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超,陈宇
(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结核七病区,辽宁 沈阳 110044)
肺结核是临床常见传染病,耐多药肺结核是患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出现耐药性,病死率高、治愈率低,且传染风险较大,危害患者机体健康[1]。肺结核治疗不当会使耐药结核菌增多,增加耐多药的发生风险[2],针对此类患者,常规疗法已经无法取得满意效果。经临床不断研究,发现利福布汀+莫西沙星治疗耐多药结核效果较好,前者是螺旋哌啶衍生物,后者是喹诺酮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抗菌能力强。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选择2019 年6 月至2020 年9 月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96 例,入组标准:①符合《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3],经X 线、CT 等检查确诊;②病历信息齐全,中途未退出;③结核分枝杆菌罗氏培养结果显示耐多药;④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免疫性疾病、血液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或精神疾病;②有药物依赖史或药物过敏史;③合并细菌或者真菌感染。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 例。M 组服用利福布汀+莫西沙星,男27 例,女21 例,年龄42~75 岁,平均(58.12±1.79)岁,病程1~7 年,平均(4.46±1.03)年。双肺11 例,右肺19 例,左肺18 例。耐HRSZE 10 例,HR 14 例,HRSE 7 例,HRE 17 例。Z 组服用利福布汀+左氧氟沙星,男25 例,女23 例,年龄40~71 岁,平均(58.90±1.53)岁,病程1~8 年,平均(4.88±1.10)年。双肺12 例,右肺17 例,左肺19 例。耐HRSZE 13 例,HR 15 例,HRSE 9 例,HRE 1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接受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等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同时根据不同分组加用药物,持续服药3 个月。
M 组:加用利福布汀(四川明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70296,150 mg),150 mg/ 次,2 次/d,口服;莫西沙星(拜耳医药保健股份公司,国药准字J20150015,0.4 g),0.4 g/次,1 次/d,口服。
Z 组:加用利福布汀150 mg/次,2 次/d,口服;左氧氟沙星(浙江普洛康裕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195,0.1 g),0.2 g/次,2 次/d,口服。
服药前、服药后6 个月测定两组C 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辅助性T 细胞(CD4+)、细胞毒性T 细胞(CD8+)及CD4+/CD8+指标,观察两组痰菌转阴及病灶吸收状况,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服药后M 组CRP、IL-6、TNF-α 低于Z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s)
表1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s)
CRP(mg/L) IL-6(μg/L) TNF-α(μg/L)服药前 服药后 服药前 服药后 服药前 服药后M 组 48 42.16±5.27 17.85±2.43 274.23±18.95 141.06±10.52 185.43±15.69 95.23±10.11 Z 组 48 42.33±5.19 26.91±3.50 273.69±18.20 183.67±13.24 186.01±15.22 114.97±12.30 t 值 0.159 14.732 0.142 17.457 0.184 8.590 P 值 0.874 0.001 0.887 0.001 0.855 0.001组别 例数
服药后M 组CD4+、CD4+/CD8+高于Z 组,但CD8+低于Z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T 细胞亚群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T 细胞亚群指标比较(±s)
CD4+(%) CD8+(%) CD4+/CD8+服药前 服药后 服药前 服药后 服药前 服药后M 组 48 37.56±3.28 50.10±5.26 35.67±4.12 24.39±2.51 1.08±0.26 1.86±0.51 Z 组 48 37.42±3.11 45.31±4.48 35.90±4.03 30.30±3.67 1.04±0.24 1.52±0.40 t 值 0.215 4.803 0.276 9.209 0.783 3.634 P 值 0.831 0.001 0.783 0.001 0.435 0.001组别 例数
M 组服药后1、3、6 个月的痰菌转阴率均高于Z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痰菌转阴比较[n(%)]
M 组病灶吸收率达79.17%,高于Z 组6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病灶吸收情况[n(%)]
M 组发生皮炎1 例、胃肠道不适1 例、肝功能受损1 例,发生率为6.25%;Z 组发生皮炎3 例、胃肠道不适4 例、肝功能受损3 例,发生率为20.83%;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0,P=0.037)。
以往临床常选择利福布汀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结核病,前者作为利福霉素类药物,存在较高的亲脂性,穿膜能力较强,具备一定杀菌能力[4];后者可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临床应用广泛。两者联合虽有一定效果,但产生耐药后促进病灶吸收及改善病情的效果并不理想。近期研究发现,利福布汀联合莫西沙星治疗结核病的效果显著,莫西沙星难以产生耐药性,且半衰期较长、抗菌谱普较广,两者联用效果更强[5]。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M 组1、3、6个月的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有效率明显高于Z 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Z 组(P<0.05),提示M 组痰菌转阴率更高,病灶吸收更快,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高。作用机制可能是利福布汀能够与微生物DNA 依赖性RNA多聚酶β 亚基发生结合反应,并对该酶活性能力进行抑制,避免细菌RNA 合成,而莫西沙星作为氟喹诺酮药物,与左氧氟沙星相比,附加的甲基侧链能够提升抗菌活性,且属于不完全交叉耐药,具备组织分布较好、吸收好、清除半衰期较长、渗透性强及生物利用度较高等优势,在细胞内浓度极高,可有效控制感染传播,发挥治疗效果。
本研究显示,服药前两组的炎性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M 组各指标优于Z 组(P<0.05),提示M 组可有效清除炎性反应。由于肺结核是Ⅳ型变态反应,结核分枝杆菌一旦入侵机体后,可引发巨噬反应,产生大量炎性细胞,打破抑炎因子与促炎因子的稳定性。CRP、IL-6、TNF-α 等均是强大的促炎活性细胞因子,能够促使炎性细胞堆积,引发炎症反应,加重组织受损程度。CRP 作为急时相蛋白,一旦机体受到感染后,其水平显著升高;IL-6 在机体炎性反应的发生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还可加重机体恶病质;TNF-α 则存在多类生物活性,一旦水平升高可造成组织干酪样改变[6]。因此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机体的CRP、IL-6、TNF-α 水平均呈升高趋势,本研究中M 组服药后CRP、IL-6、TNF-α 较Z 组更低,证明M 组清除炎性反应的能力更强。
本研究显示,服药前两组的T 细胞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M 组各指标优于Z 组(P<0.05),提示M 组能够改善T 细胞亚群。有研究指出[7],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改变与肺结核病情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进展期患者的细胞免疫指标明显减低,而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主要体现于CD4+、CD4+/CD8+水平降低及CD8+水平升高。其中CD4+存在辅助调节的功效;CD8+可造成细胞能力紊乱;而CD4+/CD8+指标平衡才可保证机体免疫能力正常。本研究M 组服药后CD4+、CD8+、CD4+/CD8+水平优于Z 组,进一步证实M组可改善机体免疫能力,主要是因为莫西沙星生物利用度较高,且渗透性较好,口服用药后可在肺组织中形成较高的浓度,进一步改善T 细胞亚群,快速稳定病情。
综上所述,利福布汀+莫西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效果明显,可有效减轻炎性反应,加速病灶吸收,促进T 细胞亚群恢复,增加痰菌转阴率,防止不良反应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