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媛,谢玉萍,陈凤媚
(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广东 江门 529100)
绝大多数冠心病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知力不足,导致在治疗期间出现一些无法配合的行为,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所以,必要的护理措施能够直接影响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提升临床疗效[1-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后的效果展开调查,通过对比分组的方式,分析两种护理模式带来的研究结果,现报道如下。
2019年4月—2020年4月,选择我院心内科住院部收治的1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80例。常规组中男女分别为46例和34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为(60.71±2.87)岁,体重52~81 kg,平均体重为(64.19±4.48)kg,病程1~12年,平均病程为(5.32±1.5)年;研究组患者中男女分别为44例和36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为(61.32±3.83)岁,体重50~82 kg,平均体重为(62.27±3.27)kg,病程1~13年,平均病程为(6.02±1.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1常规组 此组患者主要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护理工作的中心集中在患者的治疗中,根据医嘱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对其进行常规用药指导等。
1.2.2研究组 此组患者可将护理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对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上。(1)认知与情绪干预:针对患者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方案进行认知行为干预。首先,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初步评估,并主动和患者进行交谈,从而更加了解患者的内心,更加准确的分析和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向患者普及有关冠心病的具体知识,给予患者巨大的心理支持,从而更快的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交流期间,合理利用语言对患者进行正确引导,使患者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通过对冠心病治疗期间的不良效果分析,使患者能够明确正确行为对治疗的重要性。(2)放松训练: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放松训练方案,可应用全身肌肉放松、深呼吸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并在训练过程中,通过语言进行鼓励,从而改善厅的治疗依从性。(3)健康教育:创办健康教育护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有关健康教育护理的知识培训,并定期进行小组内部的会议,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针对冠心病患者,护理人员可通过对患者发放一些健康宣传手册或者现身说教的方式,让患者对冠心病的注意事项、引发因素及治疗方法进行充分的理解,对患者心理存在的一些疑问,护理人员应予以耐心和详细的解答,减少患者因不了解病情影响治疗效果。(4)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充分的观察和了解患者的病情,观察其情绪发生的变化,及主要原因,多鼓励患者进行倾诉,对于患者的提出的问题也要能够耐心的进行解答与指导,并且积极的进行交谈,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计划,同时向患者家属进行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始终保持以关爱、和蔼的态度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治疗,提高治疗效果。(5)纠正不良行为:冠心病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严格监测患者的血糖、血压等生命指标,并严格控制患者的体重。在治疗期间对患者错误的行为进行纠正,比如可对患者进行适当的鼓励政策、劝解患者要尽量戒烟戒酒等,从而提高患者的正确认知。并嘱咐患者可进行一些适当的运动,比如慢走、太极等,并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对运动强度及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和控制。
(1)护理满意度[3]:利用自制问卷进行评估,满分70分,非常满意(60分以上);满意(50~60分);不满意(50分以下)3个标准。(2)生活质量评分(SF-36量表),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好。(3)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评价[4]:利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其中SDS评分标准以53分为标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抑郁程度越高;SAS评分标准为5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焦虑情况越严重。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满意度情况比较[n(%)]
干预后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得分对比(± s,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得分对比(± s,分)
组别 例数 生理 心理 生命力 社会功能研究组 80 52.48±10.53 66.01±20.32 46.61±11.48 53.75±14.85常规组 80 43.87±12.51 51.12±14.49 40.63±10.15 47.88±16.63 t 4.7096 5.3363 3.4905 2.3549 P 0.0000 0.0000 0.0000 0.0198
干预前,两组SAS、SD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SDS得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SAS、SDS得分对比(± s,分)
表3 两组SAS、SDS得分对比(± s,分)
组别 例数SAS SD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80 50.82±1.74 40.34±1.02 51.45±2.08 41.58±2.12常规组 80 50.32±2.10 45.32±2.51 51.85±3.02 46.66±2.05 t 1.6398 16.4404 0.9757 15.4073 P 0.1030 0.0000 0.3307 0.0000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因冠心病在心内科属于常见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而老年人口在我国的逐年增多,导致了冠心病发病率的上升。临床上,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对于相关治疗流程不够了解,从而出现一些错误的行为,导致配合度和依从性较差,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有效的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行为[5]。患有冠心病的老人大多数其心理都会出现不良状态,认为自己是家里的负担,并且疾病长期反复发作会使患者产生消极心理,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还有些患者会出现抵抗治疗或者护理,但是很多当班护理人员因为工作比较多且复杂,对于患者的关注度不够,非常容易忽略患者的心理变化。认知行为干预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度进行干预,达到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认知度的目的。通过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进一步调整患者的心态,改善患者的紧张感,增强患者身体上的舒适感[6]。同时,通过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加强患者对病情的正确了解度,从而慢慢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配合度,因此,这对患者的康复效果极为有利。文中结合以上研究成果分析,研究组满意度、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均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在住院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中加入认知行为干预后,改善满意度,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态,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