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于培河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三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创伤患者多伴随周围神经损伤,虽然随着临床技术的进步整体治疗效果较好,但神经损伤与神经微环境密切相关[1],修复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也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2]。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显微外科技术是国外较常用治疗技术,可改善神经损伤[3],但术后完全恢复也十分困难。神经生长因是神经微环境中的重要成分,能够维持神经元存活,常被用在术后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中[4],但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选择佳木斯中心医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70 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 例。纳入标准:①均在受伤后6 h 急诊入院,证实为上肢周围神经损伤;②感觉运动功能评定较差;③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④均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知晓本文研究项目。排除标准:①其他部位合并出现神经损伤;②既往有上肢神经损伤病史;③既往存在感觉障碍。对照组男18 例,女17 例,年龄18~60 岁,平均(36.34±5.22)岁;研究组男17 例,女18 例,年龄18~58 岁,平均(35.67±5.66)岁。上述患者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进行神经修复手术,术后患肢使用石膏制动固定,对照组实施全身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60052)20 μg,选择2 ml 注射水溶解后,肌内注射,每日1 次,治疗4 周为1 疗程。研究组实施局部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20 μg,使用2 ml 注射水溶解后,在周围神经损伤处局部注射,每日1 次,治疗4 周为1 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感觉功能评定与运动功能评定。痊愈:感觉功能S3+级、S4 级,运动功能M4 级、M5 级。有效:感觉功能S2+级、S3、S2 级,运动功能M2 级、M3 级。无效:感觉功能S0 级、S1 级,运动功能M0 级、M1 级;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5]。
使用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估打分,每项总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高[6]。
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打分,评分越低临床疗效越好。
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n(%)]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s,分)
组别 例数 生理机能 躯体疼痛 健康状况 精力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5 50.23±7.55 60.67±9.66 56.27±6.77 65.77±8.44 57.44±6.55 63.22±8.34 55.55±6.66 56.44±6.33研究组 35 50.45±8.32 72.66±8.45 57.27±6.56 77.34±7.65 58.56±5.66 72.33±7.54 56.34±6.43 78.65±6.14 t 值 0.116 5.527 0.628 6.009 0.765 4.794 0.505 14.900 P 值 0.908 0.000 0.532 0.000 0.447 0.000 0.615 0.000组别 例数 情感职能 生理职能 社会功能 精神健康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5 56.44±6.34 66.34±6.44 58.24±5.82 58.34±7.66 58.45±5.66 64.33±6.54 55.56±5.66 53.67±6.55研究组 35 55.23±5.66 78.35±5.33 56.73±6.01 68.55±6.66 57.66±5.43 78.22±5.56 56.33±4.66 71.77±6.55 t 值 0.842 8.499 1.068 5.951 0.596 9.573 0.621 11.560 P 值 0.403 0.000 0.289 0.000 0.553 0.000 0.536 0.000
入院时及治疗7 d 的NIHS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与治疗4 周后研究组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s,分)
表3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s,分)
注:NIHSS 为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组别 例数 入院时 治疗7 d 治疗2 周 治疗4 周对照组 35 6.67±1.41 5.54±1.22 5.44±1.22 4.56±1.11研究组 35 6.61±1.45 5.46±1.21 4.01±1.01 3.04±0.87 t 值 0.176 0.275 5.341 6.376 P 值 0.861 0.784 0.000 0.000
周围神经损伤是由于骨折脱位缺血、外伤等因素引发[7],使患者出现运动功能、感觉功能、伴随皮肤痛觉下降,肌张力下降,肌肉出现萎缩。临床发病率较高,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8]。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系统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够对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与神经功能修复及再生具有密切联系,在神经损伤患者中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神经功能,提升生活质量[9]。
目前国外治疗一般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将中断的神经精确地对合起来,但完全恢复十分困难[10]。可靠治疗措施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其中鼠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保护剂、神经营养剂和神经再生剂,其生物活性有维持运动和感觉神经生长发育功能,可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障碍疾病[11]。同时,其还可提高轴突再生的可能性,促进轴突正常生长,加快神经恢复,保护神经元[12]。
鼠神经生长因子是从小鼠颌下腺中分离纯化的高活性多肽,与人体神经生长因子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生物效应也无明显的种间(人与鼠)特异性。神经生长因子是较早用于临床的药物,属于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再生与修复起到重要作用,控制了神经元的存活,促进了神经元分化[13]。鼠神经生长修复神经损伤的效果已经得到认可,但不同注射方式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患者在损伤后局部神经生长因子含量出现增加,损伤的轴突可逆行运输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经过诸多复杂过程,使得再生轴突延长,促进再生轴突髓鞘化[14]。本研究通过全身给药及局部给药的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局部给药的研究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全身给药的对照组,也证实了这点。
研究表明,神经生长因子具有明显的促进周围神经修复与再生的作用。神经生长因子不仅能促进神经面积、神经纤维密度增加,更重要的是促进神经髓鞘化,使再生纤维髓鞘生长完整、增厚,其中主要以局部作用为主,而小剂量持续给药方法较为理想。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本文结果中也证实了局部注射的优势,疗效会高于全身给药的患者,但局部给药对损伤神经刺激较为明显,因此局部注射可能会出现持续疼痛的情况,需要及时告知患者。本文结果证实了鼠神经生长因子的优势,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未进行长期随访调查,可能会使得结果出现偏差,后期需要不断扩大研究证实结果的准确性。因此,结果中入院时、治疗7 d 的NIHSS 评分均无差异(P>0.05),治疗2 周与治疗4 周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局部注射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加理想。有研究指出[15],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重症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不仅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周围神经功能,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也可在扩大样本量时进行下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鼠神经生长因子可有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局部注射可有效促进神经修复再生,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但由于本文样本容量较小,未进行长期随访调查,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观察不足,后续临床仍需要不断扩大样本容量深入研究,使患者获得理想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