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新语态研究
——以《新闻联播》抖音短视频新闻为例

2021-09-02 07:31◎张
新闻前哨 2021年7期
关键词:视频新闻语态新闻联播

◎张 竞

一、绪论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视觉文化为主导的媒介融合时代,视觉信息急剧增长,“图像转向”与媒介融合不断深化,视觉形式和视觉经验重构了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唐青青认为,“短视频新闻是以短视频为载体来呈现新闻报道的一种新型视频新闻产品。”

短视频新闻不是传统电视新闻的简单搬运,而是一种适应短视频传播媒介特征的新型产品。习惯了电视媒介形式的传统主流媒体虽然仍处在适应新型媒介变革的探索中,但在语态变革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新闻传播新语态。

语态即可理解为说话的方式与态度,传播语态就是传播者说话的方式与态度。新闻语态变革被视为“媒体传播范式变化的象征”,新闻传播语态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效果,在信息阅读、情绪传递、语意共通上发挥重要作用。

《新闻联播》是传统主流媒体中进行新闻传播语态变革的典范。自其2019年正式入驻抖音短视频平台以来,热度便高居不下,其推出的短视频新闻评论节目《主播说联播》更是成为传统电视新闻节目进行新语态创新的现象级产品。

因此,本研究以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选取《新闻联播》抖音短视频新闻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围绕“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新语态有何特征与作用”和“主流新媒体短视频新闻的新语态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两个问题分析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新语态。

二、应对浅阅读习惯的传播新语态

(一)深度消解语态,迎合浅阅读特点

短视频时长一般短则几十秒,长不超过两分钟,其媒介特性顺应了当前互联网语境下用户的碎片化、浅表化、视觉化的信息需求特点。在当前媒介深度融合背景下,传统主流新闻媒体纷纷通过媒介融合与转型进入短视频领域。

传统电视媒体为客观全面多元展示事件全貌,往往会采用较大篇幅展现新闻调查现场的过程与细节。而短视频新闻往往会在碎片化的有限时间内将逻辑梳理清晰,并通过影像化的视觉呈现和简要化的文字表达进行浅表化阐述,其展示方式极为精简、直观,用户不需要深度思考即可理解吸收。

以《新闻联播》为例,其抖音短视频新闻往往采用六位央视新闻主播轮流主持,每日一位的形式进行播报,利用一元主持人视角叙述的方法对事件进行简单线性逻辑归纳,主持人播报内容常常与短视频新闻题目精简程度相同,播报内容不比新闻题目有更多内容细节与深度分析。

这种浅表化、精简化、平面化的语态本质是主流媒体迎合用户碎片式浅阅读惯习进行的对新闻报道内容的深度消解。“深度消解”概念来自于后现代主义的“消解深度”的观念,“后现代主义认为一切都是文本,整个世界都是文本的展现”,而这一切文本都不具有本质与真理,从而主张放弃探究深层意义的思维模式,要从本质走向现象。

因此,本研究将“深度消解语态”总结为追求后现代主义的平面化,放弃传统新闻专业主义的深度报道而形成的从本质向现象倾斜的话语方式,体现在短视频新闻话语上就是反深度的浅表化表达。传统主流新媒体短视频新闻的“深度消解语态”正是对用户浅阅读惯习特征的迎合,浅阅读注重追求阅读过程中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它具有浅表性、视觉性、娱乐性的鲜明特点。

浅阅读习惯用户在一条新闻上不会停留太久,洞悉太深,“一次点击,一次浏览,然后跳到下一篇,这便是我们的阅读节奏”。根据梨视频团队的测试结果,5分钟短视频新闻,用户可能看30秒就关闭,传统新闻的深度报道语态与用户当前的浅阅读习惯不能匹配,理性与思想的深度表达对于移动场景的碎片化消费者来说则成了信息过载。

(二)注意力识别点,把握浅阅读本质

以消解深度语态迎合碎片化浅阅读习惯的举措显然对于吸引受众和传播有着显著的成效,但是一味消解深度以迎合浅阅读的做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问题,浅表化的新闻缺乏深度,新闻的全面性难以兼顾,新闻的专业素质下降,新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被弱化或忽略。但短视频新闻语态并非无法兼顾报道深度与易懂属性,我们要从浅阅读的本质出发寻求答案。

“信息爆炸”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同时也有“信息洪水”的说法,其含义为社会生活中各类信息急速膨胀。目前,随着媒介技术不断革新,媒介融合不断深入,呈现给人们的信息更是堪称“海量”,过快的信息增长速度使个人信息接受严重“超载”。

为了应对几何式增长的海量信息与日益严重的信息超载,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碎片式浅阅读,因为浅阅读具备深阅读不可比拟信息提取速度,但也正如张洋和喻国明所说“当要照顾到一个面时,必然会影响深度,牺牲深度来扩展广度。”但是浅阅读并非简单地消解或者舍弃深度,而是作为深阅读的试水,判断阅读内容是否需要耗费精力进行深入学习。

对许多学者将浅阅读定义为“阅读时不进行思考、不做深入理解而单纯获取表面信息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知识获取和瞬间的心理愉悦”,而本研究认为,浅阅读的本质是对海量信息进行的快速信息选择与有效信息抓取,用户从未放弃深阅读,仍会对关注的新闻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深度阅读,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人们往往会对整个画面中具有“刺激性”的部分进行选择性注意,可以说浅阅读是用户开启深度阅读之门。

因此,应对短视频新闻用户的浅阅读习惯,能做的不仅仅采取迎合式深度消解语态,我们可以抓住其信息选择的本质与特点,人们进行信息选择的过程,主要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应用四个环节,短视频新闻在传播语态上应该学会建立注意力识别点。

这也正是《新闻联播》短视频新闻所欠缺的,其报道方式与《央视新闻》区分度明显不足,与《澎湃新闻》和《新京报》等主流媒体相比则显得风格单调、变化不足,从而缺乏视觉吸引点。同时,六位主持人也没有各自的特色识别人设,用户难以有效区分六人,也难以产生关注兴趣,应该捕捉用户的兴趣点、兴奋点、动情点,用语态风格独特的内容触发用户深度阅读欲望,“以点带面”地平衡短视频新闻的深度与易懂属性。

三、淡化官方权威的对话新语态

主流媒体的使命是宣传和教育,和用户所扮演的角色分别为宣教者与受教育者,这种地位角色不平等的宣教式告知语态无疑与短视频新闻传播特点相悖,受众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必然会拒绝劝导灌输式的信息接收。

麦尚文指出传统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在语言姿态上,严肃、权威、高调是它明显的文本风格特征。”《新闻联播》等许多主流媒体也注意到这一点,并在没有放弃弘扬主旋律、政治宣传与文化教育等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尝试做出改变,正如孙玉胜所说“语态革新应从态度转变开始”,其传播姿态开始从严肃高调的权威告知语态向充满网感与共情的淡化权威的平等对话语态倾斜。

(一)网感语态,促进去严肃化

本研究从传播语态角度将“网感”定义为使用网络语言,贴合网络传播特点和网络用户接受习惯的传播话语技巧。钟新教授也曾提出“网感”的概念,认为具有“网感”的微视频,能抓住当前互联网表达的热点和网民的思维方式,用创意吸引眼球。

相比于传统主流媒体语言规范性与书面性鲜明的庄严枯燥的语态风格,采用网感语态的短视频新闻则音具有口语化色彩和网络潮文化特征而显得活泼随意。

《新闻联播》抖音新闻短视频在网感语态上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其创立的《主播说联播》,运用网络语言,犀利评论时事,“令人喷饭”、“满嘴跑火车”等金句不断,同时大胆自造网络词汇,比如“大喇叭论文”“纸面服刑”等等,有效地改变了严肃枯燥的传统语态特征与用户刻板印象,建造了一个淡化权威的可亲可近的新形象。

使用网感语态,不仅仅是短时间内用创意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使用广大网民习惯的网络语言,体现出对于用户的贴近与融入,在同一种“语言”的活泼交流中消融“你”和“我”的差异,从而成为“我们”,帮助营造出一种淡化权威的对话语态,促进短视频新闻去严肃化。

《新闻联播》网感语态探索是成功的,但仍需改进。首先,短视频新闻在采取网感语态,使用网络语言的时候,仍应符合“内容真实、信息准确”的基本要求。其次,在保证新闻事实准确性的前提下应该进一步提升网感语言的及时跟进能力,不能局限于使用一些陈旧过时的网络词汇。

(二)共情语态,建立情感认同与归属

本研究认为共情就是站在他人的情景与角度对事物进行认知与理解,共情与同情不同,同情只是一种怜悯的情绪,而共情则是在对客观事实深思,并理解他人的感受后做出的情感与认知反应。

与传统主流媒体电视新闻缺乏有效情感对话与共情连接相比,《新闻联播》短视频新闻更善用共情语态,但其目的也与直观情绪强烈的抖音其他视频不同,其目的不是激发用户短时效的激进情绪,而是让用户受到情绪感染,并在短视频新闻结束后,从理性上认可新闻观点并与主流媒体建立情感认同与归属,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淡化权威的语态效果与完成主流价值观宣传引导的责任。

情绪感染是指个体面对他人情感状态和处境时,会自发产生与他人相同的情绪体验。《新闻联播》短视频新闻其往往主动捕捉与用户的共情点,其中一个典型的手法就是 “关注大人物的平凡之处,关注小人物的不凡之处”,同时,主播的播报与评论往往也会构建出“在场感”场景,以引发用户的情绪感染。

在这个“设身处地”的阶段,共同群体身份会发挥极大作用,往往双方身份关系越贴近,就越容易引发共情。《新闻联播》和《央视新闻》等主流新媒体在抖音短视频新闻往往会都注重宣扬共同身份与传递集体意识,尤其是在涉及中国人等爱国主题时,常常会着重点出“我们中国人”等词。其次,以小人物为叙事聚焦与落点也是共情传播语态的体现,属于一种典型的“释放话语权”的策略,可以让用户产生代入感与归属感,拉近主流媒体与用户的心灵距离与归属。

《新闻联播》短视频新闻在共情传播语态上也未实现最佳效果,由于人类的共情是有条件的可自控的,用户不可能对所有新闻报道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当事件本身情感不足而强行煽情或用力过猛时,往往也会引发用户的情感抵触,这也就是用户口中的“鸡皮疙瘩”,因此把握共情传播语态的使用时机与力度是短视频新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结语

短视频新闻一种适应短视频传播媒介特征的新型产品,主流媒体想要正在在短视频新闻传播领域立足,必须积极探索把握新媒介的传播特征与用户特性,并在传播语态上做出积极性顺应时代的变革。

在面对用户浅阅读惯习上,不要仅仅以其“浅表性”和“娱乐性”的表面特征为依据就做出谄媚迎合姿态的深度消解语态决策,而应将“深度消解”和“注意力识别点”两种语态技巧结合兼顾易懂属性与报道深度。

在淡化官方权威语态营造平等对话语态上,大胆的网感语态和巧妙的共情语态有效的消融了传受双方的不平等差异,拉近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两者之间的情感认同与归属,但是主流媒体如何实现网络语言的及时更新和如何把握共情时机与力度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注释:

[1][美]W.J.T.米歇尔:《图像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唐青青、张欣:《短视频新闻创作现状与发展路径探析》,《新媒体研究》2019年第17期

[3]王亚婷:《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应改变传播语态》,《视听》2019 年第 7 期

[4][16]崔林、陈昱君、林嵩:《“互动”与“亲民”:融合发展背景下主流媒体电视新闻的语态变革——以央视 〈新闻联播〉为例》,《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11期

[5]张谡:《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哲学特征》,《外国文学研究》2018年第1期

[6]葛晨虹:《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5期

[7]吴燕、张彩霞:《浅阅读的时代表征及文化阐释》,《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8]徐才明:《浅阅读时代的图书馆》,《图书馆杂志》2007年第11期

[9]黄海:《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短视频的话语与叙事分析》,《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年第5期

[10][13]王珊:《新媒体时代国民阅读现象研究——深阅读与浅阅读的融合》,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学位论文

[11]苏茜茜:《新媒体环境下的浅阅读现象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学位论文

[12]刘毅、刘杨祎伊:《新媒体平台上的阅读特点与策略研究》,《今传媒》2018 年第 1 期

[14]杨凤娇、方敏:《社交媒体时代时评短视频的新语态》,《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年第1期

[15]袁园:《经济学视角的网络用户信息选择行为分析》,《情报杂志》2009年第8期

[17]于畅:《沟通与共鸣:央视新式联播语态融合中的共情传播研究》,《传播与版权》2020年第2期

[18]麦尚文、何又华:《“语态革命”:媒体话语创新的路径选择》,《对外传播》2010年第12期

[19]钟新、王岚昕:《“使命感”与“网感”:重大主题的微视频表达策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视频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分析》,《新闻战线》2017年第21期

[20]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5期

[21]常江、杨奇光:《重构叙事?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新闻生产的影响》,《新闻记者》2016年第9期

猜你喜欢
视频新闻语态新闻联播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对移动新媒体时代网络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探索
短视频新闻如何把握视角、视觉、视野、视界——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培训心得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热血奔跑的十年 浙江新闻联播团队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共情——从一则视频新闻的传播看融媒体的变与不变
“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
从媒介融合角度浅谈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
动词的时态、语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