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2021-08-31 00:17:52张军令宁江涛
河北画报 2021年16期
关键词:手工教学模式课程

张军令 宁江涛

中原科技学院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推进实施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完善,我国各省教育厅、地市教育局及各地方院校均已规划落实此项教育方针,重点开设综合活动课、构建手工校本课程。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培养学生的手工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建设中,要以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为基础,拓展教学模式,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技术型人才,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为创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手工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性质、目的

手工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物质材料,并结合具体表现技法进行创作表现的实践课程。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目的在于为社会、企业及相应教育单位输出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以此,对于学生的知识运用掌握能力与手工实践能力提升格外重要。

学前教育是对幼儿出生到接受义务教育之前的儿童进行的教育,是非义务性教育课程,与义务教育相衔接,其对小学教育具有奠基作用。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是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教育,学前教育的质量影响义务教育的实施,甚至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学前教育课程的基础性是客观的必然性,并非人为的特性。这种基础性,并不是为了以后,而是必然影响以后。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育课程应该是学前教育课程的自然拓展和深入,是在学前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前教育课程的建构应着眼于未来课程的全局,而不是单纯地以小学课程现状为定向,即不是适应、迎合小学课程现实。例如,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小学设置了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社会、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学前教育课程不能与此一一对应。不能认为,在幼儿园,学前班等学前教育机构中也开设这些课程才是为小学打基础,更不能下放小学内容。

(二)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

课程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手工制作相关概念、工具、材料和掌握各种手工制作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手工制作是借助手的劳动技能,加工利用各种形态的物质材料来制造自己或他人所需物品的审美性生产活动。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技能课,它肩负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任务,根据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与未来的职业要求,手工课程必须满足以下要求:能上好幼儿园的手工课;能根据需要制作并指导幼儿制作玩具;能进行环境美化和装饰,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手工教学是开展幼儿美术教学的重要手段,幼儿手工技能的培养逐步受到重视,对教师的手工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上好幼儿园的手工课,首先要求幼师必须有娴熟的手工技能,而这种技能是在平时积极学习手工制作,不断练习的基础上获得的。在学会手工技能的基础上,还要用清晰的语言,有趣地讲解手工制作步骤和方法,也就是手工教法,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此外,幼师还应该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结合幼儿发展的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幼儿自身特点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二、手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对手工课程的教与学的层面来讲,其仍存在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教学大纲多年还是原来的版本,课堂上老师照旧对着一成不变的教案进行教学,课下学生也按原有作品模式进行模仿制作来完成作业,最后课程结课而缺少了反馈与评价体系。所以,教学效果不好,发展停滞不前便因此显现。

(一)教育教学内容的规范更新

“教学一本书,考试几套题”这样不断循环进行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怪象。老师授课前一般都会对着大纲、教案、教学课件、作业内容设置整理一遍,然后理清整个教学思路过程后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课前的课程准备,课上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与掌握,以及课后的反馈评价是一个闭环的体系,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而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掌握与否及运用完善是整个环节的最终展现。

课程教学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既是以学生个体的良好发展为基础,以其对知识的了解、掌握,对技能的运用、实践,乃至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业岗位的实操能力体现为目标,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模式。所以,传统的教学内容应于改革创新,要紧跟教育方针指导方向,对大纲进行整理完善,如:加入更多非遗项目题材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华美学思想,满足新时代社会需求,融入时政倡导专题等;教师更应对教案作出改写,应更符合学生需求,社会需要,争取在有效的课堂时间达到举一反三、深入浅出的教学目的,如:根据当下所发生的事迹和新闻进行课堂讲授,根据学生的喜好特点讲解,安排创作等;对教学课件要调整的更加简洁、明了,可一下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其学习兴趣,所选内容也不可过于容易或过于困难,要让大家具有更好地学习、掌握空间,如:网络新鲜热门事件(一定要符合课上讲授或正能量题材),学生可取的积极兴趣爱好等;作业的布置也是一个相对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有效反馈,所以也不应过易或过难,而应当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均有所学、有所会,如:对基础较好同学适当加大难度,对基础较薄弱同学适当降低要求等;教学评价涉及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与学生接下来更好地学的方面,所以也是很重要的环节,教学一定要把控好教学评价,保证真实、客观、公正、有效的原则,适时地进行教师间横向评比,不断完善以提升教学质量,如:学生评教收集,并召开相应的会议,开展教师竞赛等。

(二)教学模式的固化、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相对来说是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但是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同时对于现在的社会环境而言,就显现出其固化、单一的弊端。课程内容的同质化、单一化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飞速降低,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在没有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下,课程不进行改革、创新,就无法打破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的现状,学生更难有主动学习的情况,动手实践的场景和机会都会相应降低,而且会看到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与逃避状态。同时,这种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易于使学生无法满足各自的需求与兴趣爱好,这样其思维也会相应地更为固化,产生思维定式,缺少生机,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难以学到相应的知识、技能,或者难以掌握、应用,以致影响以后的就业和个人的发展。

所以,对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和学校应当及时发现并作出有效的调整,改善教学,促进教改,以使教学质量得以维持、提高。如:可以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以及调查采访,发放学生,收取有效反馈并整理,使之逐步改善。教师间应当相互沟通、交流、学习,到对方的课堂上进行听课,提出宝贵意见,并进行研讨学习,最后整体提升教学质量。学校也应多组织相应的教学比赛环节,开设教研会议,并由优秀老师以及其他学校名师进行相应教学,以此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师的自我学习、成长。

三、教学模式扩充与混合赋能

(一)教学手段的扩展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课堂授课,学生于课上听课、学习的师授徒学的口传心授模式,其有利有弊,所以应当在继承的同时进行创新性发展。首先,对课程的设计进行完善调整,将课程的侧重点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例得当;多整合教育资源,注重教学法的多方、合理运用,使教学更具科学性;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便捷性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地完善;增加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多进行跨学科间的学习,增强学科联系性与互动性;课外学习与兴趣小组的建立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以此可以增加同学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发展;课内外教学活动相结合也是一种很好地教学手段,可以加强课上与课下的积极互动学习,提升学习兴趣,更好地增加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另外适当增加课程实践与校外实习,可以更快、更好地学以所用,学生也能直接接触社会,熟悉行业现状,毕业之后可减少相应的就业困难与压力,高效率地完善自我发展。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赋能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扩大,课程教学对老师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能够不断锤炼自我,打磨课程,锻造教学法,适应课程体系的改革,能够“上好一堂课,讲好一门课,打造自我的金课”。

教师打造金课,即要有相应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的技术手段赋能。手工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需满足社会需求,应培养出具备完整人格,有独立思想、操作意识的学生,可进行独立于自我指导性学习。相应的教学理念既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围绕学生的个人需要和兴趣组织教学。赛勒和亚历山大(Saylor and Alexander)认为学生对课程的直接兴趣是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并为课程提供了有效基础。而且认为学科的结构和内容这些组织起来的知识,仅仅是用来解决问题和获得技能的方法。课程需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学应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学校还必须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情感、智力、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培养有独立自主、有创造性、能自我指导的人。

学校教育创新有五大趋势:1.高阶目标引领2.实践问题导向3.自主学习活动丰富4.线上线下、虚实结合5.跨界教学团队合作。对此,应当明确学习流程的差异:1.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这类教学法基于学生需求而设计目标,师生共同创造学习内容并考虑学生的个性化经验,最后参得出形成性评价(目标→载体→情境→问题→研究→谈论→分享考评)。2.灌输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针对教师的教授为主,多是单方面的教学安排。教师基于教学大纲内容设计教学,基于教材教授,有学生接受统一的学习设置,后进行终结性评价(内容设计→教学安排→教授活动→考核评价)。而金课的打造,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方式赋能,创新教学。王竹立老师在《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中提出适应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的“零存整取”学习模型,互联网的合理、有效利用是教学中很好的技术手段。1.运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实现传统教学,如:师生互动,线上作业及测评。2.创造优于线下教学的体验,如:翻转课堂,微课,虚拟学习空间,游戏化教学等。3.用技术支持大数据分析,颠覆重构传统的线下教学,如:课堂的改变,真正做到基于学情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情境。

四、结语

手工课程的改革创新、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项目,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并保有行为人师,身正为范的使命感、责任感与高尚的育人精神,做一名“四有”好老师,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教育的发展,保证学生在校有所学,进入社会有所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猜你喜欢
手工教学模式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快乐语文(2018年12期)2018-06-15 09:11:10
手工
儿童绘本(2017年10期)2017-07-05 18:44:29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手工DIY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