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业勤 司婷婷 陈雪钧 罗艳菊
(1.海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2.海南省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基地,海南 海口 571127;3.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信息素养从信息技术和知识,拓展到意识、能力和道德等领域,向“以人为本”的核心素养方向发展[1]。信息技术环境下旅游活动在市场需求、服务方式、营销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对从业人员信息素养提出新要求。信息素养能帮助旅游专业本科生主导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决定了学生在旅游行业的适应能力、工作水平与发展前景,是旅游产业人力资源的必备素质。科学评价信息素养有助于信息素养教育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发展。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需要科学评价体系的引领,让学生明确自身信息素养的优势和不足,适应日益复杂的信息化生活和工作情景;让教师以评价结果为依据,诊断学生信息素养状况,优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提升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水平[2]。然而现有的信息素养评价研究以师范和信息等专业学生为主[1],缺乏旅游专业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不利于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本文通过构建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进行问卷调查开展实证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现状与问题,为推进我国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与评价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最早在1974年被提出,在此后40多年里,由于信息资源载体、传播方式与利用手段的演进,信息素养也历经图书馆素养、计算机素养、网络素养、数字素养、新媒体素养和智能素养的变迁,但都没有改变信息素养反映用户与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之间能动关系的本质属性[3]。作为以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为基础,适应未来工作方式改变、终身学习需要的关键能力,信息素养需要与特定环境、需求与任务结合,解决学科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旅游专业信息素养也因此而生。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是基于旅游行业和旅游学科发展形成的专门信息素养,需要学生了解旅游学科的类别范畴,熟悉旅游学科的信息资源和检索工具,关注旅游研究方向、学科领域热点问题和动态发展趋势,能够对旅游学科文献资料做出评价判断,完成旅游公文和论文写作等活动。在满足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和评价标准基础上,旅游专业信息素养要顺应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企业运营、旅游活动开展和游客对美好生活向往等现实需求。
第一,评价架构。国内外尚未提出旅游专业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架构,相关成果主要针对普通本科生。目前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媒介和信息素养评估框架》、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我国有北京高教学会图书馆工作研究会制定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组《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等。我国更多的是学者设计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4]。第二,评价主体。信息素养评价主体包括教师、教育管理者和第三方研究机构,较少让学生自我评价。第三,评价方法。有以考试和测验为手段,让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答题表现评价的考核评价;有以学生的演讲与答辩表现、信息检索报告、研究性学习成果等为依据的表现评价;有以学生现场实验操作、游戏活动和小组讨论等的表现为依据的情景评价;有对学生记录的日常学习生活表现、电脑和手机使用等信息行为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日志评价;有对学生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引用数据等进行的引文评价;有以李克特量表、瑟斯顿量表和博加德斯量表等问卷量表为工具,让学生填答问卷进行的自我评价[5]。除自我评价外,其他评价方法都以教师为评价主体。自我量表评价考虑了学生的感知体验,有更强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国内外尚未形成适宜和系统的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缺乏指导实践发展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结合旅游专业实际,基于相关研究成果,以学生为评价主体,构建完善、可操作的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对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进行调查研究,获得学生的实际感知评价,推动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发展。
本研究依照“文献推演—指标初定—指标修订—问卷设计—应用实践”程序,对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和应用。第一,广泛研读相关文献,通过逻辑推演、归纳分析,挖掘信息素养核心要素,经过指标的抽取、发散与收敛,形成评价体系初稿。第二,使用专家咨询法,对评价体系进行修订,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特色性和可操作性。第三,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法,构建评价计算模型。第四,实际使用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对旅游专业本科生进行调研,验证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揭示旅游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情况,提出针对性策略。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特色性原则、人本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
2.2.1 评价指标的要素分析
为了分析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构成,通过文献检索,筛选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107篇,统计信息素养的核心要素和细分要素[6],剔除提及频次较低、与主题不相关的要素,合并含义相近的要素,得到信息素养的4个核心要素和23个细分要素。其中,核心要素信息意识包含信息认知、信息价值、信息关注、信息敏感、信息洞察、信息态度、信息情感等细分要素;信息知识包括理论知识、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前沿动态等细分要素;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处理、信息评鉴、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交流、信息消费等细分要素;信息道德包括信息规范、信息责任、信息诚信、信息安全等细分要素。
2.2.2 评价指标的始框架
从核心要素中提取一级指标,从细分要素中提取二级指标;再根据评价目的、指标归属关系,从二级指标中衍生出三级指标,初步形成4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和58项三级指标。4项一级指标分别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信息的认知、态度和观念等心理活动,是信息行动的起点。信息知识是信息本质与规律等经验总和,是信息素养的理论基础。信息能力是通过信息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信息素养的直接体现。信息道德是信息活动遵守的道德操守、责任担当和行为规范。由于人类社会已进入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媒介的发展阶段,截至2021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0%[7],互联网已成为本科生最重要的信息媒介,因此本研究的信息素养是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素养。
2.2.3 评价体系的专家修订
为提高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采用专家咨询法完善评价体系[8]。遴选专家人数方面,评价精度与专家人数正相关,当专家人数接近15名时,进一步增加人数对评价精度的影响不明显[9];遴选专家类型方面,应选择有相关学科背景,教学和研究经验丰富的专家。基于此,遴选符合条件的专家22名,其中,来自旅游专业领域10名,来自信息与图书情报、新闻传播、高等教育3个领域的专家各4名。专家中90.91%拥有博士学位、85.36%拥有副高以上职称,保证了专家的专业性与权威性。通过发放咨询表和访谈方式,邀请专家针对指标结构合理性、指标内容代表性、指标命名准确性、指标描述可读性等问题进行修订[6]。经过修订,最终形成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框架
本研究采取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层次分析法集主观判断与客观计算于一体,把决策问题分解为不同层次因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和判断矩阵,便于评价者结合问题信息、专家意见和个人经验,通过对比各层次因素的重要性得到权重,具有系统、简洁、灵活等优势[10]。使用可视化建模软件Yaahp12.4辅助计算,通过构建层次模型、录入判断矩阵数据、即时显示调整矩阵一致性比例、计算目标的排序权重、自动生成结果等功能,实现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的科学化与便利化[11]。编制评价指标重要性的1—9标度征询表向22位专家发放。回收专家咨询表,了解专家对指标权重的判断,结合实际情况,两两比较评价指标,构造判断矩阵模型,在判断矩阵中输入比较值,具体计算由软件执行,得到权重结果。各层次评价指标的一致性比例CR值均小于0.1,通过一致性检验,说明评价体系结构合理[12]。4个一级指标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权重分别为0.558 7、0.078 1、0.228 0、0.135 2,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权重较高,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权重较低。4个指标的权重顺序体现了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养成性、唤起性特征,以信息意识塑造、信息能力培养为主,兼顾知识传授和道德培育。12个二级指标中,信息自觉、信息态度、信息收集指标权重位居前三,信息规范、理论知识、信息消费权重排名最后。40个三级指标中,信息渴望、信息敏感、信息需求、信息批判、信息价值最为重要,信息发布、信息存储、开放规范、基础知识、在线旅游重要性较低。二、三级指标名次与一级指标排名一致,都体现了专家对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重视。指标权重为旅游专业信息素养评价提供了价值导向。
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方式,将评价体系三级指标作为调查问卷,使用李克特5点量表,从1到5分别代表“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不确定”“符合”“非常符合”5个选项,由学生根据个人达到指标描述的程度进行判断,以此评价信息素养水平。学生给出的分值越高,信息素养情况与理想水平的符合程度越高。综合各级指标权重,自我评价的总体得分越高,说明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越高。因此,基于评价框架和指标权重,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法[13],构建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的计算模型,公式如下:
(1)
式中,A代表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总体得分;Di代表三级指标得分;Wi代表三级指标权重;Ci代表二级指标权重;Bi代表一级指标权重;ci代表三级指标数量;bi代表二级指标数量;ai代表一级指标数量。
为了验证评价体系的可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实际调查,揭示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现状,为后续的旅游专业信息素养大规模测评与教育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相关调查问卷,设计《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问卷》。一是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感知状况调查,以40个三级指标为基础,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题项力求准确表达指标含义、简洁明了。二是受访者个人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年级、生源所在地与生源户籍属性4个特征,从人口统计学角度解析调查数据。生源所在地区域划分采用西南财经大学吴垠教授2020年使用的标准[14]。问卷设计完成后,邀请两位专家进行审阅;对20名旅游专业本科生进行小规模预调查[15],结合专家审核意见与预调查结果,修改完善问卷。正式调查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内海南、福建、重庆、浙江、河南和北京6个省市8所高校的旅游专业本科生发放问卷。相关研究显示,正式调查样本量大于问卷题项数量的10倍就可以接受[16]。本研究发放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72份、问卷回收率96.00%,有效问卷634份、问卷有效率94.35%,研究样本情况见表2。
表2 研究样本基本信息分布情况
使用SPSS2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是调查的可靠程度,体现为问卷调查数据的一致性与稳定性。效度是调查结果的正确程度,体现为调查结果与调查目标的接近性[17]。在信度检验方面,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整体克朗巴哈α系数为0.964,4个公共因子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克朗巴哈α系数分别为0.712、0.769、0.850和0.735,均大于0.7的标准值[17],信度良好。评价体系斯皮尔曼-布朗系数为0.908,4个公共因子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斯皮尔曼-布朗系数分别为0.758、0.761、0.828和0.740,均大于0.7的标准值,折半信度良好[17]。总体上,调查问卷题项设计合理,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效度检验方面,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18]。结果显示,问卷各题项得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218~0.504之间,各题项得分与总分均在p<0.01情况下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问卷题项的鉴别力良好、内容效度较高。结构效度使用因子分析检验,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按照特征值大于1原则,提取出4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5.365%,大于60%,公因子与调查问卷维度基本一致,说明评价体系结构效度良好,具有一定科学性[17]。
统计研究样本的指标得分和总体得分。以三级指标的最高分5分为参考值,将三个等级指标得分和总体得分换算为百分制,便于对比分析[6],各级指标的得分平均值、权重名次和得分名次,见表3。其中,三级指标为实际得分,二级和一级指标为加权得分。
3.3.1 信息素养得分情况
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总体得分平均值为80.31,达到良好水平,最高分97.95、最低分55.70,主要分布在80分数段285人,其他样本分布在70分、90分、60分和50分4个分数段,分别有240人、60人、46人和3人。研究样本的高分段学生较多,70分以下数量较少,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整体良好。一级指标方面,研究样本在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两个指标表现较好,平均分都在80分以上,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平均分也在77分以上。二级指标方面,信息消费、信息诚信、信息规范和信息自觉4个指标表现良好,都在80分以上,隶属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一级指标。理论知识、信息态度、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4个二级指标表现较差,平均分都低于77分,隶属信息知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一级指标,再次证明了旅游专业本科生在信息能力和信息知识方面的短板。三级指标方面,对19个平均值达到80分以上表现良好的指标进行分析,信息消费二级指标下的在线交易、在线娱乐、在线旅游表现最好;引文标注、内容真实、沟通规范、杜绝不端、信息理性、内容安全等指标的良好表现说明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信息价值、信息识别、信息渴望、信息检索等指标水平较高,说明学生具有强烈的信息获取意愿;终身学习、信息爱好、专业实践等指标得分较高,证明学生愿意将获取的信息应用于具体场景、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样本在6个指标上表现较差,平均分低于70分,反映学生在信息统计、信息创新、信息洞察等对信息深层次的处理、应用与理解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同时缺乏对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数据安全等前沿问题的了解。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在复杂的信息处理、深层次的信息利用和解读、信息专业知识、前沿科技掌握方面,存在较大不足。
3.3.2 得分与权重的比较
将旅游专业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与得分的名次进行比较,更好地了解各级指标的情况,见表3。结果发现,隶属信息意识范畴的信息意识一级指标,信息自觉等二级指标,信息价值、信息渴望、信息理性、信息爱好等三级指标,有较高的权重和良好的表现。隶属信息能力范畴的信息能力一级指标,信息收集、信息利用等二级指标,信息需求、信息评价、信息创作、信息表达等三级指标,有较高权重但表现较差。隶属信息道德范畴的信息道德一级指标,信息规范、信息安全等二级指标,沟通规范、引文标注等三级指标,权重较低、表现较好。隶属信息知识范畴的信息知识一级指标,理论知识二级指标,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前沿等三级指标,权重低,表现也差。
表3 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的得分与权重比较
3.4.1 信息素养的性别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平均值呈现显著差异的指标中,女生在一级指标信息道德(t=-2.714,p<0.01)和二级指标信息诚信(t=-2.755,p<0.01),以及5个三级指标信息爱好(t=-3.035,p<0.01)、信息创作(t=-2.949,p<0.01)、杜绝不端(t=-1.982,p<0.05)、引文标注(t=-4.075,p<0.001)、内容安全(t=-2.809,p<0.01)上优于男生。男生在信息洞察(t=2.161,p<0.05)、信息批判(t=2.096,p<0.05)、信息创新(t=2.142,p<0.05)、系统安全(t=2.816,p<0.01)4个三级指标优于女生。总体上,女生信息素养表现略优于男生,女生在信息收集、信息利用、信息交流、信息消费等信息能力,信息诚信、信息规范、信息安全等信息道德上表现良好;男生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有优势。究其原因,信息素养差异与男女性格差异有关[19]。男生更具有好奇心、探索性和冒险性,对获取信息有更强渴望,对信息知识、信息技术更有好奇心,更愿意使用技术处理信息;女生有更强的信息收纳归整、学习利用、沟通交流、信息消费等意愿,有更强的自我约束意识、道德是非观念和信息安全意识。
3.4.2 信息素养的年级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平均值呈现显著差异的指标中,大四学生在总体得分(F=4.567,p<0.01),信息知识(F=12.618,p<0.001)和信息能力(F=6.973,p<0.001)2个一级指标,技术知识(F=12.476,p<0.001)二级指标,软件知识(F=11.383,p<0.001)、技术前沿(F=2.801,p<0.05)、信息检索(F=10.719,p<0.001)、信息收集(F=7.375,p<0.001)、信息编辑(F=4.456,p<0.01)、信息统计(F=8.752,p<0.001)、信息处理(F=3.191,p<0.05)7个三级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大三学生在硬件知识(F=3.102,p<0.05)、信息发布(F=3.144,p<0.05)、在线旅游(F=3.022,p<0.05)3个三级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在这些指标中,大一学生的平均值均为最低。总体上,旅游专业低年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低于高年级学生,随着年级增长,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等信息素养水平有逐渐提升趋势,体现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成效[19]。信息的自觉、好奇、创新等信息意识素养,以及信息规范、安全与自我约束等信息道德素养,随着年龄增长和大学生活深入,有逐渐弱化倾向,值得引起重视。今后的信息素养教育要与旅游专业认知教育结合,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热爱旅游专业,让学生学有所成,降低学生在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中的流失率,将学生打造成卓越的旅游职业人才和优秀的旅游学术人才。
3.4.3 信息素养的地域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来自华北的学生在信息编辑指标(F=2.517,p<0.05)显著高于来自华东、东北、华南、西北、华中、西南地区学生。来自华中的学生在内容真实指标(F=2.197,p<0.05)显著高于来自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华北地区学生。总体来看,来自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地区学生的信息素养各级指标和总体得分表现较好,拥有较多排名第一的指标,排名末尾的指标较少;东北、西北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的优缺点都较突出;西南地区学生信息素养较低,拥有排名第一的指标较少、排名末尾的指标较多。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水平存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学生高于西部地区学生的倾向。
3.4.4 信息素养的城乡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平均值呈现显著差异的指标中,城镇学生在总体得分(t=4.101,p<0.001),信息意识(t=3.367,p<0.01)、信息知识(t=3.213,p<0.01)、信息能力(t=4.004,p<0.001)3个一级指标,信息自觉(t=3.245,p<0.01)、信息态度(t=2.283,p<0.05)、理论知识(t=2.088,p<0.05)、技术知识(t=3.154,p<0.01)、信息利用(t=2.823,p<0.01)5个二级指标,信息渴望(t=2.069,p<0.05)、信息敏感(t=2.496,p<0.05)、信息洞察(t=3.661,p<0.001)、信息审美(t=2.981,p<0.01)、硬件知识(t=2.720,p<0.01)、软件知识(t=2.298,p<0.05)、技术前沿(t=2.191,p<0.05)、信息需求(t=2.946,p<0.01)、信息收集(t=3.378,p<0.01)、信息编辑(t=3.718,p<0.001)、信息统计(t=2.670,p<0.01)、信息处理(t=2.782,p<0.01)、信息创作(t=2.373,p<0.05)、信息发布(t=4.317,p<0.001)、信息交流(t=2.615,p<0.01)、数据安全(t=2.192,p<0.05)16个三级指标表现上优于农村学生。农村学生仅在信息价值、内容真实、引文标注3个三级指标具有不显著的优势。城镇学生在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水平上具有绝对优势,体现了我国城乡地区的信息差距。经济条件、家庭成员知识、互联网普及率、信息化环境、信息化学习资源、信息化师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课程开设率等因素[20],导致我国农村学生信息素养较低。进入大学阶段,这一情况仍未得到改善,应引起教育者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补齐农村学生短板,才能实现旅游教育的均衡发展。
4.1.1 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构建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构建上,兼顾旅游专业学生学业发展与职业发展对信息素养的双重需要,融入信息化时代对旅游专业信息素养的新要求;在对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概念内涵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主要维度,通过专家咨询对评价体系进行修订,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法构建评价模型,为旅游专业信息素养评价提供了有效手段。根据评价体系编制问卷,对旅游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基于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验证了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发现了研究样本在总体得分和指标得分上的表现差异、不同人口统计特征样本的信息素养差异,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4.1.2 研究展望
旅游专业信息素养评价可从五个方面进行拓展。第一,评价主体上,让专业教师、学生家长、旅游企业、政府机构和广大游客参与旅游专业本科生信息素养评价,将不同利益相关者诉求融入旅游信息素养教育。第二,评价对象上,开发针对旅游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主体的旅游专业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第三,评价层次上,开发面向中高职、本硕博、继续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旅游专业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对旅游专业人才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信息素养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旅游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行业培训和社会教育。第四,评价内容上,将文旅融合、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新文科建设和课程思政等政策融入旅游专业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使评价体系更具有生命力。第五,评价方法上,扩大研究样本的容量和范围,同时可以融合考核评价、表现评价、观察评价、引文评价等方法,实现旅游专业信息素养的全面监测与精准评价。
4.2.1 高度重视培养工作
高校旅游专业应重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工作,加大旅游专业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技术与人力支持;在制定培养计划时,旅游专业可以将信息素养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把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旅游专业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重要抓手;旅游专业应改变将计算机教育等同于信息素养教育的传统观念,推动信息理念、信息技术与旅游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做好旅游专业教学信息化环境、信息素养课程、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建设,实现旅游专业教学与研究环境的信息化、智能化;积极开拓非正式学习渠道,引导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号、知乎、中国知网、超星学习通等网络平台,在课外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4.2.2 加强信息环境建设
高校应开放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为学生提供信息化实践机会;建设好校园网、课程网和学习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网络服务、优质的信息内容。旅游专业应利用好学校信息技术中心和网络服务中心资源,搭建旅游专业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完善多媒体教学和自主学习设施,为学生提供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与实训条件;促进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收益管理、旅游资源规划、网络口碑营销和客户服务管理等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与旅游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旅游新媒体创业平台、旅游电子政务平台等协同育人,提升旅游专业本科生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
4.2.3 注重培养内容安排
针对信息素养不同的权重与得分名次,实现信息素养培养内容的合理化安排。对重要性强、表现良好的信息意识类指标,继续加强培养力度,重视学生信息意识的唤起和激发,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洞察、信息理性与批判精神,扩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竞争优势。针对信息能力等重要性强、表现较差的指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弥补策略,加强对学生信息收集、信息利用与信息表达等信息能力的培养,争取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针对信息道德等重要性不突出、表现较好的指标,考虑其在旅游专业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仍不可掉以轻心,要努力实现信息道德培育与旅游职业道德培养、旅游学术规范养成、旅游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发展,保证信息道德培养不松懈。探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知识教育的有效途径,提升信息知识传授的实用性、灵活性与亲和性,增加信息知识学习的绩效与获得感,让学生领略信息技术魅力,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4.2.4 采取差异培养策略
针对信息素养的群体差异,探索适应旅游专业本科生实际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基于信息素养的性别差异,发挥男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弥补男生在信息道德、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交流等方面短板;发挥女生耐心细心、道德感强、沟通能力强、善于整理使用信息的优势,提升女生对信息的深度理解、应用与创新能力。基于信息素养的年级差异,在旅游专业不同学习阶段,回应学生多元诉求。在一年级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认知教育结合,提高学生对旅游专业的认可度,降低学生流失风险;在二、三年级的专业学习阶段,针对旅游专业文理兼收、学科跨度大的特点,着重文科背景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与信息表达的提升,注重理科背景学生工具使用、数据挖掘和信息分析等技能提升[21],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在大四职业选择阶段,根据学生考研考公、出国留学、本行就业、跨行就业和自主创业等不同发展方向,划分不同群体,进行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基于信息素养的地域差异特别是城乡差异,旅游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应重点关注来自西部地区的农村学生以及城镇经济困难家庭学生,采取精准的个体支持、群体关怀和帮扶互助措施,改善困难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条件,提升信息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