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述评※

2021-09-02 06:44刘祥恒李德明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融合度文化产业融合

刘祥恒 李德明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加快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适应新时代旅游消费需求变化和旅游经济结构优化的现实需要,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产业转型和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旅游产品开发均需要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和产业融合功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更加突出,旅游产业需要文化产业提供资源,文化产业需要旅游产业提供平台,二者具有天然的融合诉求,融合发展是提升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质量的有效途径。国家为此出台了很多文件,如《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扶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了破解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所面临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2018年3月,国家最高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进行了变革,将原来的文化部和旅游局合并为一个机构,组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以便更好地协调旅游管理机构与相关部门的业务,提升部门间的沟通效率,客观上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学术界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顺势开启了新篇章,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及时归纳总结研究成效,掌握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现状及趋势,有助于学术界进一步提升研究效率。此前,有学者提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主要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区域研究、产业融合新产业、产业融合新业态4个主题方向,但这些研究方向相对比较抽象,把握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本文从国内CNKI数据库核心刊物的研究成果分布入手,对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成果的重要内容进行分类归纳,从研究成效和不足两个方面全面评价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建议,以期为学术界今后深入开展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1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的文献分析

1.1 文献选择方法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最早见于明庆忠于2009年8月14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提升》一文,[1]接着是张海燕于2010年4月在《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上发表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2],开启了在国内期刊发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成果的先河。本文重在总结国内有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领域的研究成果,收集的文献时间截至2021年3月31 日。本次研究以中国CNKI数据库中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全面总结国内关于旅游产业与关联性最强的文化产业二者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由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双向进行的,为了尽量减少“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在CNKI数据库中论文题目出现的先后顺序不同对文献搜索产生的影响,本次研究选择文献检索条件同时以“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并列为篇名,查阅文献总数为244篇。为了突出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和提升文献综述的质量,进一步将文献来源限定为核心期刊、CSSCI、CSCD 期刊进行高级检索,再剔除书评等相关性较低的文献类型,最终得到高级别期刊论文33 篇。具体见表1。

表1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文献分布

1.2 文献来源分析

根据统计分析可知(如表1所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的文献来源非常广泛,涉及24种期刊。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人民论坛》,共刊发论文4 篇,占总发文量的12.12%,成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最多的刊物。发表3 篇以上论文的期刊有2种,包括《经济地理》和《商业经济研究》,发表2篇以上论文的期刊有2种,包括《企业经济》和《生态经济》,还有19种期刊分别发表1篇论文,这充分说明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多学科和学科特性的不确定。撰文的作者和发文单位既呈现一定的聚集性,又体现出明显的分散性特征,如尹华光和姚云贵分别占论文总量的9.09%,王换茹、张海燕和王忠云的论文分别占3.03%,这5位作者大致占总发文量的27.27%。发文单位中吉首大学占15.15%,云南大学占6.06%,大约占总发文量的1/5。从发文年份上来看,最早的是2010年。发文刊物类型上,学报类的刊物有5篇,其他非学报的刊物占大多数,总共28篇论文。

1.3 文献发表时间分析

在期刊发文时间分布方面,国内最早公开发表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的论文是2010年,根据发表时间与成果之间的联系,大致可分为萌芽阶段(2010—2012 年)发表论文6 篇,发展阶段(2013—2015年)发表论文13 篇,深化阶段(2016年至今)发表论文14篇。具体表现在:2012年和2016年分别发表5篇,2015年发表9篇,这三年发文量达到19篇,由此可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成果既体现出时间的集中性,又反映了研究时间的持续性,前期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对后期的深入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2016 年至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发文数量持续增长,论文研究的视角及其研究方法也在不断丰富。随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不断深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将会更加丰富。

1.4 文献基金项目分析

基金项目是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物质支撑,也是指导研究方向的晴雨表。在本次研究所收集的文献中,有11 篇文献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所占比例为33.33%;有3篇文献得到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比例为9.09%。此外,其他文献的发表分别得到了相关省教育厅、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以及高校的支持,其中有2 篇文献受到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占比6.06%;安徽省、河南省、广东省、四川省、辽宁省、云南省、浙江省和江苏省等的教育厅以及云南大学、吉首大学、扬州大学、西华大学、长安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也分别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提供了经费支持。这说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已经受到国家和各省、各高校的重视,该主题的研究成果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还有7篇文章没有基金支持,今后地方政府和相关高校还应该加大对该领域研究的经费支持,为深入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2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的内容分析

2.1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在外界多种因素的刺激下不断向对方渗透的互动发展过程。在研究侧重点上,学术界既有体现理论普适性的基础研究,也有突出实践指导性的案例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吴倩认为旅游业发展对特色文化的需求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拉力,而文化的创意发展则是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推力。[3]程晓丽等在研究基础上,明确提出游客消费需求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分别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外在推力。[4]以张海燕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认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在多种要素构成的推动力作用下实现的,包括企业行为取向、市场机制、政府引导等外在因素。[5]陈红玲等认为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和法制建设的加强是促进民族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关键要素。[6]兰苑等认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市场供给、市场需求和外部环境三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但红燕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化研究,提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实现是源动力、内在动力、驱动力和外在条件四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7]孟茂倩与但红燕的看法比较相似,但她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要素分为内生性动力和外生性动力。[8]周春波通过定量研究,提出消费需求、技术创新、政府规制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力,还发现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更易实现融合发展。[9]徐淑红等在上述学者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伸,认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实现依赖于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企业间的合作共赢、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制度创新。[10]也有学者从动力因素的对立面——阻力因素进行探讨,如王力力认为缺乏有组织的开发规划及其宣传管理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实现的障碍。[11]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应用研究与上述基础研究几乎同时开展,很多学者根据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状况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如尹华光等以武陵山片区为例,对该地区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12-13]胡粉宁对西安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全面的探讨。[14]南宇等认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区位偏远,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制约因素更多。[15]赵书虹等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以云南丽江市下辖的玉湖村、迪庆州的同乐村、景洪市辖的曼飞龙村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资源要素整合、旅游需求升级、创新变革支撑、企业管理决策是影响上述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因素。[16]由此可见,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产业经济学和系统动力学两个角度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水平受企业管理、市场需求、政府扶持和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更大。

2.2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机理与路径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产业创新发展过程,明确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点是关键,只有在理解两种产业融合机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找到科学的融合发展路径。学术界为此分别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向进行了探讨。基础研究方面,张海燕认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互相依赖的关系,相互促进,二者可以通过技术、产品和企业三个层面实现融合发展。[2]陈红玲等认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是一种双向的融合,彼此相互融合能够提升自身的附加值,可以通过交叉延伸的方式实现融合。[6]而孟茂倩根据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融合机理的分析结果,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提出融合路径。[8]王力力在上述学者研究基础上,综合已有学者的观点,提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可以通过资源、技术、功能和市场四种融合路径实现。[11]桑彬彬认为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关联性更强,更容易发生融合,除了前面张海燕提到的三种途径外,还可以通过市场融合实现。[17]徐仁立在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二者不同点的基础上,提出融合的可行性及实现路径。[18]郭志敏、兰苑等、霍艳莲和邹芸为代表的学者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系统的探讨,通过构建“三层次框架”分析二者融合的机理,为二者实现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还提出融合发展的实现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产品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市场营销。[19-22]古冰对融合路径进行了补充,提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还需要加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创新能力。[23]

还有一些学者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扎根地方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吴倩指出贵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需要坚持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相结合,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文化旅游业态和文化旅游产品,促进大文化与大旅游协调发展。[3]程晓丽等根据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形势,提出五条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路径。[4]徐淑红等对松原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路径进行研究,明确提出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和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10]胡粉宁对西安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进行探讨,提出要通过创新协调管理机制,提高部门间的交流成效、打造旅游品牌形象和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来真正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14]南宇等根据对甘南民族地区现有的文化资源优势的分析,从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建设文化旅游集团和创新民族旅游产品等方面提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路径。[15]杨艳华从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形象、发挥中原文化特色、创新文化旅游节活动、开发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拓展文化旅游市场等方面明确指出河南省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具体路径。[24]在孔永和看来,要实现河北省“十三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目标,需要通过制定融合规划、创新发展模式、举办营销活动、挖掘历史文化遗存和培养专业人才等多条路径才能实现最终的融合。[25]

2.3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程度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是判断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术界基本都是通过案例研究,运用各种定量研究法,测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水平。南宇等选择甘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案例,运用Lotka-Volterra模型测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度的数值,根据测算结果评价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的变化情况。[15]古冰构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测算公式,根据投入产出表中相关年份的数据,运用神经网络模型推算目标年份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23]李景初通过对残差正态分布图及其残差统计表的分析,判断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程度。[26]卢红梅根据所收集的统计年鉴数据,构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模型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进行测算,依据融合度测算的结果提出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举措。[27]侯兵等在借鉴学术界已有的旅游产业融合度测评方法(耦合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构建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测评指标体系,对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进行了测算,根据测算结果提出融合发展建议。[28]尹华光等在构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测评指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武陵山片区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进行测算,发现融合产生的效益呈现递减规律,经济效益最高、社会效益居中、生态效益最低。[29]曲景慧通过构建旅游产业融合度测评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2003—2013年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程度进行测算,并根据测算结果对融合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融合发展建议。[30]从发文时间来看,在2015—2017年学术界集中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进行研究,近年来尚未出现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2.4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积极作用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能够增加产业自身的综合效益,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是政府和企业重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原因。早在2008年,杨颖就曾经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积极作用进行探讨。[31]关于对地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积极作用的探索,但红燕等研究发现四川省实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如促进旅游产品创新、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优化旅游市场结构、延长产品生命周期。[7]徐淑红等认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能够互促共赢,产生叠加放大效应,帮助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实现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对松原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影响进行探讨。[10]尹华光等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指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是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已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能够推动该地区旅游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12-13]霍艳莲根据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属性的分析结果,运用产业融合理论,分析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积极作用应当包括创新能力效应、竞争力效应、消费效应、区域整合效应。[21]邹芸对但红燕的观点进行了补充,指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推进旅游产业质量升级和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22]不仅如此,在庞博看来,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能够增强旅游景区的吸引力,推动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32]周春波运用FGLS法测算所收集的省级产业数据,根据测算结果分析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效应,还通过IV-Panel和SGMM对效应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33]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成果,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2.5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模式与类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模式、类型是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具体形式。程晓丽等认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模式要因地制宜,突出产业自身的特点,提出安徽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主要有渗透型、延伸型和重组型。[4]张海燕等认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运动模式主要包括文化旅游圈融合、旅游节庆与会展推广、项目开发融合和文化旅游产品创新等四种类型。[5]尹华光等以武陵山片区为例,指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大致有三种模式:延伸型模式(价值链的互动延伸)、重组型模式(内容上、商业上的重组融合)、一体化融合模式(彼此向对方渗透融合)。[13]徐仁立基于项目带动型、品牌带动型、综合发展型、企业驱动型四种模式对如何拓展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进行了探索。[18]兰苑等研究发现,能够与山西省旅游产业发生融合的文化产业主要有影视传媒业、工艺美术业、休闲娱乐业、演艺业和会展业。[20]霍艳莲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归纳为三种:自然延伸融合、嵌入与渗透式融合、互补与交叉式融合。[21]在李景初看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要以产业融合园区为载体,具体可以采取公园游憩带模式或者集聚模式。[26]庞博认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类型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企业融合和市场融合。[32]范建华分析认为,与旅游产业可能会发生深度融合的文化类型主要有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健康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美丽乡村文化。[34]由此可见,关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模式与类型,学者们对于不同的产业类型提出不同的融合模式,即便是同一种产业融合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3 研究结论与展望

3.1 研究结论

纵观学术界关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现有的研究成果,究其研究侧重点来看,既有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也有应用性的案例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机理、路径、程度、积极影响、类型与模式。就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选择的案例空间分布来看,主要有安徽省、河南省、河北省、贵州省、四川省、山西省、西安市、松原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部分乡村(玉湖村、同乐村、曼飞龙村)等,还有少数学者研究全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状况。学术界总体上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客观上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偏少。作为旅游类顶级刊物《旅游学刊》,至今关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只有1篇,显然偏少,而且发表时间很晚,直到2020年才出现。其他与旅游专业密切相关的代表性刊物,如《旅游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旅游研究》等也很少刊载该主题的学术论文,这与当前市场需求旺盛和国家政策扶持的效果存在错位。当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数量的确不少,但高质量的论文偏少,只有提高发表论文的质量,理论研究成果越成熟,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研究对实践发展的指导作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才能提升,文化旅游产品才会有效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第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度的测评方法缺少权威性。当前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的测评标准因人而异,缺少统一的评价方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有些学者通过构建相关性理论模型,运用统计学中的残差正态分布进行推算;有学者运用Lotka-Volterra模型,测算产业的互利关系计算融合度;有学者运用投出产出法,用产业关联度代替产业融合度;也有学者借鉴耦合度模型和熵值确定指标法,计算产业融合度。学者们在选择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度测评方法上显示出较强的主观性,对于测评方法只是简要介绍计算步骤,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缺少权威性、代表性和普适性,反映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测评方法尚不成熟,这就意味着运用上述方法测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有待进一步改进。

3.2 研究展望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在当前乃至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无疑成为学术界重点关注的一个研究对象,学者们要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全面总结研究的成效,改进目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的不足,方能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领域取得更优秀的研究成果。具体来说,笔者建议今后应加强以下五方面的研究。

第一,运用成熟的学科理论构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框架。要在全面研读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将更多成熟的学科理论运用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中,构建成熟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框架,适时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体系,根据各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提出促进二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第二,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及其利益分配机制的探讨。文化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最终产物,只有提高旅游企业研发文化旅游产品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如何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居民等相关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整合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文化旅游资源,建立能够兼顾激励性和公平性的利益分配机制,这些问题将成为今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第三,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研究与乡村振兴充分对接。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已经取得良好的发展业绩。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空心村”现象愈演愈烈,很多特色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文化创意和乡村旅游融合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与服务[35],如何将乡村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特色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特色乡村文化旅游产品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将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必须积极面对的问题。

第四,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测评的研究。由于现有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度测评方法缺少权威性,普适性不明显,学者们总是依据自己的研究习惯选择融合度测评方法,就可能出现同一地区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度测评结果因人而异的现象,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测评指标不统一,很难保证融合度测评结果的科学性,这不利于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

第五,运用多学科理论探索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与路径。对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而言,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是一种复杂的产业创新发展方式,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优质文化资源分布不均匀,各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千差万别,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尝试将产业经济学、旅游文化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创意产业概论、文化产业管理概论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运用到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模式及其路径等问题的研究中,凸显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融合度文化产业融合
组织-员工工作家庭边界融合度匹配对员工工作幸福感及工作繁荣的影响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融合》
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湖南省品牌农产品与电商平台融合度测评研究
湖南省品牌农产品与电商平台融合度测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