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丽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进城务工人员的流动方式逐步由原来的个体流动发展为家庭式迁移,进而产生了“流动儿童”这一新的弱势群体。然而,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的适应中极易出现生活转变困难、群体交往障碍、学习适应不良及城市认同感缺失等问题。本文对流动儿童在社会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微观、中观及宏观三个个层面对社工介入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社会工作
一、流动儿童在社会适应中存在的问题
1.1生活转变困难
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进城以后,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满足感,对父母有距离感和排斥感。再加上流动儿童的父母大都忙于生计,忙于赚钱,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工作,因此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不仅没有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而且对城市的生活感到孤独。
1.2群体交往障碍
流动儿童与其朋辈的交往状况也是影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因素。受知识水平与教育程度的限制,流动儿童的照顾者往往忽略对孩子素质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流动儿童融入能力弱、缺乏主动性与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的困境,一些流动儿童与同学发生冲突,这些不仅阻碍了流动儿童与同学的正常沟通交往,也阻碍了流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1.3学习适应不良
我国城乡教育水平存在巨大差异,部分流动儿童学习基础差,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后,出现了课本内容跟不上、违背校规校纪、无法自我约束等状况。流动儿童还会存在着语言不通的问题,带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使流动儿童不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他们害怕被同学嘲笑或被老師区别对待,久而久之就导致一些流动儿童产生了厌学的负面心理。
1.4城市认同感缺失
部分流动人员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居住在郊区的平方或地下室,低劣的生活环境让流动儿童认为自己比居住在高楼大厦的城市儿童低一等,这些都影响着流动儿童对自己生活的接受程度与对城市的认同程度。
二、影响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因素
2.1流动儿童自身适应能力不足
流动儿童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对陌生事物与人群的抗拒力要明显大于接受力,学习的难度增大、拥有的资源匮乏、语言沟通的障碍常常使得缺少调节心理承受能力与行为改变能力的流动儿童应接不暇,抵触情绪与心理障碍也会逐渐占据他们的生活。
2.2家庭功能发挥不良
流动儿童的父母大部分从事社会底层工作,拮据的经济状况只能维持家庭的生活支出与子女的学费,流动儿童能够享受到的资源极为匮乏。同时流动儿童的父母忙于生计忽视了孩子的素质教育和生活技能的培养,削弱了流动儿童的适应能力。
2.3学校有关系统的关心不够
大多数学校对流动儿童这一群体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学校对流动儿童的关心、重视程度不够会使流动儿童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也会产生厌学、抑郁等心理问题,从而不能顺利的适应学习环境。素质能力较低的老师还存在着歧视和排斥流动儿童,区别对待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情况,加之同学们异样的眼光与背后的议论使得本身性格就内向的流动儿童更加封闭而不愿与他人交往,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流动儿童的环境适应性。
2.4社区接纳与帮扶水平低
城市人群对农村流动人员固有的刻板印象,使他们对流动人员的子女也存在着偏见与歧视,城市儿童受到父母的影响也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流动儿童,不喜欢与流动儿童交往。有些社区对流动儿童的关心与帮助力度也不够,社区工作人员没有对居民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识;也没有采取利用社区的服务活动提高流动儿童对社区生活的适应性,增强流动家庭与城市居民的接触度的相关措施。
三、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发展路径
社会工作是遵循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手段,帮助有需要的群体解决社会问题的助人工作。综合流动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影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因素,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流动儿童进行介入,为解决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问题提供途径。
从微观介入层面来看,对流动儿童个人和其家庭进行介入,流动儿童普遍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孤独感、自卑、学业挫败感等问题;而其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活条件,不得不忙于生计,忽视了对孩子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需求,导致亲子关系不和谐。社工可以综合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对改善其人际交往、抗逆力和亲子关系等方面进行专业辅导,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从中观介入层面来看,对流动儿童生活社区、学校进行介入,通过举办社区活动、成立班级互助小组等方式弥补和改善社区、学校功能缺失,引导流动儿童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与学校活动,建立多元化的、互构共建的社区管理模式。
在宏观层面上,社会工作者作为政策倡导者、教育者、资源链接者等角色,根据流动儿童的需求以及目前在制度政策设置中存在的弊端,采用社会工作行政手段来进行干预,研究解决对城市农民工群体有利的社会政策制度,积极倡导和呼吁政府尽快出台有利于流动儿童成长的法律法规,协助并促使相关社区政策的构建和实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为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城市提供制度保障。
结束语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主要以社会中弱势群体为主要扶助对象的专业,其在帮助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流动儿童群体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帮助他们改变弱势地位,实现自我接纳与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丽敏.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 艾丽菲拉·阿克帕尔.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以“新疆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服务”项目为例[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9,(4).
[3]陈玉元.社会工作介入下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现状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9,(10).
[4]白文慧,苏果云.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难的行动研究——以林县籍流动儿童为例[J].心理月刊,2019,(5).
[5]李元.让流动儿童真正“进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社会工作介入做法及经验[J].中国社会工作,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