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微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延迟退休以及基础养老金财务可持续性已成为相关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法定退休年龄制度虽然在就业保障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面对人口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既往法定退休年龄不仅制约了经济良性发展,而且还影响了基础养老金收支平衡。本研究通过探析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成因,以及我国实施延迟退休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构建收支模型,分析老龄化背景下延迟退休对基础养老金财务可持续的影响。
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年提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的数量在2019 年居世界第一,60 周岁及其以上人口数量达到25 388 万,占国内总人数的18.1%,其中65周岁及其以上人口比例更是占总人数的12.6%。相较于国际通行的老龄化标准,当一国或地区的60周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数10%或65 周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数的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无疑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如图 1 所示,2008—2019 年我国 65 周岁及其以上的人口数量不断攀高,所占总人数比例更是不断加大。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增长速度极快。
图1 2008-2019 年中国65 岁及其以上人口统计
毋庸置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发展,使得医疗水平、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质量与环境不断优化,人均寿命得到了延长,死亡率亦会降低。例如,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人口死亡率从产业革命前的22.2%下降到1891年的16.4%,德国从1880 年的25.3%下降到1910年的19.3%。而我国人均寿命从2008 年的73 岁增加到2019 年的77 岁。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会产生民智提升的诉求,这就意味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与教育普及范围扩大。目前我国家庭非常重视子女教育,这就使得他们不得不面临着新的考虑:当处于生育期以及孩子教育抚养期时,家庭的收入是否能够承担?鉴于大多数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生育有所节制成为了选项,因为这便于他们继续工作以获取薪酬给予子女高质量教育成长,这也加剧了老龄化进程。
中国经济的增速离不开丰富的劳动资源,近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口红利,随着人口老龄化比重的持续提高,劳动人口数量比重自2010 年出现了负增长。目前划分劳动资源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按照法定劳动年龄划分,在规定年龄之内为劳动资源,否则是非劳动资源;二是按照适龄且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是否实际参与劳动活动来划分,参与其中为劳动资源,否则不是。我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男性16—60 岁为劳动年龄,女性上限为55 岁。不过学者普遍认为劳动力资源应该是处于劳动年龄人口中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以及超过了劳动年龄但也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
当前中国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然而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上限的设置是按照1978 年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些步入老龄化阶段的国家已经采取延迟退休年龄的举措。我国的“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 年的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在未来五年之内,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老龄人数量的增多,使得养老金的支出也在不断加码,尤其在不远的2030 年,老龄化比重更是预计高达30%,这是一个难以回避且严峻的问题。
有学者在对退休年龄的敏感性问题的研究中发现:退休年龄如果提高1%,养老金缺口会减少1.949%。2011 年养老财政资金进账为24 859 亿,财政空缺额度高达22 156 亿。养老金缺口资金的庞大使各级政府经济负担倍增。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会使债务的偿还更加艰难,对基础养老金财务政策的可持续性产生影响。现如今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延迟退休制度是有效改善养老金支付困难的有效措施。
一些步入老龄化阶段的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已经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劳动供给的减少,主要的措施是延迟退休制度。然而,由于我国在20 世纪80 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主要特征是老龄化人口占比增加,使得法定年龄之内劳动供给减少,开始束缚经济的发展。虽然生育二胎政策也已出台,但难以短时间内改变现状,因为生育二胎的政策实施一方面需要时间来改变人口结构,另一方面政策性刺激效果还未显现。因此,延迟退休成为解决劳动资源紧缺的重要举措。
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已完成延迟退休制度,虽然在最初的实施过程中民众对该项措施进行了抵制,但是各国政府顶住了现实压力。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不断地进行沟通、协商、谈判来达到提高退休年龄的目标。在世界各国中,大多数国家退休年龄基本在62—67 岁,如美国的退休年龄是67 岁,法国的退休年龄是62 岁;而多数国家女性的退休年龄比男性早,如希腊、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女性在62 岁左右就可以退休,男性却要到65 岁才可以退休。这对于我国的退休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经济与科技急速发展的当下,为了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延迟退休制度已是大势所趋。
基础养老金是社会基本养老金的一部分。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到达退休年龄但是在退休之前所交的养老保险的年限小于15 年是不准予发放基础养老金的。退休之前养老金的缴费年限等于15 年或者超过15 年退休后每个月会发基础养老金,并且各省、市(地区)按照各个岗位不同的待遇进行合理的衔接,进行新政策与老政策的合理过度,制定具体的发放基础养老金的政策最后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备案。
人口的层次结构关系到基础养老金的支付与收缴,关乎国计民生。我国在21 世纪初期就已经根据国家的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制定了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相关的法律制度。实施之初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方式为现收现付。据统计,如果继续使用现收现付模式,到2030 年我国养老金的支出与工资总额的比例将会上涨到48%,这已远超国际公认20%—25%的最高标准。目前已经改变为部分积累,这种筹集方式首先可以使养老金发放的金额充足,其次也可以保留部分积累的资金。但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发放的基础养老金会增多,缴纳基金区域的覆盖面积困难,同时也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扩大,已从20 世纪150 亿元扩大到目前10 000 亿元。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养老保险资金的投入,进行资金的弥补使养老保险基金有序发放,否则会出现财务危机,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础养老金可持续分析主要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根据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财务支付是否收支平衡来进行基础养老金财务状况分析,这需要精算预测模型;另一方面在传统模型条件下,对其进行了合理的补充,这样会预测出准确的基础养老金财务可持续性。基础养老金相关模型是以养老金长期财务预测模型为依据,可构建以下4 个模型:
1.基础养老金收入模型为
It代表第t 年度养老金的征缴收入,Lt代表的是基础养老金的缴费率,Wt代表第t 年在职职工的平均收入,Pt代表第t 年度在职职工的参保人数。
2.基础养老金的支出模型为
Et 代表第t 年度养老金的支出情况,Rt代表基础养老金替代率,Wt代表第t 年在职职工的平均收入,Pt,b 代表第t 年度参保职工离退休人数。
3.基础养老金收支平衡
It代表第t 年度养老金的征缴收入,Et代表第t年度养老金的支出情况。
中国基础养老金的缴费率和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是预先设计好的,若将其作为随机变量是不符合基本国情的,因此确定基础养老金的收支就是在职职工参保人数Pt和参保职工人数离退休人数Pt,b。延迟退休政策会对这两个参数产生影响。首先,延迟退休增加了在职职工参保人数,从60 岁的退休年龄增长到65 岁,根据上面的公式可得出在职职工参保人数的增加会导致基础养老金的收入也同时增加;其次,延迟退休政策会使领取养老金的总年限缩减,基础养老金的支出将减少。综上所述,基础养老金的收入增加和支出的减少有效地缓解了养老保险的赤字压力,这对我国基础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根据相关调查预测,延迟退休政策实施后养老金社会统筹账户的支出收入比(见表1)。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解决养老保险资金赤字的问题,然而随着延迟退休政策持续盈余又会不断地减少。自2030 年开始养老保险基金又会出现赤字,到2040 年到达了最高点,2050 年将逐年减少。由此可见,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虽然对养老保险的赤字将有所改善,但在短期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表1 延迟退休政策实施后养老金社会统筹账户的支出收入比
4.基础养老金的累计结余模型
Tt代表第 t 年养老金所剩的总结余。若 Tt>0 时,表示基础养老金未出现缺口。若Tt<0 表示基础养老金出现缺口。另外,Tt-1代表第t-1 年度基础养老金所剩的总结余,而r 代表着进行征收基础养老金的收益比率。
经过测算得出,影响基础养老金的因素为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职工的缴费率、职工平均基本工资、基础养老金替代率等。而影响着参保职工离退休人数和在职职工参保人数的因素为城镇就业比例、城镇人口比例、分年龄性别人口数等;基础养老金替代率由城镇就业比例和城镇人口比例决定。
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及少子化阶段,将具备劳动能力的老龄人口作为劳动资源能有效应对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因此,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然而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经验未必适合我国国情,目前我国在采用渐进式延长法制定退休年龄之外,引入“弹性退休”机制可能会更为契合国情。此外,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所带来的基础养老金财务的压力,虽可通过延迟退休年龄予以缓解,但影响基础养老金财务的可持续性有诸多因素,延迟退休措施只是一个方面,政府需采取多措并举的方针,化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财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