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国情怀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一直被认为在个人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便成为重要任务,但在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致使学生缺乏家国意识,在自身的品德、个性上无法体现深刻的家国情怀,显然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突出此教学目标,精选与家国内容相关的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教学,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家国情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7.049
道德與法治是小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念、培育优良品德的重要路径。在这一视域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不仅升华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推动我国教育向前发展。而家国情怀的培育是长期且系统性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在实践中结合小学生的身心与年龄特征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从教材、实践活动、日常教学环节寻找机遇进行渗透,不断提升培育效果。
一、家国情怀概述
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家庭、国家的情感,它属于个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推动其向前发展的理念与思想。家国情怀包括了仁爱之情、对共同文化的意识和坚定信仰、对家国故乡的热爱、民族价值准则的认同等内涵。从宏观层面来看,家国情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民族共同奋斗、向前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巨大力量。
二、家国情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地位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视域下,家国情怀是重要的主流引导思想,更是落实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观念、个性、思想等方面具有典型的可塑性特征,所以是培养爱国情怀的黄金阶段,正因如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凸显家国情怀的培养意识,将这一目标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中,既让学生了解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关活动,切身体验,以调动他们的情感意识,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还要使学生在探究中深刻认识家庭、校园、祖国的身份地位与个人的联系,从而帮助其建构爱家之心、爱校之情、爱国之志,继而真正地凸显家国情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视域中的地位,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
三、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1.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展现家国情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了诸多与家国情怀相关的内容,其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存在,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但从小学生发展规律来说,他们以感性思维认识事物,理解能力薄弱,很多隐性知识背后的家国理念和精神无法让他们建立深刻的体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知识特征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充分挖掘能够培养家国情怀的内容,并以多样方式来展现,进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用心感悟家乡、国家发展与自身的联系,从中坚定自身的爱国情怀。
在具体实践中,要有效挖掘教材中的资源,需要从两个角度着手。一方面结合家国情怀培养目标,教师根据文本分析与之相关的内容,同时借助其他材料和网络渠道搜集和课本关联的资源,并对其整合,以形成完整的引导方案。进而在课堂中以故事、动态视频、图片等方式来展现资源,借助形象、直观的情景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并使其和文本资源产生共鸣,以便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教育。另一方面,将挖掘资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过程中丰富家国视野,去接触更多国家故事、民族风情,吸收其中的精华,从而升华个人的家国观念。
例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一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形象化情景来展示中国民间艺术,比如呈现北京京剧、江西景德镇瓷器、广东舞龙舞狮等,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喜爱。进而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多彩的民间艺术》,让其直观地去感受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动手制作表格,给民间艺术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前资料的查阅、分析,会接触到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等,这无疑会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图片+舞蹈”或者“图片+故事”的形式来展示小组搜集整理的民间艺术材料,在班级中深入探索,感受民间艺术所表达的美好愿景和背后隐藏的意蕴,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从中建立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思想。
2.注重日常教学方式,找到渗透的机会
家国情怀的培养是长期、系统性的教学任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视域下则要关注日常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从中寻找合适的机会,使这一培养目标能够得到有效渗透。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将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连接,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认识到家国情怀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通过知识的探索和解读不断地让自身建构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理念。
例如,在学习“家乡的喜与忧”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根据课程内容组织简单的谈话活动,让学生交流过去的家乡与现在家乡之间的差别,引导学生注重家乡的发展,感受家乡发展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同时,教师运用图片资料和动态情景,在感官上给予学生刺激,号召学生从实实在在的活动中热爱家乡。
3.融合实践教学活动,激发爱国情怀
随着现代教育的深化改革,课堂教学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探索知识,感受知识背后的意蕴和精神,以此来丰富自身的认知体系,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则需要以多样实践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感悟,去领悟学科知识中所包含的家国思想,并通过多种途径的认识来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怀。在组织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关注家国问题的解答上,始终将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以及互动的平台上,保持课堂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实践活动中凝聚身心思想去发展自身的家国情怀。
以“我们当地的风俗”内容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融合实践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探索中了解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以此帮助他们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首先,活动的主题是搜集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材料,对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能够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感受节日风俗中所寄托的祝愿和精神,从而激发个人的民族自豪感。而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组织辨析交流活动,让学生对传统风俗加以正确判断,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树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以此提高辩证思考的能力,使家国情怀具有一定深度。
总之,在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深入挖掘与家国情怀相关的内容,并以形象化、情景化方式进行呈现,以此唤起学生对民族、国家的感情。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渗透,组织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让其在知识积累和感悟中树立深厚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郭诗云《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的家国情怀》,《速读》2019年第8期。
[2] 江美华《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小学时代》2019年第12期。
[3] 陈冬燕《家国情怀教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渗透培育与文化引领》,《教育》2019年第47期。
(尤兰芬,1977年生,女,汉族,江苏苏州人,大学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小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