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古典章回小说阅读指导

2021-08-30 01:32杨欢欢胡雪峰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1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杨欢欢 胡雪峰

摘要:古典小说阅读对小学生的影响和意义深远。为提高古典名著阅读实效,教师应当以教材节选内容为例,通过带领学生欣赏,提供阅读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进行引导,降低学生阅读难度。例如,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听古典名著评书、欣赏古典名著影视剧,再结合原著,提高阅读实效;利用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指导;师生通过QQ群、微信群及班级微信公众号等进行云互动,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进一步提高阅读成效。

关键词:古典名著阅读  互联网+  激趣增效

“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古典名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漫步在中国古典名著长廊,可以读精彩故事,品百味人生。

也许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谈百味人生尚早,而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和精彩的情节却深入他们心中。他们读着不同类型人物的故事,在形形色色的人的经历中,感受到人生百态。如此看来,古典小说的阅读对于小学生的影响和意义不言而喻。遗憾的是,因为古典名著的语言表达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学生读起来吃力,因而不少学生对古典名著敬而远之。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者充分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古典名著的阅读实效,高年级教材还专门用一个单元来引导古典名著的阅读。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均选自或者改编自四大名著,旨在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后感受。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应当以教材节选内容为例,通过带领学生欣赏,并提供阅读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由于时代和表达习惯不同,学生在阅读古典名著时会有一定的障碍。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时面对厚厚的文本和难懂的语言不退缩?方法指导很有必要。“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进行恰当的引导,这样学生在阅读中遇到“拦路虎”时就不会束手无策。

一、“互联网+”之听评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慢慢渗透到各个领域,网络上的资源极为丰富。古典名著尤其是四大名著的评书很容易找到,以《三国演义》为例,它的评书有几个版本,其中袁阔成和单田芳的较为有名。教师在推荐评书之前,可以事先听一听,比较两个版本的评书在风格和内容上的差异,选择更合适本班学生的版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分别试听,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选好评书版本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制订阅读计划。在指导阅读《三国演义》时,我建议学生一天听一两段音频,听完评书立马读原著。听评书与读原著相结合,既可以扫清阅读障碍,也能让学生感受评书和原著的不同,体会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事实证明,不少学生被评书这种艺术表达形式的趣味性和特殊性吸引,阅读《三国演义》原著也就不觉得枯燥了。

二、“互联网+”之观影视剧

纯粹听评书可能会有些审美疲劳,学生们也会对这种固定化的阅读方式感到乏味。此时,教师可以换一种形式来进行导读,观看影视剧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很多古典名著都被拍成了影视剧,有些因为拍摄年代较久等原因,电视频道不一定能轻易找到,这时互联网的优势就尤为突出。只要有网络,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找到海量的影视资源。哪怕拍摄年代久远,也可以找到。学生在各种不同版本的影视剧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版本,在线或者下载观看,看完后再去读原著中的相关内容。

在《西游记》的阅读指导中,我就引导学生阅读之前先找到自己喜欢的《西游记》动画片或者电视剧资源,让他们将观看影视剧和阅读原著交错进行。先观看影视剧,再去看原著。阅读原著时,联系《西游记》影视作品,并将影视剧和原著进行比较,把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通过微视频展示出来。

这样借助互联网资源的阅读,形式多样,让学生的阅读更有趣,同时又不脱离文本。给学生一个支架,降低阅读难度,能让古典名著的阅读容易且有效。

三、“互联网+”之看微课

不一定所有的古典名著都被拍成了影视剧,网络上也不一定有相关评书可听。对于这样的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阅读指导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回目。古典章回小说有个特点,那就是一般都有回目。在阅读指导时,教师可以从章回小说的回目来入手。

以《水浒传》(一百回本)为例,阅读指导时,我让学生翻开作品,聚焦回目,关注回目的特点,通过回目猜读。例如,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学生很快能发现对偶的手法,找到人名、事件和地名相对应的部分:“林教头”对“陆虞候”、“风雪山神庙”对“火烧草料场”。回目中不仅包含着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包含着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发现这个规律,即便不读原著,学生也能通过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进行合理猜想。猜读结束,让学生再读原文,看看原著与自己的猜想是否大致相同;比较猜想的内容和原著内容的差别,想一想为什么作者是从这个角度来写,如果从自己猜想的那个角度去写能否达到作者的目的。

这样的指导对于阅读能力强、文学素养高的学生来说足矣。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尽管教师在课堂上有所指导,他们在阅读的时候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微课作为一种新的课型,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教师可以把上述回目分析的方法制作成微课。根据需要,微课可以分成两部分:引导发现回目规律并猜读;将猜读内容和原著进行对比。把这些课堂上消化不了的内容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班级QQ空间、微信公众号等交流平台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需要反复观看,观看时可随时按下暂停键,这对阅读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尤为有效。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指导能让学生的阅读质量变高。

四、“互联网+”之云互动

当学生的阅读推进到一定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学生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音频的形式,上传到班级QQ群、微信群或者班级微信公众号中,进行云互动。

云互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随时观看学习伙伴的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在不同的阅读体验中,通过互动交流,产生思维碰撞的火炼化,在互动中收获快乐,提升阅读成效。

需要说明的是,“互联网+”背景下的阅读并非抛开传统的纸质阅读,完全依赖互联网,而是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上的海量资源,降低古典名著的阅读难度。学生最终還是要回归到纸质阅读。

实践证明,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评书、影视剧、微课和云互动的形式加以指导,拉近了学生与古典名著的距离。学生阅读后随时随地就名著里的人物和情节进行交流或者与教师探讨,既能提高阅读兴趣,更能提高阅读效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了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指导就算是成功了。日后随着见识日益增长,阅历日益丰富,他们对古典名著中的百味人生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张顺生.“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研究[J].学周刊,2018(8):120121.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