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佳鹏
摘 要: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一直十分复杂,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要求都很高,但是在早期经过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习培养之后,学生们都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所以中学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渗透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不但有利于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且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我们国人的精神食粮。但是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传统的文化教育中学生们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中学的授课课堂上展开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课堂更加多元化,让课堂实现创新,这样也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中学语文 传统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50
学生们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包含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古诗鉴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把课本发挥到极致,教师应该抓住重点,利用好资源,结合自己的教学任务,给孩子们制定计划,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知识综合素养,进一步开阔学生们的眼界。
一、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丰富学生学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总是死板的,让学生很难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以后,尽最大力度地丰富学生上课时的课堂元素,让学生们学习起来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让孩子们能懂得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还能够逐步提高学生们的知识学习能力,以达到丰富学生学识的效果。
2.提升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学生们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来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也能清楚地认识到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认识到不同时代文化的不同,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能让同学们明白他们现在身上肩负着中华民族的使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1.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中学课堂中,缺的是孩子们需要的学习氛围,在语文的学习中是枯燥的,如果只是单纯的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学生们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利用课本上主人公的人物特点给学生讲解关于人物的传记,例如教师在讲到《论语》《孟子》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们讲述所提到的孔子,孟子的著作,以及两人的学生,给学生拓展知识的同时也可以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在讲到《劝学》和《师说》时,教师要抓住古人好学、勤奋的特点给孩子们灌输好学的意识,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不仅能够尽大力度的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在潜意识里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这些方法都可以在课堂上起到渗透传统文化的效果。
2.深层次的挖掘课本内容
现如今由于科技和多媒体发展迅速,上课的形式好像也变得越来越简易化,有的教师,只是在网络上或者课本上找到关于课文的相关知识念给大家听,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们没有办法进一步了解书面文字后的世界。在语文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现代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得到有机融合。
总之,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学的重点的同时,不断给学生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多给学生讲述课文中的英雄事迹,让他们的传奇故事激励同学们好好学习,学习更多的语言技巧,优美的语言,让学生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写出更优秀的文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可以丰富下一代国人的文学素养,对社会、对国家都有很多益处。
参考文献:
[1] 柴兆科《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革新》2019年第11期。
[2] 張宏妍《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学周刊》2019年第33期。
[3] 刘爱云《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名师在线》2019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