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

2021-08-30 02:41王子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语文

王子琳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极大变化。针对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要想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首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活动意识,将基础的教学内容活动化;其次,教师要有相应的教学能力来满足课堂活动的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也要“活”,选取多种交流方法,让学生在对话中提升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课堂活动 教师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7.042

201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从语文素养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意味着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开始进一步的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及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对于语文教学的综合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活”在教学设计

1.多元解读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各个要素进行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先要对文本进行多元且深度的解读。

以《昆明的雨》为例,汪曾祺的文字“淡而有味”,对昆明雨季丰富内容的抒写十分值得鉴赏玩味。同时,汪曾祺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通过昆明雨季中的种种细小的事物来抒发,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情感与回忆,以及他对昆明的喜爱,等等。像这样具有丰富意蕴的作品,可教授的内容复杂且深广,教师可对其进行多元解读。所以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多元的解读中寻找适合初中生理解与探究的内容,进而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例如,为了教授散文的结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昆明的雨》的理解和认识,让其画出自己认为可以展示《昆明的雨》的内容和结构的示意图。学生可以在绘画中展现自己对散文内容及形式的理解,教师可以从展示中教授有关散文体式的知识。

例如,为了体验美的感受,教师可以选取写作对象、写作特点、情感三个部分来进行巧妙设计。此处以徐杰老师《昆明的雨》的教学设计为例:首先,通过学生自读来选取最能用来理解文意的一个字或一个词,学生的答案基本归为三类:“雨”(指向写作对象)、“美”(指向对象特征)、“想念”或“情味”(指向情感)。其次,承接上一个环节,首先关注“雨”。寻找写“雨”的内容,并给出示例,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雨,表达效果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雨不仅是描写对象,也是抒情的载体。再次,关注第二个关键词“美”,再到文章中去寻找写“美”的内容,并用“xx美”的形式来回答。教师选取其中一个例子来做示范。最后,关注第三个关键词“情感”,选取的方式是填空并讲述理由:有淡淡的感伤,有淡淡的,有淡淡的。让学生感受文章所展现的淡淡的情绪,从含蓄的表达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2.目标合理

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而其根源往往来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课堂教学内容出现失误甚至是错误,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在语文教学中,文本的体式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

比如《背影》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在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然是依据散文的体式。那么在教学《背影》的内容选择上就应把重点放在对情感的揣摩上,从作者朴素的文字中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爱,从平凡的事件中体味父亲的关怀和爱护,以及父子俩之间矛盾的情感和冰释前嫌的理解与深爱。若是把教学的重点内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揣摩上,那就违背了文章的体式。

3.流程清晰

语文是相对感性的学科,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万不可只有感性而无理性,环节与环节之间的逻辑性,教学流程的先后顺序也是极其重要的。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要诀》中提出:“阅读活动中的理解有两个维度:理解的过程和理解的结果。”科学的教学流程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索答案,而不是重结果而轻过程。

比如,在设计《背影》的教学时,如何将丰富的内容合理清晰地串联正是教学设计的难点。大致思路可以如下:

文章写了谁的背影?看见父亲的背影是因为父亲在干什么?父亲给怎样的我买橘子?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将需要教学的内容串联其中。在第一个问题中关注父亲的穿着,联系前文提到的新丧、家道中落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第二个问题指向第六自然段中父亲艰难背影的细节描写,通过对一系列动词的解读感受父亲深沉的爱。在第三个问题中,关注“我”,点出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探究父子两之间细微而矛盾的情感。通过三个大的问题將需要教授的内容层次分明地联系起来,活动的层次和逻辑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活”在教师能力

1.教师状态有活力

不同的语文老师有不同的气质,但无不需要体现出“活力”。可以是学者型教师,用智慧的活力点燃学生;可以是活泼型教师,用自身的表现调动学生;可以是理性型教师,用严密的逻辑引导学生;可以是感性型教师,用外显的情感打动学生……教师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创造一个有活力的课堂,必然也需要有活力的教师。

2.教师引导适时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这个空间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边界,当然也不是全无边界。语文课堂上研究的问题是开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开放的,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告知,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开放的。同时,答案也是相对开放的。整堂课动态流动,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以内,语文课堂上得出的结果也必然是开放的。

在语文课堂上,确定性与生成性一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以肖培东老师执教的自读课《一棵小桃树》为例,这堂课有以下核心教学环节:(1)请同学们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读出或读懂了什么?(2)换一个角度:阅读书旁批注,思考批注中的提问,哪些问题你自己能够解决的?

3.对批注进行分类,从批注出发深入文本

在这里,这些被确定的核心环节似乎都有被改变的可能性,但其实,一篇文章依据体式,它的核心教学内容大致是确定的;又因为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经验也大致相同,依据学生的学习逻辑来设计的教学流程在具备确定性的同时又为生成性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当然,除了教学设计本身具备的特点,具有开放性的教学设计更加考验教师的引导能力。在这堂课中,肖培东老师重点抓住了“委屈”“没出息”来进行细致分析,教学内容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朝着流程终点生成。流程的走向虽有预设,但又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再如《西游记》导读课,名著导读面向的是整本书,内容的广泛程度相对定篇要高得多。教师适时引导的能力更多地体现在“放”与“收”上。围绕“八戒这一路上‘戒了什么?”学生们的答案丰富多样,老师在学生给出答案后,会让其他同學进行补充理由。比如,学生在说到戒“吃”时,能够列举出在《西游记》的不同情节中猪八戒戒吃的情节。在学生放开讨论后,老师会进行总结。比如,在学生回答“八戒戒掉了贪小便宜的习惯”时,学生提到孙悟空利用了八戒贪小便宜的习惯让他救出了国王,老师就适时总结“有时善于利用别人的弱点能帮助自己成事”,这时教师的“收”很自然地把问题又拉回了主线。

4.教师学科能力过硬

语文学习注重“听说读写”,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倾听作为人类学习的基本形态之一,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尤其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倾听是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中,耐心而细致地倾听学生的答案尤为重要。同时,语文老师的“说”,不仅在于长篇大论地“讲”,也在于精准适时的“引”。提问、评价、总结的语言简洁明了,学生自然在课堂上能随着老师的引导走向文本深处。

教师在听到错误答案时,应有及时反应的能力,对学生广泛的回答应及时而准确地做出判断并引导。例如,上文提到的《西游记》名著导读课,老师在一开始提到“八戒”这个名称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说是观音起的名字,老师马上说答案是错误的,并进行追问——猪八戒还有哪些称呼?灵活地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同时也将知识进行了迁移,同时对于猪八戒不同的称呼进行简单解说,帮助学生巩固了猪八戒名称的相关知识。

教师在听到精彩答案时,应有相应延伸的能力。比如在徐杰老师《昆明的雨》课堂中,当学生说到许多美处之时,他顺势问“有没有什么是不美的?”学生通过寻找看似不美的地方来发掘更深层次的美的内涵,“干巴菌”看似不美,实则味道鲜美,最终还是指向了活动所寻找的“美”的内容。

在“读”和“写”方面,假如教师的朗读示范、下水作文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那么教师朗读及写作的能力本身就是最好的活动。

三、“活”在学生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上的组织活动更能让其有形象而深刻的体验,这也是体验教学的基本形式。在活动中,教师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是让语文教学能够逐渐步入理想化的质的飞跃。

1.激发兴趣

语文学科紧贴生活,我们可以从语文学科生动的描绘中反观现实生活,又可以在学习到语文知识后进一步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语文与生活相辅相成,互相依托,正所谓文学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丰富有趣的语文活动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知识用一种更直观、有趣的方法进行传递。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动力,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自发获得动力,不仅仅能单一地传递知识,更能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素质。

以一堂作文课为例,作文题目是《心中一片月》。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有着天然的恐惧感,为了消除作文课给学生带来的压抑感,教学活动需要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点来开展。对于《心中一片月》这个题目,教师选取了画图的方式来开展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画出心中的月亮。有的学生画了单独的月亮,旁边有几朵云陪衬,这里教师可将其引导为“衬托”的手法;有学生画了嫦娥奔月,月亮也能与神话传说相勾连;有学生画了月下的景色,教师引导其关注月下景色影影绰绰的特征,关注景物描写的真实感;有学生画了月下乘凉的人,由景及人,故事也由此展开……从画图入手,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来指导学生作文的写法、选材等方面的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完成作文教学。

2.互动交流

合作和互动的环节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语文课堂的活动以构建语言框架为目标,所以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互动十分重要,这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更加自信地进行表达。一个问题抛出,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思考,积极举手,而不是总是某几个学生发言。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要关注,比如可以设置分角色朗读、学生讨论、学生评价等环节。在某一个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引导其他学生迅速反应,学生之间就能够快速解决问题。语文课堂,需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发言。

3.设置情景

设置情景的活动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加真实的体验和思考,并且能够给出最真实的反馈,与此同时,语文课堂也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对学生个人能力的积淀以及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养成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比如在教学《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本来新闻体裁的课文就相对枯燥,利用情境设置的方法则能够快速吸引学生兴趣,在情境中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设置情境:

①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读完新闻以后深知大势已去,我想知道我的对手是如何取得胜利的。我又细读了一遍新闻,我应如何以最快速度梳理全局战况?(完成有关三路军队内容的表格)

②我一边读报纸,一边研究地图。小组合作,在地图上标注清楚三路大军的行军路线和范围。

③读完新闻以后,我深知大势已去,瘫坐在椅子上。打开收音机,共产党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正在播报这条新闻,他将会用怎样的语气和感情来播报这条新闻?请你来当共产党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播报出这一段新闻。

总之,语文教育在探索中前进,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任重道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每个语文教师都义不容辞。所以,要把语文课堂交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源头活水,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

参考文献: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