办教育阶段,在腥风血雨的革命低潮,徐特立无惧白色恐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失败后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两年后回国,出任中央苏区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和代部长,由于部长瞿秋白身在上海没有到任,徐特立成为中央苏区教育的实际负责人,后又负责苏维埃大学和中央农业学校等工作,从此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在中央苏区时期,面临敌人愈演愈烈的“围剿”,徐特立坚持在战火中办教育,“教育跟着战争跑”是根据地教育的真实写照。[3]在红军长征时期,徐特立坚持在行军路上教学,抓住一切机会在部队开展教育工作,从提高战士识字能力入手,每天学习两三字,逐步提高识字率。同时提高战士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教育战士在行军途中尊重和保护沿途的著名学者、知识分子和文化遗产等。在延安时期,徐特立先后主持中共中央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工作、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延安自然科学院和中央宣传部教育宣传工作。当时陕甘宁边区教育极其落后,埃德加·斯诺将其描述为“世界上文化最落后的地方之一”。为改变教育困境,徐特立首先从实地调查入手,以扫除文盲为工作重点,推广拉丁化新文字以有效培养师资,实施社会教育(成人教育)优先于儿童教育的方针。其次,为适应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开展大规模的抗日冬学运动,冬学运动结束后迅速转入普及小学教育;再次,徐特立还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为抗战和建国培养高层次人才。

2. 牢记使命:为党育才为国育人

作为党的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和建设者,徐特立从江西苏区开始,始终牢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使命,筚路蓝缕,不负使命,卓有成效地建立了党在苏区、边区和解放区的教育事业,为党和军队乃至新中国的成立培育了大量人才。

一是开展群众性的扫盲运动。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明确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指出,红军是执行党的意志的武装集团,除打仗外,红军还要负担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政权的任务。而这一切工作的基础,就是要开展群众教育。关于根据地教育的重点问题,毛泽东主张以成人教育为重点开展群众教育,并与徐特立商量如何开展群众教育。徐特立认为,教育问题很多,消灭文盲为最要。为此,他撰写了《识字运动》和《识字运动的办法》,举办识字骨干培训班,建立识字小组,把所有识字的人和不识字的人配合编组,让识字的教不识字的,大力开展群众性识字运动。教育形式和教学方法不拘一格,从实际出发,广泛动员,鼓励群众自己教育自己,使根据地的教育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蓬勃发展。尽管条件艰苦,徐特立仍在根据地创办了1所列宁师范学校、3052所列宁小学、6462所补习学校,中央苏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60%,扫盲率达到80%,有力地支持了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

二是普及小学和推广新文字。在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水平比江西苏区还落后。徐特立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指导边区各地采取公办、民办、巡回流动、半工半学、全日制、半日制等形式,尽可能多办、办好学校,尽可能多地让农民的小孩入学。经过徐特立的努力,陕甘宁边区掀起办学办校热潮,边区小学从1935年的120所增加到1942年的1341所,学生人数翻了10倍,增长至4万多人。[4]学校和学生的增加,需要大量的教员,针对边区文化落后的现状,徐特立开创性的引入和推广新文字运动,用拉丁化新文字教学,学生在几个月的教育训练后脱盲,毕业后去小学任教并担任扫盲工作。徐特立主持规模空前的改革旧教育、创立新教育的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改变了边区教育的落后面貌,埃德加·斯诺称赞其“在西方教育家都会感到气馁的地方,做出了令全国人民吃惊的成绩”。

三是主持延安自然科学院,为新中国成立培育人才。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和武装进攻,中共中央于1939年在延安创办延安自然科学院,以协助陕甘宁边区发展工业生产。徐特立1940年出任院长,采用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5]科学院虽然只有化工、地矿、机械和农业四个专业,但是先后发明了马兰草纸、钞票纸,改进打盐工艺,勘探打出边区第一口油井等。科学院兴办的机械实习厂和化学实习厂不仅为军队作战提供了军工产品和医用器械,支援八路军抗战,还为边区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延安自然科学院培养了一大批管理干部和科技干部,包括李鹏、叶选平等原国家领导人和著名核动力专家彭士禄院士、“中国地热之父”任湘等科技干部都毕业于此,成为新中国高级干部和科技专家的摇篮。

二、徐特立先生师德观的养成:理想信念指引和革命斗争实践的必然结果

对党忠诚,牢记使命,是徐特立师德观的核心。这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教育实践中养成的,是理想信念指引下,进行伟大革命、伟大斗争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果。

1. 伟大革命:坚定跟党走,终身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

徐特立受毛泽东委托,秘密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开始从事党的活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始终坚定跟党走,终身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

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开启徐特立的革命活动。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中共中央成立由毛泽东任书记的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毛泽东在广州举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并到湖南实地考察,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进一步深化和了解各地农民运动的真实情况,毛泽东委托徐特立进行秘密调查,这是徐特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革命活动,考察见闻产生的震撼促使徐特立放弃了他奉行三十年之久的“教育救国”论,转而致力于革命教育并为此奋斗终身。

危急时刻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军阀许克祥随后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和农民运动积极分子。身兼湖南农民协会教育科科长、农村师范农运讲习所主任、工农部长、长沙县立师范学校校长、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徐特立虽受到通缉,但并没有被屠杀和恐怖所吓倒,在李维汉的介绍下,在年逾五旬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苏联学习回国后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南昌起义后,中共中央派徐特立前往苏联访学。徐特立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系统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也从民主革命的教育救国思想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教育思想,并在随后的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创办了大量的扫盲学校、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卫生学校、农业学校、干部学校、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鲁迅师范、延安自然科学院,等等。办学类型覆盖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为党、政、军、民各条战线培养人才。

2. 伟大斗争,在战火中办教育,与恶劣环境做斗争

在战火中办教育,环境的恶劣程度超乎想象。

首先是战争环境。无论是在中央苏区、长征途中和陕甘宁边区,求生存都是第一位的,在战火中办教育,首要的是为党和军队扩大兵源和打破“围剿”“追剿”和“封锁”服务。因此,战争环境中的教育是非常特殊的,其特殊性表现在: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军事课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教学工作游击化,教学跟着战争跑,在战争和行军间隙中进行教学活动;教育工作与宣传工作相结合,教学内容直接运用于战时宣传;推广教育战线上的人民战争。残酷的战争环境使得徐特立時刻保持高度警惕,每到一个地方办学,都要对当地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进行实地调研,熟悉环境,以便随时转移。

其次是政治环境。在战火中办教育,除了面临残酷的外部战争环境,党内也经常面临或“左”或“右”的政治路线干扰,对于“苏区要不要办教育,怎么办教育”在中共早期的高层常常意见不一致,是优先开展干部教育还是优先开展儿童教育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通过江西兴国的实地考察,徐特立赞成毛主席关于扫除文盲是苏区教育基本出发点的主张。并通过大规模培养骨干干部,全面开展扫盲活动,竭尽全力发展苏区教育,取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成就,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称赞苏区教育比洛克菲勒基金资助下的晏阳初定县教育试验成就还要大。

再次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办学条件。在战火中办教育,一无教室,二无教员,三无教材,四无后勤保障,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一切从零开始。没有教室,就借用当地的氏族祠堂当教室;没有讲台、课桌和板凳,徐特立就带领学生下河搬石块架起来当课桌;没有教员,徐特立就亲自兼任各课教师,包括音乐课。由于缺了两颗门牙,发声总是漏风,担任音乐教师真是勉为其难,令人忍俊不禁,但是徐特立仍然坚持教学生唱歌。这种敬业精神令刚刚从苏联回国的歌唱家,后成为国家主席杨尚昆夫人的李伯钊大为感动,自愿兼任列宁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没有教材,徐特立亲自编写,在担任中央农业学校校长时,自己编写《农业常识》,成为根据地农学的标准教材;组织成立教材编审委员会,吸收有知识专长和教学经验的人参加;没有参考书,就自行油印制作参考书,部队每到一地打胜仗后,徐特立特别重视搜集缴获的报刊书籍,以留存备用;没有炊事员,徐特立亲自下伙房给学生做饭菜。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弦歌不辍,为党和军队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

3. 伟大实践:党的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建设者

作为党的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建设者,徐特立的教育实践涵盖了创校办学、完善管理和提出理念三大部分。在创校办学方面,先后建立列宁师范学校、苏维埃大学、中央农业学校、扫盲师范学校(后改为鲁迅师范学校)、陕北公学和延安自然科学院等,为党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在完善管理方面,颁布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第一号训令《目前的教育任务》和《省、县、区教育部及各级教育委员会的暂行组织纲要》建立健全了苏区教育管理体系;起草了两年制师范学校自然课程标准,建立教材编审机制;重视党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等。在教育理念方面,一是提出了苏区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总方针,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后提出教育要为抗战和建国培养科技人才的方针;二是提出教育、科学和生产“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理念。在“三位一体”教育理念指引下,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教师同时兼任教学任务和经济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成为“教学科研双肩挑”人才,成为当今大学通行的办学理念。

三、对当代中小学教师师德养成的启示

纵观徐特立的一生,理想信念是照亮其革命一生,光荣一生、伟大一生的指路明灯。徐特立不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始终以振兴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已任,是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开拓者,社会主义教育的奠基者,是无愧于时代的“大先生”。对今天中小学教师师德养成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 要有理想信念,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习总书记在谈及“四有”好教师的标准时,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他强调,教师应当忠诚于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热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不能把教师岗位仅仅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才能在教师的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才能干出好成绩。 理想信念是支撑徐特立无怨无悔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灯塔和航标。今天的教育教学环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仍然是每一位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德性修养。

2. 要有职业认同,明道、信道才能传道

习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6]明道就是要有职业认同,认同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身份,能正确认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深刻理解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性质;通晓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信道就是要有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学生成长成材的引路人。传道就是要做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做塑造学生高尚品格、良好品行和高雅品味的“大先生”。

3. 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

“大先生”要有“大学问”,凡称“大先生”者往往都有渊博的学识或高超的专业造诣,而要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造诣,[7]就必须自强不息,在不断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徐特立的教育观点产生于实践,从创办梨江高小到兼任湖南省城三所师范学校校长,长沙的教育,几乎都是徐特立一手创办,是教育界名副其实的“长沙王”。[8]苏区和边区的教育实践,是徐特立教育思想得以升华的重要基础,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教育决策、教育管理到教育理论,徐特立的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实践,他的思想、主张和能力,都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升华,他是行动主义者、身教主义者。对今天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同样要在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中,围绕“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和“培养怎样的人”的核心问题探索前行,在工作和实践中不断提高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

4. 要有大爱情怀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徐特立开创党的教育事业的法宝。徐特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在苏区、边区和解放区,广泛开展扫盲运动,实施普及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坚持走群众路线,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工農劳苦大众及其子女作为主要教育对象,并从实际出发加以实践的新纪元。徐特立教育思想的精髓就是教育的大众化,就是为群众办教育,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办教育,这是一种大爱情怀!中小学教师要学习徐特立的群众本位教育理念,既要做“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时刻关心关爱学生;还要有大爱情怀,忠诚与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把报效祖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毕生的事业,矢志奋斗。

参考文献:

[1]彭红霞.徐特立的师德观及其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7):60-68.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5.

[3]江来登,孙光贵.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225.

[4]陈桂生.徐特立研究:从人师到人民教育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

[ 5 ]孙海林.试论徐特立教育思想的结构体系[ J ] .教育研究,2004(7):54-57.

[6]伍春辉.徐特立教育理念与思想史论[J].求索,2018(6):154-160.

[7]仇珊华.习近平关于教师要做"大先生"的思想论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5):121-125.

[8]王新清.从"好老师"到"大先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9):31-37.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徐特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徐特立的“学习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徐特立:我也是个普通百姓,不要远送
章亮基南昌起义后三见徐特立
徐特立长征中发明“拉着马尾巴行军”
做最好的自己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