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乃中华瑰宝

2021-08-30 03:06裔兆宏
时代报告 2021年7期

春夏之交,桂西边陲,晴空万里,白云悠悠。

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但见三面环山的村庄,群山含黛,鲜花连片。层层梯田间,不同颜色的格桑花竞相开放,烂漫如海,翩翩蝴蝶入花丛,嗡嗡蜜蜂采蜜忙,一派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遍地的鲜花,与周边的翠峦、贯穿而过玉带似的鉴河相映生辉,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画卷。

徜徉其间,微风吹过,朵朵鲜花摇曳生姿,争奇斗艳,红的、粉的、紫的、绿的,伴随着微风的旋律,时而聚合、时而分散,像千层波浪在花海中翻涌;醉人的花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沁人心扉,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生活的希望。

一时间,我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被浓浓的花香熏醉了。

这是哪?难道是世外桃源?

不!这不是世外桃源,这是脱贫后的那温村。那温在哪儿?在广西的德保。那温,仅仅是德保醉美风景的一个小小缩影。为何?

因为,德保是一块被冠以“中华瑰宝”之称的神奇土地!

古邑重镇

知史增信,明史崇德。

走进历史的长廊,德保自古便是祖国西南边陲的重镇,是唐宋元明清时州、路、府、县的治地,是南控交趾、西钳滇黔的军事要塞。

《汉书·地理志》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百粤,乃史书对南方诸多民族的统称。

史韵悠悠的德保,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属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嬴政南平百越后,在岭南置桂林、南海、象3郡等,将今广东、广西一带纳入秦之疆域,德保县一带隶属象郡。这是德保最早纳入统一中央王朝版图。秦末汉初,南海郡代理郡尉赵佗攻占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称南越武王,广西为南越国属地。德保等百色地区为南越国属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王国,在岭南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等9郡,德保则属牂牁郡句町县地。三国时,德保一带则为东吴疆域。晋代,该地区属兴古郡。南北朝时期,德保一带的建制和归属变化较大。唐朝时,德保属江南道黔州都督府,为废冻州(羁縻州)。宋朝时期,在该地区设建镇安峒。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月建镇安州,二十九年六月改为镇安路,今德保县一带属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镇安路改为镇安土府。次年,镇安土府府治移建于废冻州(今德保县治)。

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实行改土归流,设立镇安府。乾隆四年(1739年),镇安府添设附廓县,叫天保县,系清代广西十八个府的治地之一,辖境相当于现今的德保县、靖西市、那坡县全境和田东、天等、田阳、大新县部分地区。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置府废县。

1912年,废府复置天保县,并恢复道制,天保县属田南道。1924年,在靖西、天保、恩阳、百色接界处成立敬德县。

1949年12月,敬德、天保两县先后解放,分别成立人民政府,均属龙州专区。1951年7月,改属百色专区。同年8月,敬德、天保合并为德保县,县治在原天保县城。

德保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距首府南宁230公里,距百色市120公里。全县面积2575平方公里,人口36.8万,聚居壮、汉、瑶等9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98%。德保县东面与田东、天等接壤,西面和靖西相连,南面与天等、靖西交界,北面与田阳区、右江区毗邻,是左江地区与右江地区之间的重要通道。距国家一级口岸龙邦80公里,是广西百色市连接越南及东盟的咽喉。

德保,一片英雄的土地,一块沸腾革命斗争传统的红色热土。

为反抗腐朽的清朝统治,清咸丰、同治年间,农民小张三、吴亚终在此愤然举起义旗,数千人响应,斗争持续20余年。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

1922年,天保广为传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政策,有志青年积极参加民主革命斗争。

1929年9月,中共天保县南区小组建立,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邓小平等领导发动百色起义时,曾经三进三出德保,自然在此留下许多动人的红色故事。1930年3月,邓小平率队伍来天保县中军乡东江村,宣传红军主张。同年8月,邓小平又率红军骨干来天保县龙光、燕峒乡组织工农武装割据。从此,这里的革命斗争进入新高潮。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许多有志青年积极参加抗日军队,开赴前线,抗击日寇。这里的后方人民,则成立慰劳抗战壮士委员会,搞好后勤,积极支持抗日前线。

1947年7月起,敬德县和天保县先后建立五支游击队,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求解放……

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留住文化根脉。

纵观近百年来,德保人民和中华各族儿女一样,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建立新中国,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山水如画

天上日月诗,人间山水情。

德保的山水,美得自然,美得纯朴。其山奇、水秀、洞美……多姿多彩。置身这片土地,你会发现,这里遍地美景如画。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清代著名诗人、史学家赵翼留下的千古名句,而他在德保任镇安知府时,对德保神奇的秀丽风光和民族风情赞不绝口,并欣然挥笔:“仙佛未经吾独往,奇景天留词客赏。”

德保县境内以石山为主,山峦连绵环绕,加上神秘的喀斯特地貌,其风景十分独特。

德保云山便是奇景之一。

《徐霞客游记》中记录三处“桂”景,其中德保云山的独秀峰便占其一。

清代诗人许朝这样描绘独秀峰:“一柱当空擎,卓卓旁无倚。孤亭寄山腰,平畴览如绮。”

镇安知府赵翼则这样赞美独秀峰:“秀山耸削无寸土,其上乃有榕树古。咄尔托根何奇哉!不以土植以石栽……”

独秀峰,壮话叫珠山,就是珠宝之意。它与屹立于德保县城以西3公里处的西山,隔空相望,称为姐妹山。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有一对姊妹从云南一路赏景而来,妹妹来到小西湖时,见到那里风光妩媚,驻足观看,便化为西山;姐姐来到德保县城,回首望妹,便驻足在此,成为独秀峰,即云山。

云山山峰像一支青笋,山腰峭壁镌“云山”二字,下有“配岳”两字,笔迹遒劲。独秀峰山岩玲珑,自然天成,石缝空间,盘生古榕佳树,四季葱郁。峰脚正南面,有天然岩洞,叫毓秀岩。由此洞向左,约走百来步,有石级直上至慈云洞,洞内建有李真人阁和观音阁。由慈云洞沿石级往下二十余级,右边有一亭阁叫紫霞亭。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游历于此。为纪念徐霞客游云山,当地便在独秀峰东脚建了紫霞亭,并在亭后崖间刻此联:“名高北斗星辰上,诗在千山烟雨中。”遗憾的是,1940年,云山紫霞亭被日本飞机炸毁。

由紫霞亭左,上二百余级,有一天然洞,名为流云洞。洞中豁然,别有天地,穿洞而出,倚崖建有一宫阁,名叫钟灵阁。

清代以来,当地人在此祀关圣帝君与诸葛武侯。阁中挂明代青铜钟和清代铁钟各一口。钟灵阁右侧是八仙宫,为独秀峰最大宫阁。置身于此,凭栏纵目:远处层峦叠嶂,田畴村舍,错落有致,脚下楼宇参差,鉴水环抱城郭,美如诗画……

德保不止山奇,水更秀。

水,乃万物之源。人类,筑水而居。

在广袤的桂西大地上,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右江。

流向珠江水系西江支流的右江,沿途有着众多支流。其中有一条著名的支流,那就是鉴水。

鉴水,发源于中越边境的靖西崇山峻岭间,自壮族始祖布洛陀开天造物以来,途经靖西市后,就向德保境内奔流而来。

它宛如天上来客,一路奔腾,一路欢歌,时而依偎山脉怀抱,时而奔腾峡谷平地,吸天地灵气,纳日月精华,草木幽香,拥抱众多的溪流与支流。它像一支舞动的彩笔,一路勾画,尽情泼墨,点缀、装扮着这片钟灵毓秀的神奇山水。它以丰富的乳汁,滋润着桂西这片神奇的土地,哺育沿岸的儿女。

鉴水,在德保县境内流程70公里,流域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是德保人引以为豪的母亲河。它东西纵横,贯通德保全境,千百年来不停地流淌着,流过一村又一寨,流过岁月,流过记忆。其自然落差530米,沿岸山水画廊像童话般美丽,那绿、那蓝、那透色的碧,就是水精灵的影子。它映照着蓝天,映射山之秀影、秋之红叶。百里鉴河,就是百里美景。难怪一到德保,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潘友雁就对我津津乐道,描绘其沿途的美景。

鉴水,又叫鉴水潆洄。它在德保境内,源头出自都安乡三合村的鉴山脚下,其水河床潆洄如带,水质洁白如洗。它流至县城西一公里处,河床突然形成断崖,遂成瀑布,名为响水瀑布。响水瀑布滩地全长四百余米,有四处瀑滩,滩宽三十余米,水从数丈高崖滩瀑跌而下,震声如雷,洁花如梅,烟雨氤氲,弦目惊心。难怪有诗云:“惜哉远落蛮徼内,未与天台庐阜名争驰……”可见,鉴河的飞瀑奇景令人惊叹。

而每當晨曦夕照,彩虹卧波,其景更是美不胜收。如今,这里成了德保人最喜爱的休闲场所,每每夕阳西下或是晨光熹微,市民便来此游泳、休闲,尽情享受自然之乐。而每当夜色撩人之际,市民们漫步两岸,陶醉于迷人的鉴水夜景。

鉴水,缓缓地流过德保的千山万壑,在这片土地留下了别样的风景。清代人朱元翰这样赋诗赞美道:

山下源头活水生,

水随岸曲雪花倾。

回澜激石连天动,

山翠流云到地清。

月漾波心金点点,

星涵涧底玉莹莹。

春风闲向溪头咏,

一曲泛浪使濯清。

桥因河而生。鉴水上的桥,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在百余里的德保鉴河上,大大小小的桥梁竟多达数十座。它们历经风霜雨雪,见证德保的沧桑巨变,见证德保人的喜怒哀乐。它们形态各异,有的长虹卧波,有的雄跨两岸。像永安桥、鉴村桥、东安桥、通灵桥、那排桥、 要泉桥、南桥、北桥……可以说,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一座桥就是一道风景。

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情趣。有人在河边垂钓、洗衣、淘米、游泳、摸虾;有人在岸边静坐遐想,对月吟诗;有人看水草柔柔摆动;也有人在河的沿岸对唱山歌,那歌声天籁一样顺河而下,飘向远方……

无论你是在鉴河畔健身漫步,听闻哗哗的流水声音,看芦花飞溅,看蜂飞蝶舞,还是站在桥上驻足观光,若有所思,抚今追昔,对唱山歌,都别有一番滋味。

说到德保的山水,不能不提吉星岩。

吉星岩,位于德保县南部燕峒乡那布村吉屯岩,距县城12公里。吉星岩,因地处吉星屯前的星山而得名,是典型的世界级喀斯特溶洞景观。

那天下午,我们进入景区,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竟然是悬崖峭壁下的两棵大树:一棵是千年七叶树,另一棵是桑树王。这两棵罕见的大树,需几个人才能环抱过来。它们就像是两位神武卫士,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抬头仰望,阳光正从茂密的枝叶中透射进来,树影斑驳。

随着导游小农前行,爬上大约5层楼高的台阶后,这才看到隐藏在繁茂枝叶下的吉星岩洞口。

走入洞内约1公里处的地方,有一块终年滴水形成的宽阔水面,水上氤氲的雾气在徐徐升腾,弥漫于钟乳石之间,远远望去,仿佛就是浩瀚的大海。在光怪陆离的灯光之下,整个画面犹如海市蜃楼,亦真亦幻,美妙绝伦。

吉星岩是全球最美的地下长廊,如一个庞大的石景博物馆,溶洞景点如梦幻一般,非常奇妙。来到这里,就仿佛进入了天上迷宫。整个溶洞拥有植物类、动物类、器物类、地貌类和拟人类的天然独立景观一千多处。

步换景移,导游农会飞娴熟的解说,使我们对景观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一路上我们发现,溶洞中的大小钟乳石鳞次栉比,栩栩如生,有的像突兀垂地的定海神针,有的像声传万里的千年古钟,还有的像多彩的海底珊瑚……

这样的美景如同技艺精湛的石匠潜心雕凿出来似的,逼真而又富有意趣,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吉星岩,有“亚洲第一洞”“中国最大石梯田岩洞”之誉,恒温条件为国内之最。整个景区贯穿五座大山,溶洞内时而陆地时而涉水,上下共4层,由序洞、通天洞、龙王宫(地下河)、惊天洞、无名洞、摩天洞等6大景区组成,每一层宽高之最达几十米,有多个面积数百平方米到千平方米的大厅,游览大厅有“吉星迎宾”“壮乡听海”“云山鉴水”“诗画田园”“幽静奇观”5大景观。

溶洞内空气清新,景观形态各异,气象万千,有大量玲珑剔透的钟乳石笋,天然独立景观遍布整个洞穴,水中有景,景中有水,令人叹为观止。其秀丽的风光,多姿多彩的地形地貌,简直如同天上迷宫。难怪被地质专家们誉为“世界岩溶博物馆”。

溶洞宽敞,可容纳两千多人,古代打仗守城,均以此为屏障和守护。站在溶洞里,可隐约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更为神秘的是,洞中不定时还有不明飞行物出现,这又给吉星岩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魅力。

大地之上是苍穹,万水千山景不同。

有人说,德保是块宝地,物华天宝,四季皆景,最宜游览。德保一年四季,遍野绿风,夏至且听松涛竹浪,秋来再赏枫叶菊花。

有人说,深秋不去德保,就不懂得秋色。在红叶谷与红枫湖里,深秋的浪漫与陶醉,会让你流连忘返。

红枫,是德保旅游的“形象大使”。德保,堪称“南国红枫天堂”,有红叶赛九寨之誉。如果你没有来过德保,你一定想象不出这里的枫叶,竟然惊艳世界。

德保是中华大地上乃至全球,唯一能在冬天观赏红枫的地方。这里的枫叶品种多样,有三角枫、五角枫、七角枫等13个品种。

其他地方的枫叶,一般多以红色为主,而德保枫叶颜色多样,单是红色就有深红、绛红、霞红及红黄等多种;叶片形状亦多端,或秀雅,或端庄,或拙朴,或娇俏,在枝桠间展示撩人的姿态;树形也各展风姿,有高大如伟丈夫的,也有纤巧如美女的,形态各异。

德保境内拥有十几万亩枫叶林,每年秋冬之际,漫山遍野,层林尽染,枫树林如飘逸的红纱带,缠绕在连绵的山间,蔚为壮观,可谓枫情万种。那霞红的、绛红的、黄红的、深红的枫叶,相互交错,多姿多彩,红似彩霞,绮丽迷人,与那碧水蓝天,互衬互耀,诗情画意。此时置身枫林间,你会感觉仿佛置身于红色的海洋,顿生几分醉意,几分甜美。

在从德保县城前往巴头乡的途中,你会发现,一片片红枫被汽车一路抛在身后,而远处的枫林又会呼啦啦地铺陈至眼前,烂漫的枫叶将蜿蜒的山脉无尽渲染,让寂静的山林变得斑斓多彩。巴头的枫林遍布四处,从居民的房前屋后,到无际的田野,五彩秋色,漫山遍野,就像是大自然神奇的彩笔肆意挥洒一般。

当然,还有一处令你着迷的地方,那就是红叶国家森林公园。那里有数百亩连片的枫林,酷似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枫林红叶整齐排列,倒映在清澈的湖中,水林交融,相映成趣,和谐自然,那怡然情趣,那宁静甜美,会让你误以为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

到德保,奇异美景不只是云山、鉴水,不只是吉星岩、枫林,还有那鉴隘塘(今三合电站处)、小西湖,還有那九曲桥、村头巷尾的南国红木棉,还有那层层梯田、错落有致的壮寨村舍,还有那云锁雾罩、拔地而起的山峦……

难怪《镇安府志》这样记载:“山深箐密,气候多乖,春极寒,夏不暑。”

难怪赵翼对德保这样迷恋与赞赏:“镇安沿边与安南接壤处,皆崇山密箐,斧斤所不到,老藤古树,有洪荒所生,至今尚葱郁者。其地冬不落叶,每风来万叶皆飐,如山之鳞甲,全身皆动,真奇观也。余尝名之曰‘树海。”

难怪历代外地官员及文人墨客,来到德保都惊叹:自己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国宝矮马

说边疆,便会想起马。

提起马,自然会想起古代十万火急的飞递驿马,会想起霍去病大漠狼烟决战匈奴的神勇战马,会想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驰骋疆场征服世界的蒙古骏马。

而我们在德保看到的马,却很特别。它不是高大漂亮的阿拉伯马,不是名贵娇气的英国纯血马,不是雄姿勃勃的蒙古草原骏马,也不是当年汉武帝梦寐以求的奇特而神秘的汗血宝马,而是玲珑小巧的德保矮马。

这个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原种矮马,被人们戏称为“马中熊猫”。

德保矮马有多矮?它又是什么马?

自从人类驯养了马、成就了马,马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德保矮马,又称果下马、珍珠马。它是德保县的独有品种,也是世界上的自然珍稀马种。其成熟马体的身高为86㎝~106㎝。据专家认证,它的身高低于闻名世界的英国设特兰矮马,因而是世界上最矮的马种。

中国是世界马种的发源地和养马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的马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的甲骨文中,“马”字就已出现。

马,是人类最钟爱的动物。自古有许多关于马的美好传说与典故,如穆王骑八骏、昆仑会王母、燕昭王千金收骏骨、马跃檀溪……历朝历代,不胜枚举!

对马的印象,大多人的想象是它驰骋于一望无际的广袤草原之上。而德保矮马却打破了这一想象——它深藏于祖国西南的大山深处。

在种类繁多的世界马家族中,矮马是极为珍稀的马种。

英国设特兰矮马,是经过人工矮化形成的。而德保矮马,则是由古老的遗传基因自然形成的。

德保位于广西的西南部,典型的大石山区,其西北部属于云贵高原的余脉。那么,这种稀有的马从何而来?

有关它的来历,有着不同的说法:

一是传说是古代羌族人南迁带来的,即矮马为羌人北地马的后代。

二是有专家认为,德保矮马就是西南本地马,它是因适应多山地形自然进化而来。

三是有人认为,它原本在中原地区。其祖先是中国古代的果下马,其历史悠久。《汉书》中便有记载果下马的事。因此,德保的矮马就是西汉时果下马的后裔。

《资治通鉴》记载:“汉厩有果下马,高三尺,以驾辇。”

之所以叫“果下马”,是因为它身材特别矮小,人骑在上面可以自由地在果树下穿行。

古人生产劳作、去外地时,往往要走崎岖山弯、斜陡山崖、深险沟壑,矮马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或耕作,或交通,或运输。

由古老遗传基因自然形成的德保矮马,具有诸多的优良特征。如体形秀美、性情温驯、灵巧耐驮、适应性强、健壮等。矮马既可当坐骑,又能拉车和负重,还具有观赏价值。

据德保县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1368年),议定各土司贡马,就彼地变价改布政司库,其降香、黄蜡、茶叶等物仍解京师。”“国朝额定各土司三年一次贡马。”这说明在此前,德保人民已饲养马匹。

长期以来,德保矮马在各种不良环境下,因驮役形成的独特体形结构,更显紧凑结实,行动更方便灵活,性情更加温顺,易于调教。

早在宋代,德保矮马就作为贡品深得皇室喜爱。自北宋真宗皇帝趙恒起,德保矮马就备受封建帝王的宠爱。《镇安府志》这样记载,镇安每三年都要给皇上进贡矮马3匹。

明朝朱元璋称帝第一年,德保人岑天保不远万里,亲自骑着矮马进京朝见。朱元璋亲眼见到书中记载的果下马,兴奋得不亦乐乎,并授予冠带和镇安土知府世袭官职。故又有人说,德保矮马是吉祥马!是升官发财马!

“物竞天择,适百生存。”

在这个人类主宰的地球上,与所有的劳役型牲畜一样,矮马能否生存繁衍,就看它是否具有使用价值,是否适应这个世界。

在我国古代,曾经有多个矮马品种。如西藏矮马、四川安宁果下马、云南马关矮马、贵州矮马、陕西宁强矮马、广东濊下矮马、江苏沛县汉宫矮马等。但后来,这些矮马品种几乎都销声匿迹了。

1968年,在河北满城汉代中山靖王墓挖掘中,出土了果下马的残骸。据推算,这匹陪葬马仅有69CM高,比世界上最小的迷你马还矮。专家认为,这是德保矮马的始祖。汉代以后,果下马在中原一带基本绝迹。

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两大矮马种为德保矮马和英国设特兰矮马。

“短短的腿,走长长的路;矮矮的个,爬高高的山。”在贫困而闭塞的西南边陲,这是德保矮马的优势所在。

漫长的时代,玲珑小巧的德保矮马,虽没有高大体魄,但也不失其健壮。它的善爬耐驮、坚忍不拔,尤为当地人所称道。人们这样来形容它:“矮是矮,有风采。”

德保矮马聪明机灵,在山路上行走敏捷稳健,既可当坐骑,又能拉车和负重,是山区人民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它在广西百色德保、靖西、那坡、凌云等大山深处,安静地繁衍了一代又一代。

唐代韩愈曾写过一篇《马说》的杂文。韩愈在文中借物寓意说:“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感叹了千里马不被赏识的悲惨命运。而德保矮马,也曾有过相似的命运。

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变,以及外界更多的高头大马来到西南,德保矮马存在的价值越来越小,老百姓养殖矮马的意愿降低,直接导致矮马数量减少。

当时的德保矮马,仅存500多匹,分布在偏远的山区。不仅如此,德保矮马还面临种群保护繁衍的困境。后来,一个叫王铁权的人,拯救了它。王铁权是中国马业泰斗、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他曾受公派前往苏联留学,师从世界著名养马学家。回国后,他一直从事马学等研究。

那是1981年,王铁权到广西靖西县农村考察,意外地发现了一匹成年矮母马,它身高仅92.5㎝。这一发现,让王铁权如获至宝。他认定,这种矮马就是遗失了两千年的珍稀马种。

让王铁权更加惊喜的是,在继续对周边地区考察时,他发现与靖西毗邻的德保县,竟然饲养了数百匹同类矮马。对于矮马,尽管周边地区包括云南也有零星发现,但德保的保有量最大,且优质群体最多。于是,他将这一马种命名为德保矮马。

消息被新闻媒体报道后,立即在国内外引起了关注,稀有的矮马,世界罕见,必须保护珍惜。

据专家考察和分析鉴定,德保矮马的矮小性,是以遗传为主因。随后证实,此马就是我国汉代果下马后裔,是中国矮马中最标准的类型。

王铁权在其著作中,这样写道:“矮马原分布较广,由于发现后保种不善,造成部分消失,现主要生产地集中于广西德保山地。”

王铁权深深地懂得,机遇不仅是“机”也是“遇”,抓住了、用好了,才能不负自然的馈赠、历史的青睐。

在20年间,为跟踪研究德保矮马,王铁权曾先后十余次来到德保。他不顾年迈,辗转颠簸,每次从北京来,都是坐绿皮火车,再倒班车,甚至还要在不通汽车的山区徒步。

可以说,作为珍贵马种的德保矮马能够得以保存至今,王铁权功不可没。

中国马业协会理事梁建森这样说:“如果不是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到来,德保矮马估计就已经消失了。”

德保矮马,是国家遗传资源保护品种,是世界上唯一的原种矮马,具有极高的科研、观赏、游乐价值,被誉为“马中熊猫”,是北回归线上最神奇的动物。虽然从外部形体到内部结构看,德保矮马与普通马不同,但干起活来却丝毫不比普通马逊色。在德保及周边的大山深处,它一直是乡民们的好帮手。在那些闭塞贫困的岁月,乡民们用它来拉磨、拉柴、耕地,它的表现样样出色。

它还有一项独特的优势,是普通马所无法比拟的,那就是走山路。也许,人们骑着它在平地上,会有头重脚轻之感,但在山路上,它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由于身材矮小,所以格外的稳当,骑在上面感觉非常安全。试想,在战火连天的古代,要想逃避盗匪抢劫,或躲避战乱,或行军打仗,在峰峦叠嶂的崎岖山路上,这种矮马或许就能发挥其特殊作用了。

在世界稀有马种历史上,近百年来,同属矮马品种的英国设特兰矮马,已遍布全世界。而德保矮马却默默无闻。这是为何?

德保矮马该如何保护?又该如何走出德保?如何走向世界?

梦在远方,路在脚下。

2000年,德保矮马被国家农业部列为78个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之一。

2001年,德保县启动百色马(德保矮马)保种选育项目。

2002年,德保县成立德保矮马发展协会,以国有民养的模式,在水草丰茂的那布村,建立矮马保种基地,让农户代养,并给予补贴。目前,德保在马隘、城关等7个乡镇,均设立了保种基地。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德保还专门建了一个矮马原种场,保存国有品种核心群体120匹,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做好矮马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禁止任何形式杂交,保持矮马血统封闭。

只有走出去,才能传播德保矮马之名,才能让德保矮马得到国内外的认可。

2009年11月,德保矮马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成为独立的畜禽遗传资源。

专家认为,德保矮马特别适合青少年儿童骑乘,应开展青少年儿童爱马、亲近马的各种活动,促进马球运动走向大众。

2012年5月,德保成立了国内第一支少年马球队。其后,该马队参加了国内多个马术比赛、馬文化活动表演,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世人这才知道,原来德保矮马是我国的珍稀物种。

6月,德保矮马原种场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国家级德保矮马原种场。这标志着德保矮马产业发展品牌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12月,德保当选中国马业协会理事单位,成为广西唯一的中国马业协会理事单位。

2014年5月的北京,阳光灿烂,鲜花盛开。

世界汗血马协会特别大会暨中国马文化节在此举行。中国矮马协会会长梁建森应邀参加。和梁建森同行的,还有德保矮马“皇后”小玲。

梁建森是德保县人大调研员,长期从事德保矮马学术研究。

在此次北京盛会上,德保矮马“皇后”小玲与汗血宝马世界选美冠军追风一道亮相,成为现场最美的风景。这让德保矮马声名鹊起。

此次出席世界汗血马协会特别大会暨中国马文化节大会的,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贵宾、马业马术界相关官员及中国马产业的精英人物。会上,梁建森与中国马产业的精英,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的接见。

德保矮马为何能登上大雅之堂?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数十年来,德保矮马在诸多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突破。比如保种、扩繁、从传统农用向文化马术转型……这些都受到了国内外马业马术界的瞩目。

追溯40年来的德保矮马,刚被命名时,全县仅有500多匹,珍贵得如大熊猫。截至2020年,德保县矮马存栏已突破8000匹,核心群存栏有2700多匹。

德保县县长陆兰碧满怀激情地说:“建设德保矮马王国乐园,真正让德保矮马由役用型过渡到休闲观光型,重新焕发了德保矮马产业生机。”

40年来,德保致力于矮马的保种保护,尝试开发矮马马术运动、矮马观赏等,发掘德保矮马新价值。

德保还在燕峒乡兴旺村的大山中投资10亿元,兴建了一个德保矮马王国乐园,对外展示矮马的特色风采,体现德保马文化的艺术和民族魅力。2020年7月11日开园运营后,吸引了大量游客。

如今,德保矮马的足迹,已经遍布国内数十个城市和欧美十几个国家的公园、动物园、游乐园。德保矮马到外地参加活动,一匹的出场费价就高达30万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教授这样评价说:“中国也有自己的名马,德保矮马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马的内心是宁静而纯粹的,马的性格是坚韧而倔强的,马的品格是忠厚而赤诚的。人们欣赏马的姿态,敬佩马的禀赋,仰慕马的精神。这些品格在德保矮马身上,同样尽显风采。

植物“恐龙”

古人说:“石韫玉而山辉。”

黄连山位于德保县敬德镇和东凌乡境内,系云贵高原余脉,整个山体呈东西走向,延绵40多公里。黄连山以土坡为主,其东北面与右江区大楞乡接壤,距大楞乡大王岭原始森林景区直径约十多公里,两地连成一块狭长的土坡带,一直延伸至百色城。

之前,黄连山是座名不见经传的山脉。然而,20世纪90代植物“恐龙”的发现,却让黄连山一鸣惊人。

在敬德镇扶平村,有一座叫郎卡玛的石山,山脚下有个叫上平屯的小村庄。不知从哪朝哪代开始,村民们就搬到这儿,世代相袭,一直过着山脚种稻、山上放牧的生活。而他们对山上一种其貌不扬的植物熟视无睹。它零散生长着,茎杆矮短,叶片修长,四季常青。因村民不用、牛羊不吃,它一直无人问津。

1997年7月的一天,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钟业聪,陪同外国植物学家来此,采集马尾松标本。

在广西,钟业聪有“广西植物通”之称。晚餐时,当地一位植物界的朋友专程来访他,请他去看一种不知名的植物。

当晚,钟业聪就跟着那位朋友,来到他岳父家的楼上。当他看到一盆铁树似的植物时,脸上顿时露出了惊喜。他决定第二天去野外看看,并采集样本。那晚,钟业聪兴奋得一夜没有入眠。

想不到,次日清晨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到了下午,雨势竟然越来越大。为了亲眼目睹这一野生植物,钟业聪等一行人决定,花100元钱,请村民开拖拉机上山。到了山顶,他们兵分四路,去采集标本。可等再次相聚时,大家仍然两手空空。

黄昏时分,他们遇到一位打柴的村妇,向她说明来意后,那位村妇自信地说:“哦,我知道你说的那个植物。”

很快,村妇就找到了一株其貌不扬的植物。没想到的是,它在钟业聪的眼中,竟然像翠竹一样婀娜多姿。凭借丰富的经验,钟业聪欣喜地叫道:“发现了地球植物界的‘新大陆!”

他当即采集了标本。

第二天,他就赶到了德保县城,立即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著名苏铁专家陈家瑞通电话。

随后,经多位国内植物学家鉴定,认定钟业聪发现的这一植物,是苏铁新种,遂被命名为德保苏铁。

苏铁,是地球上一种很古老的植物种类。它繁荣于1.6亿至1.9亿年前中生代的侏罗纪时期。这段时期,地球生物界占优势的,就是苏铁与恐龙,历史上曾被称为苏铁恐龙时代。称霸地球一时的恐龙,就曾以苏铁的叶子作为食物。

目前,世界上已认定的苏铁种类,共有100多种。其中,我国就有20多种。

苏铁,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誉,是全球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1999年4月,我国苏铁全部物种都被列入一级重点保护对象。

经研究证实,德保苏铁为中国特有,和已知的其他苏铁都不相同。在它身上,保留了更多的苏铁最原始的特征。它的分枝、分叉就是最原始的特征。这对了解地球变迁、物种衍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德保苏铁,是科学界发现的苏铁新品种,世界上仅分布在黄连山及其周围的一些乡镇村屯。钟业聪和陈家瑞联合发表的关于德保苏铁新种的论文,在国内外植物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黄连山,是苍苍莽莽的桂西山脉,雄踞广西边陲,有广西第二大原始森林之称。黄连山原始森林,是广西少有的西江源头水源涵养林之一。它有茫茫20多万亩大小森林,嫩叶连成一片,林中有高山、有山川、有小溪、有小河,还有连绵起伏的小土丘等自然景观。

这里是盛产濒危物种的独有之地。在原始森林的溪边林下,还长有逾万亩的高大挺拔的濒危植物——桫椤等。林中还恒居着各种珍稀的飞禽走兽,如狼、小豹、飞虎、野猪、黄獍、黄獐、果子狸……

199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派出专家组,前来考察珍稀濒危物种——德保苏铁,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极大关注。

原本默默无闻的黄连山,因植物“恐龙”德保苏铁的发现,顿时扬名海内外,彰显出不菲的身价。然而,它在吸引世界科学界目光的同时,也被不法分子瞄上了。

附近有些村民见利忘义,纷纷上山偷盗野生德保苏铁。有的把它种植在自家院落里,有的以一株几十元、几百元不等的价钱向外出售。一些外地人、客商也加入了盗挖、非法收购的行列,将其卖到外地,牟取暴利。

那天,当钟业聪带领记者来到郎卡玛山上,找到他发现第一株德保苏铁的地方时,他顿时懵了。原来,那里已经只剩下了一个土坑……

经历了3亿多年都没有灭绝的德保苏铁,却几乎毁于人为劫难。从深闺走进公众视线的德保苏铁,没过多久,种群数量便由原来的2000多株,锐减至600株左右,面临巨大的生存威胁。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科学界认为,如果一个地区的苏铁物种灭绝了,也就意味着,与此相关的其他物种,即将消失10个以上,这会影响到当地的生物链和当地生物的多样性,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最终导致万劫不复的后果。

由于最初保护措施不及时、不得力,德保苏铁遭受了几近毁灭性的盗挖盗采。面对如此困境,该怎么办?

首先,德保县委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保护濒临灭绝的德保苏铁。

经过动员宣传,当地村民也逐渐意识到盗挖盗采德保苏铁就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于是,他们自发成立了保护小组,利用空闲时间,经常巡山,防止盗挖苏铁。他们俨然成了德保苏铁的守护神。

每当德保苏铁种子成熟时,他们就把种子采摘下来,在适当的时候,发动全屯村民把种子种到山上,努力让德保苏铁的数量逐渐恢复。在郎卡玛山脚下,村民还搭建了一个苗圃,尝试着对德保苏铁进行人工与野生繁育。

2008年,有两个外地人开着车来到郎卡玛山,盗挖了2株德保苏铁。苏铁保护组的成员们一路拦截,最终将2个盗贼抓住并送到派出所。

为了更好地保护德保苏铁,当地将郎卡玛山已划入黄连山—兴旺自然保护区范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振声说:“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

为保护自然界这一珍稀植物,国家林业局启动德保苏铁回归自然项目。2008年4月,在深圳培育成功的500株德保苏铁,重返德保定植,完成中国历史上首次植物回归。

2012年12月,回家后的德保苏铁,首次结出了金灿灿的果实。人们欣喜地看到,珍稀活化石德保苏铁开始走上了复兴之路。

广西生物的多样性居全国第三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除了闻名遐迩的稀有植物苏铁之外,德保还有近百种极小种群野生植。如华盖木、百山祖冷杉、天台鹅耳枥等。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

德保人意识到,这些珍稀植物,必须得到有效保护。德保人的保护措施是扎实的,像野生铁皮石斛,不仅在德保得到了有效保护,还被温州药材商金传高成功嫁接使用,成了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的好产业。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德保这片神奇的土地,遍地是宝藏。这里的茴油、蛤蚧等众多特产,誉满天下。早在200多年前,德保茴油就出口欧洲。目前,广西茴油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而天保茴油的产量则占世界茴油总产量的一半,市場上有“没有天保茴油,巴黎香水不香”的说法。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大自然留在德保的这些珍稀植物,不仅是德保人的物质财富,更被德保人看成是精神财富!

艺术之乡

八桂大地,歌舞飞扬。

走进广西,你会发现,广西是歌唱的天地。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

提起广西山歌,人们便会想起电影《刘三姐》,就会想起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在20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是人美、歌美、景美的经典艺术佳作。

巧的是,就在我这篇作品快要结束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给老艺术家黄婉秋回信,对她予以亲切勉励:继续发挥老艺术家的表率作用,带动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

在秀美的广西,不仅有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风景,还有着滋润壮乡人心田的山歌。

山歌是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广西有壮、汉、瑶、苗、侗、仫佬等12个世居民族。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会唱山歌。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孩童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习俗。

如果说电影《刘三姐》的甜美歌声凝聚着艺术再创造的话,那么当你走进钟灵毓秀的德保,那原生态的壮乡山歌会让你更加惊叹不已。

山歌赋新韵,天籁邀远客。一位外国游客的游记,描述了广西德保山歌的神韵:“只有到了这座山,喝了这方水,见了这边人,听了这山歌,才能真正感受到是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人,造就了如此豪放、大气、质朴的山歌……”可见他对这片热土的难忘之情。

德保有36.8万人口,98%为少数民族,其中壮族最多,这里洋溢着浓郁的壮族风情。千百年来,山歌成为壮家人心中的艺术之神,成为德保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独具韵味的壮族山歌,唱出了爱情、友情和亲情,唱出了无畏、勇气和正直,唱出了劳动、生活和天地间的壮美。它能带来感动,能鼓舞人心,也能抒发动人心魄的情思,给人带来美学的享受。

有人认为,德保山水美,而山歌更美。

德保山歌素有天籁之音的美誉。其曲调丰富,旋律优美,音域高亢,有南路歌调、北路歌调等多种调式。合唱时,四至六人为一歌组,分高、低音两个声部,选一音色清脆甜润的歌者唱高音,其余皆以低音衬托。所唱山歌大多都是即兴而作,随编随唱,内容十分丰富。

有感而发,动情而歌,歌声醇厚如美酒,清冽似甘泉,让人如痴如醉。这就是德保山歌的魅力。

“二○一九乐淘淘,德保喜摘贫困帽。两不愁加三保障,百姓生活像蜜糕。如今踏上小康路,富民山歌处处飘。歌成海来声成浪,齐赞精准扶贫好……”走在德保县城的九曲桥,我们听到这首幸福的山歌。

如今,走进德保的城乡街头,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在歌声中交流思想,成为游客到德保必不可少的晚宴。

德保南路山歌,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以多声部、高亢嘹亮、气势磅礴的艺术特色,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成为广西歌海中最具独特魅力的民歌艺术之一。

唱山歌,听山歌。这是德保的一道亮丽风景。来到德保,随时随地就可以见到三五成群的人,或坐或站,伴着鉴水的流淌轻吟浅唱……

德保人素有遇事必歌、逢场必唱的习俗,一代又一代德保壮族儿女,传承了这种朴素的情感表达方式。他们见面对歌,开口成韵,自由自在地表情达意,使得这片热土处处洋溢着动听的歌声,也无疑成了山歌的海洋。

德保壮家人的一生,是歌唱的一生。

出生后,听三朝歌、满月歌、背带歌,祝福新生儿健康成长;成年时,唱岁时农事歌、生产劳动歌、恋情婚仪歌;步入老年时,听祈福老人长命百岁的祝寿歌。

德保山歌,深深扎根于壮家人的生活土壤和心灵中。德保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壮族风土人情。比如北路民歌中的中秋咒囊孩、“囊”即娘、“孩”即月亮、“咒囊孩”即咒请月宫娘娘下凡等。

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人们在空地上立起月桂树,树下摆桌,桌上点香火,供奉月饼、茶水等,桌前铺一张席子,席边围着一群妇女,她们唱着咒歌,恭请月宫娘娘下凡。

德保山歌,与时下的流行歌曲不同。德保山歌属于自然,有着大自然露水的润泽,就像河里的鱼、林中的鸟,在山间、在溪畔、在翠绿的菜地、在金黄的稻田、在蔓生野草的大地,显得更纯更净。嘹亮的歌声,掠过苦艾的梢头,越过起伏的群山,和着炊烟,飘动着风声,飘逸着草香,丝丝缕缕,缠缠绵绵,穿过时空……

要领略德保山歌的神韵与风采,歌圩日是欣赏的最佳时间。

何谓歌圩?它是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是壮族百姓节日性聚会的歌唱活动。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

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始仪式性的群体歌舞向娱乐过渡,更为重视歌唱,从而形成群体性酬唱的歌圩活动。

在歌圩上对歌的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

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

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歌圩,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德保人爱唱山歌的历史,由来已久。清人赵翼在镇安(今德保)任知府时,就曾记述过当地人唱山歌时的盛大场面:

“春三二月歌场好,蛮女红妆趁圩嫐。长裙阔袖结束新,不睹弓鞋三寸小。谁家少年来唱歌,不必与侬是中表。但看郎面似桃花,郎唱侬酬歌不了。一声声带柔情流,轻如游丝向空袅……”

这足以证明德保山歌文化底蕴的深厚。

据《德保县志》记载,自古以来,德保境内共有30多种歌圩。每到歌圩日,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自发地汇聚到一起,对歌、唱歌、听歌。歌圩上,人们摆摊设点做买卖,赏美食、看大戏、会友叙旧,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在德保縣城,每个月的三、六、九歌圩日,中午过后,就会有很多人自发来到广场。每次,他们都是满怀激情对山歌,不唱到深更半夜不罢休。

在德保的乡下,人们不管是放牛还是砍柴,或者是插秧摘菜,都要哼上几曲。

如今的德保县城东九曲桥边,每月逢九最为热闹,赶圩的人们站在草坪上唱山歌,已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2012年6月,德保壮族歌圩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壮族本土文化中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

一花独放不是春,阳光雨露催新生。

漫漫的历史岁月中,德保不仅传承着古老的原生态山歌,还是民族戏曲壮剧的发源地。

壮剧,是中国少数民族剧种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个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剧种。壮剧,又称土戏、壮戏,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因演唱常用“呀哈嗨”作衬腔,俗称呀哈戏。

因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和流行地区不同,分为广西壮剧和云南壮剧。其中广西壮剧又分为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和壮师剧。德保是壮剧的发源地,在此传承的壮剧属于南路壮剧。

广西南路壮剧,源自当地的民间歌舞,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东、田阳等县。

南路壮剧,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关史料显示,它起源于元明时代,正式形成于清朝末年。

早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时天保县(今德保县)莲城南隆街艺人黄现炯,因生活无着落,随妻迁居马隘街,与人组建土戏班大演“客戏”(邕剧)。然而在演“客戏”时,因演员演唱、念白全是“官话”(桂柳话),观众听不懂,最终导致演出失败。

后来,他吸取教训,与戏班艺人改用德保壮话演出。在唱腔音乐上,以流行于马隘的斗鸡舞为主,并借鉴当地道场优美音乐之长处,同时揉进了当地汉龙调山歌,使其唱腔演变为一种人人喜爱的马隘调,终于赢得观众。

清宣统三年(1911年),靖西足院木偶戏班第二代传人农寿山等人,对木偶戏进行改革,并经常与德保黄现炯马隘土戏班往来,共同交流,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南路壮剧。

1954年12月,德保县的壮剧《宝葫芦》赴南宁,参加广西第一届民间文艺汇演,荣获优秀节目奖和演出奖。

1955年3月,壮剧《宝葫芦》又被选为广西文艺代表团节目,进京参加全国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汇演,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从此,壮族民间原先俗称的呀哈戏、土戏,不仅正式以壮剧的名称走上首都舞台,而且确立了在我国戏曲舞台上的地位,成为壮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55年5月,德保县宣布,正式成立德保壮剧团;1961年,成为广西壮剧团。

1965年8月,自治区有关领导正式宣告,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成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当夜幕降临,在德保老街上,煤油灯点点闪亮。在微弱的灯光下,老老少少汇聚在街边,呀哈戏就这样拉开帷幕,马骨胡声“吱呀”而起,男女老少的欢声笑语,穿透了寂寞的夜晚。

国运昌则文化兴,弦歌亮则薪火传。

2016年10月31日,德保县体育馆。

人头攒动,锣鼓喧天,音乐飞旋。

这一天,广西特色文艺(壮剧、山歌)之乡揭牌仪式在此正式举行。这个仪式的举行,对传承和弘扬壮乡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意义是非凡的。

说到壮剧的传承与繁荣,我们不能不说到马骨胡。

马骨胡,是壮族特有的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其采用马的腿骨作琴筒而得名。起源于德保的壮剧,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其伴奏的主奏乐器是马骨胡。而马骨胡艺术的发祥地也在德保。

马骨胡的形制,与奚琴类的乐器相似,但与木质的二胡不同。它的琴筒部分是由一块或多块马大腿骨拼接制成。其音色清脆明亮、悦耳动听,有穿透力,在壮剧乐队中居领奏地位。因而,它常被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壮剧和布依戏等戏剧伴奏。

马骨胡,在壮语中称冉督。“冉”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有关马骨胡的来历,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那是一个遥远的年代,壮乡有一对青年男女,姑娘阿冉,聪颖俊俏;青年阿列,勤劳勇敢。他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的阿列,是个弹无虚发的好猎手。他常常拉起土胡,向阿冉倾述衷肠。阿冉则用嘹亮的山歌,表达自己的一片痴情。

阿冉家有一匹浑身枣红、四蹄雪白的骏马四蹄雪,长得高大肥壮,毛色油光发亮,走如行船跑如飞。一天,当地的土司要用重金买下四蹄雪。可当土司看到美似仙女的阿冉后,顿时垂涎三尺,便想霸占阿冉。于是,土司下令将四蹄雪和阿冉一同抢回山寨。贪婪的土司强迫阿冉嫁给他,可阿冉宁死不从。这样,阿冉就被关进土司后院的黑屋里。得意忘形的土司没想到,当他乘兴试骑四蹄雪时,竟被摔得头破血流。一怒之下,土司差人杀了四蹄雪。随后,又把马皮剥下、马骨剔出,丢在阿冉面前。土司威逼阿冉说:“如不与我成婚,对你也要像马一样扒皮、剔骨。”

看见心爱的四蹄雪惨遭不幸,阿冉悲愤万分。她拔下一些长马尾,收拾起一条马的大腿骨,请求土司家的一位长工帮助,把它捎给了阿列。看到马尾马骨,阿列痛苦万分。极度伤心之下,他用马腿骨做琴筒、马尾做弓毛,制成了一支别致的马骨胡。阿列一试手,马骨胡的声音竟然高亢嘹亮,响彻山谷。从美妙的琴声中,阿冉得知阿列搭救她的时间和办法。夜晚,阿列爬过高墙,救出阿冉,并射死了追赶的土司。

从此,他俩一起离开生育他们的山寨,走遍壮乡各地,传授马骨胡技艺,并在琴顶雕刻马头为饰。

后来,村村寨寨响起了马骨胡的优美琴声。人们为了纪念这对传授马骨胡的青年人,就把马骨胡称作“冉列”,并世代相承,流传至今。

据史载,马骨胡起源于宋朝,至今有近千年的历史,是珍贵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骨胡艺术,凝聚着壮乡的多种文化元素精髓。马骨胡音色清脆、透亮、悠扬,音质高亢,被誉为壮族民间原生态音乐的天籁之音。同时,马骨胡演奏技艺有自成一体的弓法、指法和曲牌。

虽然马骨胡艺术的发祥地在德保,但因其旋律优美,在桂、粤、滇、黔及东盟各国也颇为流行。

2010年5月,德保县壮族马骨胡艺术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12年,德保县荣获壮族马骨胡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2014年9月22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30周年主题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壮乡春早》《心灵畅想》和《壮山韵》展演曲目的激情演绎,赢得全场观众的满堂喝彩,并把演出一次次推向高潮。

马骨胡艺术在各大舞台上的大放异彩,引起了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法国、韩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外国学者纷纷慕名前来造访求学,或做学术研究。

一时间,德保的马骨胡艺术名扬海内外。

德保,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一幅千姿百态的秀美风景画卷,一座千年茶马古道演进的风云驿站,一座物华天寶、物产丰饶的独特植物博物馆,一部深藏博大文化底蕴的无声史书,一个北回归线上的奇妙世界……

德保,乃中华大地所独有。其神奇的宝藏和景物,数不胜数。她就像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夜明珠,闪闪发光!

德保,乃中华大地之瑰宝!

作者简介:

裔兆宏,男,笔名金陵栖、照泓,江苏盐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发表和出版散文、杂文、小说、电视文学剧本、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84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张闻天在延安》《中国志愿者》《信仰无价》《国家情愫》等27部,作品多次获奖,并被翻译成英、维吾尔、哈萨克等多种文字。

责任编辑/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