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梗的流行及其社会现象探析

2021-09-02 07:31严蔚霞
新闻前哨 2021年7期
关键词:打工人早安阶层

◎严蔚霞

2020年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打工人”为2020年十大流行语之一。打工人是当之无愧的热度词语,追溯打工人的流行过程,其走红有着必然因素,微博、B站等各类平台加持,更引发了社会群体对“阶级固化”的共鸣。

一、“打工人”的流行

(一)打工人起源

“打工”一词源于香港,是社会工薪阶层受雇于人的口语表达,是个中性词。后该词传入广东,除自己做老板的劳动者指称“打工人”。七八十年代,我国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全国各地的剩余劳动力纷纷背井离乡,前往广州等珠三角地区发展;因该群体文化水平低,从事的大都是低收入、长工时的工作,“打工”一词便带上了寄人篱下的意思。

(二)打工人流行

2020年9月末,网红“抽象带篮子”在B站发布多条以“早安,打工人!”为主题的土味励志短视频。该视频时长约20秒,其中包括诸如如“天都亮了,有的懒狗还在昏睡;人都醉了,有的酒鬼还在买醉。跟你们呼吸同一片空气太让我觉得耻辱了。早安,打工人”等语汇。视频中UP主以普通的个人形象出镜,用浓浓的地方口音一本正经地讲道理,毫不矫揉造作,迅速吸引了大批用户,播放量高达数百万,广受传播。这里“打工人”是对所有劳动者的统称。

微博作为当代年轻人最重要社交平台之一,传播快、交互性强、影响力广,“打工人”的流行离不开其加持。10月中起,#打工人梗为什么会爆火#、#打工人#、#早安打工人#、#别再说自己是打工人#、#打工人表情包#等数十个“打工人”相关话题多次微博热搜。如下图所示,“打工人”迅速霸榜,微博用户对“打工人”进行二次创作,以搞笑的方式将其与其他流行元素拼接起来进行二次创作,话题阅读量高、讨论量和讨论人数多。

“打工人”与综艺节目和明星碰撞,产生新的“化学反应”。例如10月28日浙江卫视《王牌对王牌》官宣第六季常驻嘉宾就使用“王牌打工人”作为营销口,赵露思等多位明星在微博文案中使用“打工人”一词拉近与粉丝的距离,给“打工人”增加了广泛的受众。同时,生活、教育、美妆等不同门类的博主借用热点,相关短视频、表情包、网络段子、漫画等均有产出,助推“打工人”迅速出圈,席卷了豆瓣、微信、B站等各类平台。该词热度爆发,成为一场互联网狂欢。

热搜名#打工人梗为什么会爆火##打工人##早安打工人##别再说自己是打工人##打工人双十一到底有多拼##打工人表情包##打工人你好狠的心##打工人穿搭图鉴#阅读量7.5亿5.1亿3亿2.2亿1.7亿1.7亿1.7亿5498.8万讨论量17.2万25.9万26.9万2.8万10.7万3.8万3.4万1.7万讨论人数1.1万4.9万2.1万9325 4486 1729 2410 2640

二、“打工人”的流行原因

“打工人”最初爆火是因其“土味”的特点。这里“土味”摒弃了最初的低俗猎奇、挑战底线的低级趣味,推陈出新,转向了“土酷”、接地气,没有闪光灯,没有奇装异服,没有夸张的动作。抽象带篮子形象简单清爽,语句虽有些粗糙却简短押韵,带来一定新鲜感,符合互联网主力军90后、00后的审美需求。当“打工人”从B站流传到更广泛的社交平台后,不管是原视频传播还是二次创作,都展现出极强的渗透力:诙谐的特质浇灌了冲浪达人的热情,流量爆发又吸引进更多人出于从众心理紧随热点,如此循环。此时的流行并未追寻语言深刻的社会意义,更多是出于搞笑的心态消费这互联网文化。

“语言系统是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应,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随着“打工人”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打工人”一词无形之间拉近了不同人的距离,不同岗位和阶级的工作党普遍获得了情绪共鸣。“打工人”成了他们对自我的戏谑和调侃,展露出青年一代普遍尴尬的现状:社会主导权主要掌握在精英阶层手中,个人努力对教育、就业、社会地位提高的影响力减弱。尤其在2020年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稳定后,高收入家庭收入增长,福布斯排行榜上的不少富豪身价创新高;占多数的普通家庭普遍发生就业率降低、收入减少、负债增加的状况,“只要足够努力,老板就能早点过上好日子”真是反讽的恰到好处。

劳动者因工作光鲜、收入高低而产生的差距隔阂正在消除,认识到不管是写字楼里光鲜亮丽的白领还是工地上汗水淋漓的务工者,在资本家面前没有竞争的必要,都是为生计奔波,随时有着失业的可能。社会矛盾的加剧,促使上班族对自己的称呼从卑微的“社畜”变成高昂的“打工人”,生活压力又迫使他们加倍工作,用自嘲来自我激励,“我要悄悄打工,然后惊艳所有人!”、“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昂扬的话语和响亮的呐喊宣泄着生活的苦痛和平凡生活的不甘。

三、“打工人”流行下的社会现象

“打工人”在成为流行语之前并没有深层含义,而受众增加后,部分人融入了主观的情绪和理解,扩大了普通词语的文化底蕴。英国伊格尔顿批评过,“后结构主义无力打碎国家的权力结构,但是他们发现,颠覆语言结构还是可能的。总不会有人因此来打你脑袋。”中国青年作为社会的主力军,个性和表达欲逐渐增强,追求认同感;而中国网络环境给予了广阔又开放的空间,门槛较低,没有身份的制约,年轻人可以自由、平等地阐述,使追求的话语权成为可能,极大地满足青年人的需求。“打工人”作为一个语言符号,在网络平台上摆脱了专家赋予的意义和传统的使用规则,不再是低三下四、忍气吞声地卖命,是“三百六十行”工作人员的自我调侃和情感寄托,被建构了区别于传统话语体系的新体系,对“打工人”的诠释成了一场解构与重构的狂欢,从而塑造情感归属,达到自我的身份认同。

“打工人”的流行承载的是当代社会“阶级固化”的群体共鸣。2011年,一位教师就曾在《寒门难再出贵子》一文中批判“阶层之痛”,近年来高考状元出自高端家庭的比例越来越高,辅导班、夏令营这些教育的门槛使寒门子弟输在起跑线上。当今社会,各个社会群体的阶层地位趋向稳定固化,一方面是阶层间的垂直流动减少,另一方面是向上流动难度增加,底层阶级中个人通过后天努力提高社会地位的机会变少,家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眼下的中国,普遍意义上的带有全局性质的青年阶层固化现象还有待研究和论证,但局部的青年阶层固化现象的存在却是显而易见的。当地年轻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我国阶级固化日益凸显,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工作不再是“拼前程”之事,大部分人都是在为精英阶层服务,即使是“996”,突破阶级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

纵观这场“打工人”的狂欢,其实并未达到颠覆性的作用,只是给大众的愤怒找了个突破口,青年看似取得了一定话语权的胜利,但对现实世界的解构微乎其微,“还可能起到固化社会结构、维持社会不平等的作用,因为网络空间使各种原先无处表达的批判意见和消极情绪得到表达与发泄,从而可能削弱了社会的反动力量和加强了权力的维系”。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发布以《早安,打工人!》为标题的文章,表示“‘打工人’流行的背后,正是这群年轻人愿为自己的梦想埋头做事的体现”,赋予“打工人”一词正能量意义,可以说是对语言秩序的一定规范,避免了大众情绪走偏。

当代青年用“打工人”进行了一场退缩式的反抗,释放了精神困境和生活压力。参考网络流行语流行的阶段性,这场狂欢很快就会褪去,但这社会心理传递出的隐含社会风向无法抹去:当公众不再满足于做旁观者和接受者,社会的多元化致使它无法垄断语言的含义,那么青年必定会主导下一场狂欢。

结语

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民间诉求的一条纽带,监督着现实社会。戴维斯曾言:“不管借由哪一种手段,成功的流行会通过象征性的方式巧妙地反映出不断变动且具有高度自我参照性的集体张力或情绪”。“打工人”梗用自嘲的态度抒发着普遍的民众情绪,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代社会的情况决定着青年焦虑的心理无法在短时间内根除,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寻找共识,推动社会进步。

猜你喜欢
打工人早安阶层
新联会聚合新阶层新能量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打工人”,日韩拍出新花样
“打工人”这个热梗里藏着多少悲欢
韩国“打工人”人均欠债23万
给予“打工人”更多关怀关切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早安 小太阳
早安梦想
早安,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