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欣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领域,可以借助现代科学媒体手段輔助语文学习,注重跨学科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变得更加立体、更加生动,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真实地快乐实践,享受语文。作为教师,要不断拓展思维空间、学科空间,整合各种学科资源,真正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多样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学科整合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47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注重学生的“兴趣释放”,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不断探索中获得知识和方法。同时,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好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挖掘语文文本资源,进行快乐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深刻理解手中的教材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们的语文课不应仅仅限于眼前的课本。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专注于课文,更要关注文本背后的世界。事实上,这文本背后的知识要比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知识丰富得多。同时,在这些文本资源中,很多都有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尤其要重视学生参与的过程。例如,在五年级第二册《趣味汉字》的教学中,学生能读懂象形文字,体验祖国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产生学习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二、整合学科资源,丰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领域,可以借助现代科学媒体手段辅助语文学习,注重跨学科学习。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材,要重新组织各学科的教材,找到共同点、切入点,学科整合,突破传统教学的学科藩篱,注重整合各学科优势资源,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融合,达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目的。
比如春季开展“魅力春天”主题活动。学生到操场上或公园里寻找春天,感受“如沐春风”“杨柳依依”;语文课让学生赏春天,触摸春天、感受春天;数学课探讨有关春天播种、栽种的应用问题等等。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跨学科知识的整合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学生视野得到拓展、学习效率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让综合实践活动快乐起来
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整合学科资源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认真观察并总结良好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撰写反思体会,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以练习写作技巧。
综合性学习突出学生间的互助协作的精神,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如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实施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和组织活动,尝试小组活动等各种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把学习过程转变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探索协作的过程。
总之,“语文综合实践”植根于语文。强调自主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在组织实施学习活动或展示学习成果时的主体性。它特别注重学生主动发现探索的过程和合作互助、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它贯穿于语文的学习过程和生活中,体现了学习语文与实践语文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