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颖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辽宁 沈阳 110041)
老年人群是发生肠梗阻的高位人群,发生肠梗阻后容易合并感染性从而引起循环功能障碍[1],随着肠梗阻时间的延长,机体炎性反应显著增高[2],甚至发生瀑布效应而导致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生。同时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被激活[3],分解抗利尿激素能力增高,进一步加重机体内环境紊乱[4]。且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各种心血管相关疾病,血管内皮功能差,弹性降低、血液黏滞度增高,进一步加重感染性休克表现[5]。针对此类患者进行有效的液体复苏对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至关重要。有效的协调体液补充量与晶体胶体液的比例,对维持循环功能,改善外周灌注十分重要[6]。本研究则主要探讨目标导向理论护理干预在普外科患者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指导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肠梗阻感染性休克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入组者均通过临床表现、影响学检查等确诊,入组前签署入组同意书同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上,存在手术治疗指征,病程超过24 h,合并感染性休克。排除标准:意识障碍者,心源性休克者、心脏传导阻滞者、病窦综合征者、心肌梗死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恶性肿瘤者、机体免疫功能缺陷者,失血性休克者、明确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无手术治疗条件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60~80岁,平均(75.40±2.60)岁,病程1~4 d,平均(2.10±0.30)d;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60~80岁,平均(75.30±2.50)岁,病程1~5 d,平均(2.00±0.30)d,入组时性别、年龄、病程及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与尿量,心房钠尿肽和左室射血分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入组者在容量补充液体输注护理上,对照组实施常规补液护理,遵医嘱结合公式计算,液体量=补偿量(CVE)+生理量+手术丢失流失量+第三间隙转移量,其中CVE为5 mL/kg,尽量在手术开始前通过中心静脉补充,护理上看适当调解输液速度,并给与胶体液进行补充,剩余液体补充量则通过乳酸林格液进行补充,尽量在手术开始后1 h内补充完全;观察组实施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护理,观察患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与尿量情况,及时汇报医师,尤其是当平均动脉压在65 mm Hg、中心静脉压在8 mm H2O以下时补充晶体液,护理上应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至少15 min,如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仍无升高,则可继续遵医嘱补充500 mL羟乙基淀粉,在补液过程中尽量控制平均动脉压超过65 mm Hg,中心静脉压超过8 mm H2O,尿量超过0.5 mL/(kg·h),护理上可通过调解输液速度,改变患者体位等提高补液效果,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密切观察,一旦中心静脉压超过14 mm H2O,平均动脉压在65 mm Hg以内,立即汇报医师给予强心药物,如多巴酚丁胺等干预。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干预后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与尿量水平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频率及应用时间,分析干预后两组心血管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心功能相关指标包括:心房钠尿肽(BNP,正常值:0~300 pg/mL),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值>50%),以上结果均连续测量3次后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干预后两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与尿量水平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尿量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干预后两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与尿量水平对比()
表1 干预后两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与尿量水平对比()
2.2 两组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频率及应用时间对比 观察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频率及应用时间对比
2.3 干预后两组心血管相关指标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干预后两组心血管相关指标对比()
表3 干预后两组心血管相关指标对比()
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环境处于动态平衡,当发生肠梗阻时,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肠道正常菌群移位[7]。加之肠梗阻发病后肠道黏膜缺血缺氧,肠道菌群移位,肠道黏膜通透性增高[8],进一步加重肠道第三间隙液的转移,加重感染性休克表现[9]。针对此类患者实施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及时调整患者个体化的容量水平,实施针对性的补液干预,在确保循环容量补充同时[10],有效的改善外周微循环的灌注及组织氧供,进而减少感染性休克导致的组织细胞灌注不足及灌注过度为发生的细胞水肿[11]。尤其对于合并心血管相关疾病患者,以目标导向治疗为基础,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补液治疗过程中的各项参数,有效的提高救治效果[12]。
针对老年肠梗阻感染性休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补液治疗,对照组实施补液则在液体导向治疗下进行。比较干预后两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与尿量水平发现,干预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水平高于对照组,中心静脉压水平高于对照组,尿量水平高于对照组。以上指标的改变均提示实施观察组的液体导向治疗,能更好的维持机体器官灌注,改善循环功能。另外针对两组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频率及应用时间对比发现,观察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证明针对老年肠梗阻感染性休克患者,实施液体导向治疗,对减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频率及使用时间均有积极意义。最后比较干预后两组心血管相关指标发现,干预后观察组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明针对老年肠梗阻感染性休克患者,实施液体导向治疗,对改善患者心功能有重要价值。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护理的主要依据为患者机体个体化症状和血容量情况[13],加强护理观察,重点在于加强其容量监测,调节输液速度、改变患者体位等,确保血流动力学稳定[14]。针对老年肠梗阻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液体导向治疗护理尤为重要,主要在制定目标导向管理同时[15],以患者护理的个体化病情,充分实施术前评估,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提高补液治疗效果,遵医嘱落实补液方案,早期发现心血管相关并发症,早期干预,提高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肠梗阻感染性休克患者,实施液体导向治疗护理,能更好的维持机体器官灌注,改善循环功能,减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频率及使用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治疗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