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兰
(营口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0)
慢性乙型肝炎是当前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该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染率高等特点,据有关资料显示[1],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大约是7.2%,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人员9 300万左右,其中,存在显著临床病症且需采取有效方法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高达2 000万[2]。慢性乙型肝炎除增加患者社会经济压力,同时因为疾病因素,降低了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影响了患者身心健康[3]。在医学模式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患者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着疾病的治疗,且深受广大医学人员的关注。此外,心理护理在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有助于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本次试验主要针对本院接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营口市第三人民医院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选取时间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按照先后入院时间分组,对照组(n=43)中,男患者与女患者分别有23例和20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38.54±3.65)岁;患病时间2~4年,平均患病时间(3.05±0.56)年。研究组(n=43)中,男患者与女患者分别有25例和18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8.49±3.57)岁;患病时间2~5年,平均患病时间(3.12±0.61)年;两组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P>0.05)。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与《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2010年版)》中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相符[4]。②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血清HbeAg及抗-Hbe分别呈阳性、阳性和阴性,HBV DNA呈阳性。③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血清HbeAg及抗-Hbe分别呈阳性、阴性和阴性,HBV DNA呈阳性。排除标准:①神志意识模糊、沟通、表达及理解障碍者。②存在肾脏、肝脏及心脏等器官功能障碍者。③合并心理障碍、精神异常者。④存在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方案:自患者入院开始,实施健康知识宣传,简单宣讲疾病知识,具体有服用药物、治疗方法、诱因、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与此同时,根据医嘱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药物等。
1.2.2 研究组 心理护理方案:首先,接诊患者期间,利用体贴、温柔语言与患者沟通,使其可以尽可能的信任患者,拉近护患距离,改善其依从性,同时,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接触、交流,对二者的情绪变化综合评估,分析负面情绪诱因,以评估结果为依据进行心理调节,详细如下:①抑郁、焦虑情绪干预:由于部分患者在认识到自身疾病后,采取回避态度,再加之有些患者未全面了解疾病内容,工作能力丧失、医疗费用高等因素,致使其心理压力增加,精神紧张,所以,护理人员应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在与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保持同情、忍让及包容等心态,鼓励并引导患者将自己不良情绪表述出来,从而达到情绪宣泄目的;为患者介绍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知识、成功治愈案例等,以此增强疾病抵抗自信心,使其保护放松心态。②自卑、孤独情绪干预:由于该病治疗无特效药物,且具有较高的传染率,再加之社会人员并未正确认识该病,致使患者出现孤独、自卑等心态,所以,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接触,并采取亲切、友好态度,尽量将其医护患间陌生感消除,使其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爱;并叮嘱患者家属多安慰、鼓励患者;除此之外,介绍疾病相关政策,使其对生活充满希望。③无望情绪干预:因为社会排斥,再加之特效治疗方法欠缺,导致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增加,再加之并发症影响,使其产生无望、轻生的心态,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患者心理情绪变化,多关心患者,使其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系与爱护,保持良好心态,自愿参与疾病的治疗。④感觉干预:以患者个人爱好及兴趣,利用书籍、聊天及播放音乐等方式,改善患者不良心态,与此同时,积极调整每位患者心态,利用感染人的语言调整患者心态。⑤行为干预:协助患者处于放松状态,放松方法包括腹式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法等,通过多种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从而达到负面情绪减轻目的。
1.3 观察指标 准确评估每组护理前后抑郁及焦虑状况,并统计每组护理满意度。抑郁及焦虑判定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5],分值与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呈负相关。护理满意度判定[6]:指标有非常满意(80~100分)、较为满意(60~79分)与不满意(<60分),满意度=(较为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0.0准确分析本次试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用率(%)表示,两组对比采用P表示,如果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SDS及SAS评分组间差异比较 护理前,研究组与对照组SDS及SAS评分对比,差异较小(P>0.05);两组护理后上述两种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SDS及SAS评分组间差异比较(分,)
表1 护理前后SDS及SAS评分组间差异比较(分,)
2.2 护理满意度组间差异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慢性乙型肝炎指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且患病时间超过6个月,或者发病时间不明显,与此同时,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症者。随着疾病的发展,此类疾病逐渐向肝肿瘤、肝硬化转变,对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同时,因为该病传染性明显,再加之患病时间较长,导致患者负面情绪越来越明显,对于外界通常保持孤独、排斥心理,最终出现无望、孤独、自卑及焦虑等负面情绪[7-8]。
慢性乙型肝炎负面情绪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详情如下:首先,患者自身原因,不愿主动接受诊断结果,再加之疾病了解较少,进而产生许多不良情绪,出现拒绝配合治疗等行为;其二,家庭因素,部分患者因为疾病导致工作能力丧失,再加之医疗费用昂贵,导致家庭经济负担增加,与此同时,患者家属态度,由于不支持、不理解,导致患者不良情绪越来越明显;其三,社会因素,因为健康教育推广不足,社会群体大部分存在歧视、孤立现象,拒绝与该类患者接触,致使患者感受到孤立、歧视等,进而产生孤独、自卑等心态,因为上述因素作用,导致患者拒绝配合治疗,进而对疾病恢复及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基于此,应予以患者相应的心理干预,使其负面情绪得以改善,实现及早恢复目的。
本次试验中,予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护理,首先,通过与患者接触、交流等方式,协助患者正确认识慢性乙型肝炎疾病,并告知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的重要作用,使其可以自主配合医护人员工作[9];然后,以每位患者不良情绪产生因素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从而改善其不良情绪;最后,利用心理护理方式增强患者疾病抵抗自信心,使其可以对自身情绪合理调节,与此同时,告知患者家属多关心、鼓励患者,让其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爱、鼓励与支持[10]。
根据本次试验结果分析,在SDS及SAS评分方面,护理后,研究组更低,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果分析,经过心理护理后,在与患者接触时,能够及时疏导患者不良情绪,针对抑郁、焦虑患者,通过换位思考方式,耐心服务每一位患者,并为其讲解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知识,在了解疾病后,可以自愿接受治疗与护理,提高配合度,针对自卑及孤独患者,叮嘱患者家属多安慰、关心患者,使其感受家人的关爱;针对无望患者,根据情绪诱发因素开展心理疏导,增强疾病抵抗自信心;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可见,友好的护患关系可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让患者享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促进护理满意度提高。除此之外,为患者提供感觉及行为干预,利用播放舒缓音乐、腹式呼吸等方式,使患者保持放松状态,进而分散患者注意力,最终实现不良情绪改善目的,以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予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护理,在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同时,可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