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人物中“意境”呈现与传达思考

2021-08-31 00:17尹建华
河北画报 2021年16期
关键词:人物画作画国画

尹建华

桂林旅游学院

国画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从题材上可划分为人物、花鸟、山水国画,从技法上可划分为工笔、写意国画。国画起源于我国的汉字,汉字中的象形字使得在最初时候字和画之间没有区别,汉字的演变过程也是一个从具象的画到抽象的字的过程。与世界上其他画种的不同从国画诞生之初就决定了,意境是国画最显著的特征,这种不拘泥于具体的呈现,而多强调意境表达的作画方式,使国画焕发出与众不同的光彩。

一、国画人物概述

国画人物是国画中的一类,多用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两汉时期人物画就出现了,当时主要用来描绘历史人物,多取材文学作品或宗教,比如道士画、历史故事画;进入隋唐后,人物画开始更多表现贵族人物生活,画中人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和造型,比如仕女画、肖像画;五代十国和北宋、南宋时期,人物画开始更多展示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如风俗画等;元代后,人物画开始出现明显的式微,花鸟画、山水画成为国画领域的主流。人物画多强调作画人要力求人物形神兼备,要表现人物的性格。但画是平面的、二维的,画中人不会动,想要展现其气韵、性格就必须要借助环境、气氛的渲染,用静态的画面去展现动态,因此,国画中的人物画关键在于传神。历朝历代著名的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南宋梁楷的《李白行吟图》等,现代著名人物画有徐悲鸿的《泰戈尔像》,无不以展现人物气韵为重点。

二、意境的内涵

意境是一种比较主观的东西,是作画之人通过画面所传递出的非具象内容。意境通常包含为两类,一类是画作的创作者通过自己的绘画能力将自己对人物、对自然、对事件的理解勾画出来,属于表达比较明确的一种作画方式,观画人能够从画作中比较形象的表达方式中看到作画人想要传递的内涵;另一类是画作的创作者将自己的理解以更加隐晦、抽象的方式进行表达,需要观画人在思想层面上实现交融,这种交融的结果与观画人本身的经历、心理状态、思想认知有较大关系,因此,会出现人们在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对于画作有截然不同的理解。意境的存在让国画有了更高的观赏性、艺术性和魅力,吸引更多人反复品鉴、观摩,希望从多个角度、多个切入点去揭示画作创作人想要表达的内涵。意境是国画的精华所在,从古至今的国画绘画人无不在创作过程中孜孜不倦地追求意境的表现。

三、国画人物中对意境的呈现和传达方式

(一)以物喻情

国画的意境体现与古诗词的情感寄托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词人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国画的创作人也多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因此,国画领域中对于事物的呈现大体上代表了怎样的情感、思想有比较多的说法。以何物喻何情,需要国画创作人对美学有高度的认识,对纷扰世间的万事万物有凝练的理解,并且能够将这种对于事物的理解与自己的主观想象相结合,最终借事物传递情感。以仕女图为例,国画仕女图中所画的美人、服饰、梅花、湖石、亭台无不是作画人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转述符号,作画人悲秋则画中人悲秋,作画人怜春则画中人怜春,小家碧玉也好、大家闺秀也罢,即使是一个背影、即使不回头也能够体现出作画人的理想之美。到了现代,人物画的作家们往往通过还原真实的人物生活环境、场景等方式来体现出人物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刘文西的《祖孙四代》里,陕北黄土高原农民的羊肚毛巾、红腰带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铁锹、拖拉机、土地表明了人物的生活水平,人物脸上的笑容颇有感染力。画作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作画人对所见所闻所感的高度凝练产物。

(二)笔墨的技巧性使用

国画创作过程中笔墨的使用十分重要,既是勾勒画面线条的方法,也是传达作画人内心的途径。国画以线条为主要描绘方式,线条的粗细、浓淡直接影响画作的整体感官,因此需要画家精确控制每一笔的绘画,使笔墨的使用能够实现良好的衔接、交融、洒落,整个画作线条灵动、有神、不死板。在国画领域中,画家对于笔墨的使用技巧有筋肉骨气的说法,所谓“绝而不断”谓“筋”,“起伏成实”谓“肉”,“生死刚正”谓“骨”,“迹画不败”谓“气”。在国画创作中同样存在“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正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的说法,指的是用笔过程中墨色缺少变化就会失去体貌,墨色太淡就缺少了正气,用笔缺少变化则太死板,且笔断意断影响效果,苟且、媚态则缺少骨气。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国画领域内也受到西方绘画技巧的颇多影响,尤其在人物画方面的很多画家开始追求对人物肌理的勾勒,对笔墨的使用也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尝试。但创新和尝试不能丢了国画对于意境的追求,失了意境也就失去了国画的魅力。

(三)人物位置与空间构图

受到我国传统思想、传统审美的影响,朦胧美一直是国画领域追求的方向,留白的构图方式直接影响到国画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在人物画范畴中,单幅、群像、横幅、纵幅、长卷对于空间布局的要求并不相同,主要根据作画人的喜好来呈现,是按照景观事物来分割画面,还是按照时间轴让核心人物多次出现,最终都服务于画作的意境营造。通常来讲,国画人物创作过程中强调内容不可过于丰富,“满”不是国画的追求,因为看起来很“满”的画面留给观画人思考和体会的空间非常小,不利于作画人与观画人的思想交流。但反过来,画幅内容又不能过于简洁和空洞,国画追求的留白和空与空洞有很大区别,张弛有度才能以无胜有。以《瑞雪兆丰年》为例,这幅画采用交错纵横、错落有致的方形构图,算是一幅群像,画面丰满,着重突出了丰年的热闹。但同时画面中又隐约有S 形构图,使得画面有延伸之感。再加上画面的几块留白、飞扬的雪花,都在丰满、热闹中保留了一些想象空间。

四、影响国画人物意境传达的因素

(一)作画人自身的审美

国画意境的传达受到作画人本身心境、情感、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受到作画人自身审美水平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作画人本身对于人物、场景抱有喜爱和美的感受,才能够在画面中进行相应的呈现,这是艺术创作天人合一境界的要求,也是国画这种强调抽象意境艺术作品的客观需求。人物画作为国画的一个大类别,人生在其中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扎实感,如何让观画人在观看人物画后被意境所感染、产生诗意的联想,对作画人本身的审美能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作画人在创作人物画时必须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才能够让观画人深刻地感受和理解,让观画人产生相同的情感共鸣。古代画家画神仙、佛祖抱持着的是敬畏、向往,画君王宴饮、将军出征抱持着的是对朝堂、家国的热情,画仕女、孩童抱持的是对美好的向往,当代画家画丰收的农民画的是生活,画集市画的是热闹和富裕……无论作画人想要画什么,都必须要将自己的美的审视和认知融入到画作当中,才能利用人物的表情、姿态、动作以及周围环境来创造意境,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当代画家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

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直至今天仍有大批的国画画家、学生在国画领域中进行着创作。艺术作品呈现的不仅是作画人的绘画技巧、构图能力,还有作画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今天人事物的认识。如果作画人本身缺少对生活生产的认识,缺少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所创作出的画作必然会趋于表象,出现重技巧而轻意境的现象,影响画作的可欣赏性和艺术性。纵观创作出优秀国画作品的当代国画家,无不是在传统文化领域浸淫多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成熟的认识,或深入生活生产一线,对人物画的创作对象有深入地了解。如此高度的思想境界配合上精湛的技艺才诞生了一幅幅优秀的国画,避免了国画创作上的匠气。因此,今天国画领域的画家们不应将全副精力都放在技巧的钻研上,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接受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性应当得到重视,有了更高的思想境界才能将创作对象的形象、神情、一举一动上升到精神层次,做到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效果。

(三)虚实相生

虚与实的结合并不仅仅体现在花鸟、山水国画画作中,人物画一样需要遵循虚实相生的创作方式,这也是国画画家必须具备的专业水准。在国画创作中,实是指对人物、事物的真实描绘,突出体现描绘对象的特征和神韵,虚是指从真实描绘基础上衍生出的生命力、感染力,也是最具吸引力的意境所在。自元代后,国画领域中擅长且喜爱绘制人物画的画家数量就比较少,优秀的画家所创作的人物画都非常重视虚实相生,对人物突出特征之处进行细致、到位的描画,对非特征之处进行简单的处理;对靠近人物、衬托人物的背景进行虚实叠加处理,不仅有真实的事物和环境场景,还有虚拟的或虚幻的景象,使整幅画作拥有更开阔的场景,仿佛人物拥有一个真实的、不可全见的世界。这样虚实相生的创作方式,更有助于作画人思想、情感的抒发。

五、结语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让更多的西方绘画技巧进入到我国书画领域,给当代画家们带去新的创作方式和灵感。但绘画方法技巧的更新却未必能够带来意境创作、呈现、表达上的帮助,这种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传递还是更多依靠作画人的文化水平、生活积累、思想境界。国画创作者们需要从文化、思想领域提升自身,为更好的创作国画作品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人物画作画国画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折段麦秆来作画
谈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写意性
墨水作画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国画欣赏
指纹来作画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