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焰 沐晓熔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综合材料中材料属性的表述一般都基于材料的物理属性的范畴进行梳理与定义,材料在物理属性层面上具有软硬、颜色、质地等差异性较强的区别,其物理属性的确定反馈于艺术家表现的载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就艺术创作而言,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主题一旦明确之后,艺术家就需要寻找某个表达的艺术门类进行呈现,在利用综合材料作为绘画性表述的范畴里,所选择的材料具有物理属性的天然基因外,赋予作品的深层含义是需要构建于其物理属性层面上的提升,这种提升的方式是改变其材料的基本物理属性,以审美方式介入成为其具有绘画性的作品呈现。以杭州的“无界之归 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为例,纤维艺术传入国内属于上个世纪80 年代时期,由万曼老师引入到中国美术学院的研修班,在最初的挂毯编制基础之上,由一种具有实用主义与装饰韵味的工艺美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成为了以纤维形态研究为主的艺术表现门类。目前,综合材料的运用在国内的艺术家诸多的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材料自身具有的物理属性导致了艺术家寻求二维空间表述之外的可能性,所创作的艺术作品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以多维度的视角表现再现艺术家的创作理念。绘画领域中的绘画性是基于艺术家本身对于生活的感悟与物像的提取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性的艺术作品,观者通过这类艺术作品所呈现的视觉感受反馈于内心的影响,综合体验的绘画视觉、心理的二次表现,架上绘画的艺术家常用的绘画表现材料一般都以颜料造型表现为主,可以分为水性与油性两类,主要运用于国、油、版、水彩等不同画种。传统表现门类里,常常忽略相关的材料本身的物理属性,架上绘画中一般就是以色彩造型为主,并未全面研究其物理属性的可延展的表现力度,但是在综合材料表现中,其物理属性就被艺术家提及到创作表现的重要因素层面上,重点以不同材料的物理属性来传递艺术家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以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基弗为例,基弗从小成长于二战后环境中,受其战后伤痕与北欧神话的影响,作品具有明显的伤痕意味,根植于特殊环境中成长的基弗在艺术创作中,从传统的油画材料延展到了使用风干荆棘、木板、石膏等材料塑造一个具有综合韵味的艺术作品。基弗的作品以厚重、灰色的基调呈现内心中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反思,独立于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之外的材料艺术质感的认识体验。破碎的玻璃,游离的液体颜料,锈迹斑驳的二战冲锋枪,北欧天际的星空都成为其表现的视觉艺术,无问其传统造型的严谨要求,以自我释放的方式诉说一切。通过审视基弗的作品,笔者认为具有绘画性的呈现是基于材料表现的背景之下的感受集合。材料分为天然属性和人工属性,在未经艺术手法处理之前,材料都归结为以物理属性来展现其属性特征,艺术家通常由观看之道入手,由“看”了解其物理属性,材料本身的颜色、造型、质地具有影响艺术家本身的视觉刺激进行可利用的物理属性进行相关的造型表述,在此层面上,更多地是呈现其材料天然属性的特质进行塑造。而在人工属性里,艺术家有意识地根据创造需要,对所使用的材料进行二次加工,对材料自然属性中的造型、颜色、质地有所转换,最终再利用其转换过的材料进行艺术表现,综合呈现其艺术属性的表述。利用材料的天然属性与人工属性进行艺术创作,在综合材料艺术表现中尤为重要,当然以此属性的区别用于高等院校中综合材料创作课程中进行讲述与研究,也尤为重要。人工属性中,很多材料即为新成品,比如:钢材、布料、纸张等。人工属性的艺术认知,需要艺术家对其充分利用其具有的物理属性进行艺术创作,彰显其物理属性里的艺术张力。
在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综合材料》作为美术学院四个本科年级学生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任意性选修课,分为36 个学时进行教授,具有2 个学分,在课程描述中,“材料”,不仅作为绘画创作的介质,“材料与表现”,也不仅仅是某种艺术效果的追求,更体现为绘画本体语言的研究方式、学术立场和态度。在当下绘画形态的总体格局中,作为单一画种与多画种技法互渗融通的增长,可以定义为平面绘画范围内,单画种材料技法的演进、多画种或多种材料技法的互渗融通,有明确的学术指向性和鲜明的形态特征。以材料与表现为切入点,导引风格样式的演进,表现方法与形式美感的创新,表现内容的多样化,顺应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发展需要,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课程设置目的意义:本课程属于云南高校艺术类课程中,比较独有和新颖的课程,云南艺术学院率先开设的美术类课程。该课程是跨界融合的视觉艺术表现课程,集国、油、版、雕、设计等专业表现技法,通过材料属性,介入个人艺术观念为一体的视觉表达,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和特殊性,以材料本身为依托,通过画面的黑、白灰、空间、构成、对比等传递创作者个人情感,绘画材料都可以普及性的进行运用。课程介入云南民族民间美术,以民族民间美术元素融入于教学、创作过程,以“文化自信”为导向,把民族艺术与当代艺术创作有机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综合材料课程适用于广泛的视觉艺术门类课程,普及性较强,具有材料属性的视觉表达力度,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出发,较好掌握相关的表现技法与艺术表达。修读该课程需要具有素描、色彩相关基础造型课程,并修读艺术美术相关课程。课程目标主要为: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地了解综合材料的分类、艺术表现形式和当代艺术中,综合材料与多媒介相结合的表现方法。通过对水性材料与油性材料的分类表现、结合运用,分别在平面与空间进行造型表现,并介入个人艺术观念为一体的视觉表达的训练,使学生以材料本身为依托,通过画面的黑、白灰、空间、构成、对比等传递个人情感,并有一定深度的材料艺术语言拓展。36 节课时的分布,主要分为3 个版块进行,第一、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地了解艺术史上19 世纪末的现代派开始,杜尚和达达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分离派、纳比画派的历史。对不同画派之间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国内目前综合材料与绘画艺术形态的对比及其发展状态。重点具体讲授内容:中西绘画艺术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材料与表现技法,但综合材料绘画是建立在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表现方式,它是重组、蜕变而成的具有新型语言体系的绘画门类;同时,综合材料绘画定义于绘画空间的表现,故有别于装置、雕塑等综合艺术。现任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主任胡伟这样指出综合材料绘画的定义:“综合材料绘画是单画种的材料技法的演进,多画种或多种材料技法的互渗融通”;应该这样确切地说,用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物性来呈现艺术家所持有的艺术观念,在多样的表现形式下,呈现不同的视觉效应。综合材料绘画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其自由的表现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可塑性。材料的物性从自然属性,到人工属性;从绘画材料的从属地位到了艺术表现的主导地位,经过长久的演变与艺术家观念的更迭,目前材料的发展状态,处于艺术表现的关键角色,诸多的综合艺术和绘画艺术都在大量地使用各种材料的物性,呈现作品的表现内容和艺术观念。
教学难点在于讲授综合材料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表现及其艺术价值。第二、主要以探索不同材料的表现可能性为基础,在此之上,充分发挥学生对于材料的认知力,挖掘材料本身的表现力度。重点讲授内容:综合材料中,媒介传递与视觉呈现表述训练。选择“纸”作为情感传递与视觉表现的媒介,并针对纸的造型特征,表现不同的情绪。(喜、怒、哀、乐)综合材料艺术根据云南语境下的发展态势,结合云南民族艺术元素,利用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宗教图腾样式等,再生延展其当代语言,表现民族与当代性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利用纸为表达媒介,呈现社会当下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现象及其内心情感等多方面主题。重点阐述在综合材料艺术创作环节课程中,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然后聆听不同小组需要表现的主题,主题非常宽泛,可以涉及社会热点问题,生活现状及其个人情感、内心世界。丰富宽泛的表现主题,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和个人情感体验,在与每个小组确定了表现主题后,笔者就听取学生自我的纸为媒介材料表达方式,这一过程是最为苦恼的阶段,首先是材料要与表达的主题需要高度契合度,其次在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材料造型的实施程度会有变化,甚至需要重新选择新的材料进行表现。最后,制作的精良程度,是否制作到位也是考验教师与学生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内心的艺术感受是创作的本源,在视觉艺术领域里,无论表现技法技巧是如何延展与派生,其佳品的核心与精神层面高度的融合是不可分割的。视觉呈现的形式可以层出不穷,而隐喻其中的观念表达才是唯一的根源。第三、要求学生应该从理性思维认知到感性思维认知的转变。通过身边熟悉的材料:土、金属、纤维;要求每个学生从材料外在质感上寻找与之内心相对的一种表达可能性,完成一件作品。要求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与作品本身的完整度。课程讲授:结合材料本身的肌理纹样,让学生学会感知材料质感,完成与个人情感高度契合的作品。学生评定自己作品,讲解创作意图。分析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缺失与收获,并阐述其独有特点,教师当场完成该本课程的分数评定。个人进行作品讲解。教师根据作品进行打分和点评,并给出今后的修改意见。分析云南语境下的当前综合材料发展态势。具体讲授内容:认识不同材质的属性与表现可控性。确定表现材料,并根据小稿要求,修改完善其材料的造型运用。利用不同的辅助材料对作品进行加工,并完整地呈现所需要的效果与传递艺术观念。
综合材料课程适用于广泛的视觉艺术门类课程,普及性较强,具有材料属性的视觉表达力度,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出发,较好掌握相关的表现技法与艺术表达。国内外同类课程比较:欧美国家的美术院校几乎都开设综合艺术课程,不限于某一特定画种的表现,提倡学生通过独立的艺术语言进行综合性表现。国内,中央美院在中国画学院开设了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室,由胡伟教授进行课程内容编制与教授,目前通过结合塔皮埃斯、基弗等知名艺术家的技法表现,再对日本艺术家平山郁夫日本画的技法表现研究,带动了诸多央美学生独立创作,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点与深度的教学体系课程。本门课程也借鉴与引用相关胡伟教授的体系进行教学。同时结合云南民族美术进行系统化教学实践,打造一门具有高水平质量课程。通过针对综合材料的艺术理论讲授,梳理国际、国内的艺术家相关作品及艺术表现方法,结合云南本土的民族元素、个人观念进行综合的艺术表达,打破专一门类的界限,让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进行学术提升,促进其艺术表现的多元,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