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伟
(东港市中心医院,辽宁 东港 118300)
随着老年化的到来,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生活节奏及生活压力的增大,使得脑卒中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由脑卒中引发的并发症较多,其中偏瘫作为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由于患者年龄及自身疾病的因素,使得患者的四肢活动受限,再缺乏运动的刺激,尤其是长期卧床的患者,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临床数据研究表明,由脑卒中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逐渐增多,一旦发生,会增加患者肢体残疾的风险,使得患者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对患者今后的康复及生活均产生不利影响,且延长疾病的恢复时间,使得患者住院时间得以延长,增加患者家庭经济负担[2]。因此,针对此类患者,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对于疾病的预防及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3]。下面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平分为每组各60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前者采用康复护理,后者采用传统护理,对比两组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运动功能、步行能力、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就诊的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颅脑CT诊断,符合脑卒中偏瘫诊断标准,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③患者配合度高,且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差,不配合研究。②入院前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③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④精神类障碍或智力障碍。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平分为每组各60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前者采用康复护理,后者采用传统护理。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40∶20;最小患者39.60岁,最大患者75.60岁,平均年龄(52.48±3.69)岁;观察组男女之比42∶18;最小患者40.80岁,最大患者74.80岁,平均年龄(51.89±3.72)岁。两组患者性别行χ2检验,平均年龄行t值检验,显示P>0.05,具备公平对比研究的基础条件。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严密注意患者疾病变化情况,对其做好健康宣教,做好日常护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注意患者卫生情况,定时帮助患者更换穿上用品,加强访视,对其进行生活指导及康复指导。
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主要内容如下。①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治疗之后,结合患者的文化背景及受教育程度,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危害,使其加深对疾病的了解,提高警惕,从而提高依从性,配合度得以提高。②心理护理:患者常伴有焦虑及抑郁的心理情绪,影响疾病治疗的积极性及配合度,使得患者错过最佳的康复时机,影响疾病的预后。因此,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解除其心理障碍,帮助患者树立疾病治愈的信心,告知其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疾病的重要性,正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以最佳心态面对疾病,进行康复治疗及训练,促进疾病的预后。③体位护理:针对卧床期的患者,使其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待患者疾病有所改善后,指导其进行翻身训练,患者生命体征一旦恢复平稳,意识逐渐情绪后,指导其进行坐位训练,使其肢体得到锻炼。④日常卫生护理:由于患者活动能力受限,大部分时间卧床休息,因此,日常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每2 h一次,观察其有无压疮,每日对患者擦背及按摩,注意卫生情况,勤洗澡,保持床上用品的干净与整洁。⑤肢体康复护理:按摩患者的患肢,从关节近端到关节远端,注意力道,并使用红花乙醇,对其进行刺激,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肢体出现浮肿情况;翻身训练时护理人员站在患者患侧,协助其翻身;对患者患肢进行按摩,从关节近端到关节远端,注意力道,并使用红花乙醇以促进血液循环;针对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对其患肢进行被动运动,直至其恢复自主运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神志清楚后,指导其在床上进行主动训练,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⑥出院指导:出院后,叮嘱患者家属仍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出院后为患者制订康复计划,回家后继续进行日常精细动作的训练,使其肢体功能得以锻炼,自理能力得以提高。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①采用简明健康测量量表表(SF-3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包括心理状态、情感职能、生理职能及社会功能等方面,每项总分100分,最后所得分数与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成正比。②采用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AM)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越好;采用步行能力分级(Holden),评定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等级越高,表示患者恢复越好,步行能力提高越快。③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液黏度。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FAM、Holden及生活质量各方面评分行t检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行χ2检验,当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显著。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分,)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分,)
2.2 两组患者FAM及Holden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FAM及Holden评分分别为(65.32±16.28)分及(3.72±0.4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5.31±16.53)分及(1.65±0.47)分(P<0.05)。
2.3 两组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 观察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液黏度分别为(2.11±0.14)mPa·s及(0.83±0.11)mPa·s,对照组为(2.91±0.47)mPa·s及(1.89±0.39)mPa·s,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比较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67%(1/60),明显低于对照组16.67%(10/60)(P<0.05)。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脑卒中偏瘫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之一,病情较轻的患者会出现下肢疼痛、肿胀及下肢静脉曲张的情况,严重者甚至有下肢坏死、截肢的风险,对患者预后极其不利,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对其健康及生命安全产生威胁[4]。临床研究显示,高质量的护理干预能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使患者早日康复[5]。
康复护理是针对患者疾病特征实施的一种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先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加强其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使其掌握更为全面的疾病知识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加强防范心理[6]。通过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使其调整到最佳状态,便于后续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7]。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根据其疾病情况及目前所取的体位,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使其肢体得以锻炼[8]。并对患者实施日常卫生护理,减少并发生的发生率,对其尽心肢体康复护理,针对患者的情况,对其肢体进行按摩,并逐渐变被动运动为主动运动,使得患者的肢体功能得以康复[9]。出院后进行出院指导,叮嘱患者家属仍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为患者制订康复计划,回家后继续进行日常精细动作的训练,使其肢体功能得以锻炼,自理能力得以提高。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后患者的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得以改善,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得以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得以减少,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促使疾病获得良好转归。
综上可得,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康复护理能改善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使其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