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成 薛红燕 王 怡 薛大维
(东北石油大学 黑 龙江大庆 163318)
(一)问卷设计。为了更好地了解黑龙江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发现黑龙江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初稿设计、修改题目、小范围试投放、正式定稿等阶段,设计了黑龙江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卷。问卷内容分为个人资料部分、理想信念认知部分和理想信念教育部分。在个人资料部分根据性别、专业和大学年级进行了分别设置和自定义筛选,以便更好地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科、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了保证调查问卷和科学性,在问卷问题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专家意见,保证了问题提问方式的客观性和问题覆盖范围的全面性,问卷设计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定稿,提升了调查的科学合理性。
(二)调查推进。在问卷调查阶段,考虑到省内高校类别及学生专业门类基本情况。通过高校政工教师队伍渠道,向部属高校、省属高校和市属高校分别投放,并在后期通过专业之间的比例对比,对调查数据较少的专业类别进行定向投放。目前发放的范围涵盖了黑龙江省内“985”“211”“双一流”高校以及各类地方高校。通过网络问卷(问卷星)为主,纸质问卷为辅方式向黑龙江省内的部属高校、省属高校和市属高校共投放问卷5185份,其中有效问卷5179份,有效问卷比率为99.88%,样本覆盖的学科专业和年级较为均衡,填写说明清晰,有效问卷比例较高,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数据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三)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黑龙江省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中存在“中小学强、大学弱”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形成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大学生比例合计为63.11%,仅有15.79%的学生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这充分说明黑龙江省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中小学教育基础较好。然而,有10.53%的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甚至有7.18%的大学生没有形成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还有2.36%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说明还有少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比较模糊,尚未形成明确规划,距离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在调查过程中发现,57.47%的大学生认为当前高校存在理想信念滑坡的现象,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也体现了大学生本身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不满。调查中还发现,黑龙江省内高校大学生中有7.61%的大学生从未听过省内的“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等红色文化精神,可见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还比较薄弱。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人才队伍,如果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将会对大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和工作状态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数据也充分说明目前高校中对大学生信念教育要非常重视且十分必要。
2.不同类别高校学科门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学科门类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让人担忧。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市属高校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缺乏情况最为严重,比例为6.02%,省属高校4.75%,部属高校比例最低为3.47%,这也比较符合一般认知。性别结构中,男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缺乏比例为8.17%,高于女大学生的6.47%。我们通过对学科门类进行筛选发现不同专业和学科门类见大学生理想信念差距较大,学科门类间差距较明显。
理工类、农学、医学类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情况比较严重,比例都占到该学科门类学生比例的7%以上,而农学、医学中没有理想信念的学生比例高达7.97%。在后期教育中,我们也看到,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必要性持较好的态度倾向,认为不必要树立理想信念的学生比例有明显下降,但是在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学生中,没有理想信念和没有必要树立的学生仅为2.03%。
3.当代大学生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思想比例较高。在“假如您毕业了,政府号召您去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支援建设您会去吗?”一题的调查结果中,有60.8%的大学生回答要响应政府号召。在“您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现实冲突,你会如何做?”中,53.07%的大学生会依然坚持理想信念,这个比例并不十分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大学生进行择业、就业等行为抉择时,现实的因素考虑的比较多,有不少学生缺乏奉献和牺牲精神,国家要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发挥奉献精神。
4.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过程中自我教育发挥作用最薄弱,不同专业学生认知差异大。调查结果显示,在树立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上,学校教育的影响程度最大,比例为65.54%,家庭教育次之为18.62%,自我教育最差15.83%。而在调查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阶段中,认为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哪个环节最薄弱时,自我教育以47.42%的比例被认为是最薄弱的环节,这和大学生认知观念中教育的影响程度的统计结果是吻合的,这也充分证明了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研究的必要性,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另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目前主要是被动接受为主,主动吸收和消化为辅,这也意味着将来自我教育在自我素养的提升和培育方面将会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另外,不同专业门类学生认知差别也较为明显:哲学、法学、经济学、理学和工科学生认为学校教育是最薄弱的,而其他专业门类的学生则认为自我教育才是理想信念教育中最薄弱的地方。总体而言,自我教育的薄弱是大多数大学生的认知,所以我们在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方面的工作任重道远。
5.大学生对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有效性认知较为模糊。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现有大学生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为高校专门的思政课、专业课思政及学生的内心自我意识和自我接受,如前所述自我教育的定义,大学生普遍认为这三种方式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方式。79.1%的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的自我教育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十分有必要,自我教育如此重要但又是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比较薄弱的过程。
“在培养大学生自身的理想信念中,下列哪种方式是最重要的?”的调查结果表明,“个人的自我认识、自觉吸收和提升”被认为是最重要的。
在调查中我们还从数据中发现,目前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堂教育和专业课思政的认可程度分别是78.93%和69.85%,说明我们在高校思政课堂教育和专业课思政融合方面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地方,而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最好从哪些方面入手?”的调查结果中,理想信念自我教育、思政融合等方式是大学生比较认可的接受思政教育的方式。
高校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一直以来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学校理想信念教育比较薄弱,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调研总体数据显示:自我教育这种途径发挥的作用较为薄弱,而自我教育主要特征就是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对知识和观念进行吸收、消化及进行升华,自我教育能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进行更大程度的提升,二者是可以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教育效果的。故针对以上调查中发现的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存在的情况,我们提出了黑龙江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体途径,主要包含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两大方面。
(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一直以来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各大高校可以通过专门的思政课程、专业课与思政的融合、以及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综合来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
1.继续强化思政课程教育。高校思政教育一直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当前我省高校的思政课程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及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在黑龙江省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与本地红色精神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等的结合,与当前时事形势相结合,并能利用当前网络课堂和线上线下教学的趋势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在当代大学思政课程中,要实现从“思政课程”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结合。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发挥思政课的“群舞中领舞”作用,实现所有高校课程的“共舞中共振”效应。[1]高校的思政课堂要继续充分发挥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和其他教育方式一起,更好鼓励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2.重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课程思政方式指专业课思政,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纲要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该纲要重申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课程思政就是要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专业课教育中,目前在专业课思政中,主要要完成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要全面树立专业课思政的思想,把“思政育人”思维融入到专业课教育中。坚持“教书”的同时要进行“育人”;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专业课思政”培训和比赛方式鼓励专业课认任课教师采用灵活的方式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提高课程思政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学专业教育中,也要注意前文所述不同学科门类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认知间的差距,有针对地开展理想信念专题教育。
3.开展多种形式的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活动。除了专门的思政课程和专业课思政以外,所以我们建议通过多种方式的主题活动来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比如一些参观活动和专题讲座,尤其是典型和模范人物的专题报道,形式上更加灵活,学生接受都更高,而且更能结合当地的具体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的树立教育。其次,学生主管部门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7.31%的学生想参加公益活动但是没有合适的项目或机会,如果采用参与公益活动的方式来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奉献精神,又可在公益活动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调查结果还显示,目前94.09%的大学生愿意参加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活动或者展览和公益活动,高校有关学生经费使用最多的三项是分别是课堂学习、社团活动和体育锻炼,所以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社团或者学生工作部门组织进行的知识竞赛或者社团主题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二)自我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要培养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善于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行,勇于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自我教育是自我学习,广义的自我教育也包含了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后的自我吸收与自我认知评价。如果没有自我教育过程种的自我吸收、认知和评价,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自我教育十分必要。自我教育是主动性的行为,在进行学校教育之后,自我的吸收和认知评价是可行且必然的过程,当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就会进一步提升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费希特“自我意识”理论,使大学生意识到只有从自我开始,立足自身,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实施科学的自我评价,进行正确的自我反思并增强自我管理意识才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可能路径[2]。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根植于内心的自觉行为,根据上表在调查学生对当前理想信念自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统计(表1),理想信念自我教育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表1 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认知和自觉性。广义的自我教育包含了学校教育中知识的自我吸收、自我认知与评价,所以在高校课堂教育和学生管理中要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2.定期以各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学习效果的评估。学校相关部门可以利用社团主题活动、知识竞赛、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对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考核,并将这种活动常态化。
(一)改善家庭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家风问题,“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关于怎样看待家庭、家教和家风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习近平有着专门的论述。父母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对孩子来讲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父母和家庭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国才有家”,父母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家中的大学生营造积极、奉献、向上、友善的家庭环境。家族教育应和学校教育导向保持一致,应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奉献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做有担当有胸怀的时代栋梁。
(二)净化社会环境。网络时代,大学生获知信息的主要途径来自互联网,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阶段,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而当前的网络信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让人眼花缭乱,甚至有一些新闻报道为了获取点击量和关注度,哗众取宠,宣扬不正确、不恰当的价值观,容易误导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的思维。所以各大新闻门户在信息的推送和当前热点事件的报道中,一定要坚持真实原则,并且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官方媒体和社交媒体多发布一些正能量、体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新闻报道和文章,少发布一些无意义或者依靠噱头哗众取宠及煽动网络暴力的报道。主管部门也应进一步做好互联网”净网”工程,将有害信息、价值观扭曲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多宣传正面、积极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追“应该追的星”比如国家功勋人物、科学家等,而不是在纷杂的网络环境中被带偏,避免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形成及坚定程度产生不良影响。
(三)优化学校环境。大学生活中,高校的环境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一个学校的学风、考风至关重要,也会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涯和择业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当前高校,既要严把出口观,又要形成诚实守信的考风和学风,要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择业观,鼓励学生诚信择业,杜绝学习、生活和求职中任何的弄虚作假行为,并通过专题报道及媒体宣传方式,通过优秀学生典型事件介绍和各类专题活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正面引导,鼓励学生参军、支边、支教、支农、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另外,要利用学校课堂及各种宣传平台,保证思政教育永不松懈,学校要实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了解思想政治工作重心和任务,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并鼓励学生进行理想信念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