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洪
(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095)
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党中央面对新的世情国情从战略高度在教育领域作出的重大制度性决策部署。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劳动者素质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大力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积极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
劳,指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是需要“用力用心”的活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因而劳动是人生存的需要,也是人生活的需要,更是人发展、成长的需要。放眼世界,一切社会财富都是劳动创造,回望古今,所有历史进步都是劳动创造的结果。
人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要劳动,劳动教育是人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源泉,是教育和劳动的结合,是对受教育者在劳动的观念、劳动的技能、劳动的意识、劳动精神与劳动的习惯养成等方面加以引导的过程,因而,劳动教育是人成长的必要途径,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的过程,体认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学生专注执着、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具备生存发展需要的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培养学生成为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劳动素养包括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等四方面基本内容,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可知,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主要由劳动观念、工匠精神、职业技能、劳动习惯四部分组成,因此,“劳动观念、工匠精神、职业技能、劳动习惯”构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四个维度。
劳动观念的培育。劳动观念是劳动价值观的又一种表述,是劳动者对劳动的认识和看法,对劳动者的劳动情感品质、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等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为此,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以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核心,培养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的高素质劳动者。
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是专业的劳动者应该具备的专业劳动素养,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而,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以培育工匠精神为重点,培养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技能是指从业人员从事职业劳动和完成岗位工作应具有的业务素质。对高职院校而言,职业技能是学生就业所需要具备的技术和能力,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顺利就业的前提。随着时代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还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以培养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基础,培养专业技能过硬、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新时代劳动者。
劳动习惯的养成。习惯是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劳动习惯是一个人长期劳动形成的一个身体本能。有了好的劳动习惯,有了事就会主动地、高兴地去做;没有养成劳动习惯,劳动就变成了负担,工作能不干就不干。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劳动,劳动伴随人的一生,所以,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爱劳动、会劳动、有本领、能担当的时代新人。
对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真重视不够问题。有的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对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认识不够、重“智育”轻“劳育”;有的对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有关课程可以替代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把握不准确、真教育不力问题。有的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简单化、忽视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认为劳动教育就是校园清扫、绿化劳动和开展志愿服务等,并交由后勤部门负责;有的认为学生有一半左右学时都在实习实训,不需要再开展劳动教育;有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把学生交给企业就不管不问。
对劳动教育缺乏统筹规划、真保障不足问题。有的高职院校“有劳动少教育”、把“劳动”与“劳动教育”等视;有的劳动教育安排随意性强,有时多、有时少;有的雷声大雨点小,在会议、文件里的劳动教育多,落地生效的劳动教育少,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建立劳动教育“1专栏、3活动、1融入”宣传引导工作机制,增强广大师生对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的认同感,促进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入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在学校官网官微等媒体平台设立学习宣传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劳动教育元素专栏;二是每年组织开展“1宣讲2走进”活动,即“劳模宣讲进校园”和师生代表进工厂、进农村活动;三是每年定期开展“技能竞赛月”活动;四是开展年度“技能能手”评选表彰活动;五是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劳动价值观融入师生演讲比赛、合唱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
构建劳动教育“组织管理、制度建设、考核评价”组织管理工作体系,为劳动教育顺利推进夯实基础。
组织管理。一是建立学校、分院、班级、宿舍“四级”劳动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学校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分院成立劳动教育工作组,负责分院劳动教育组织协调工作;班级设劳动委员,协助辅导员做好班级学生劳动的组织管理工作;每间学生宿舍设劳动小组长,负责本宿舍学生劳动的组织管理。二是成立劳动教育教研室,负责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建设。
制度建设。从“顶层设计、课程建设、宣传引导、劳动实践活动”四个维度,制定出台系列管理制度,保证劳动教育工作有章可循。一是制定学校加强劳动教育工作方案;二是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教学管理文件,制定劳动教育融入其他课程建设方案,分专业编写学校实习实训指导手册;三是制定学校“1宣讲2走进”“技能竞赛月”活动方案、年度“技能能手”评选表彰办法等制度。四是建立完善学生日常生活劳动管理制度和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学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等;制定学校劳动周活动方案。
考核评价。构建学生劳动实践活动考核评价体系,一是编制学校“学生劳动手册”,记录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劳动周活动、勤工助学、“三下乡”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情况;二是把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表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三是把劳动教育组织开展情况及成效纳入分院目标考核和教师、辅导员、班级评优评先考核体系。
劳动教育课程是组织劳动教育的基本形式和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由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实习实训和劳动教育融入的其他课程组成。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就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系统开展劳动教育。
4.3.1 加强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建设,深化学生劳动认知
劳动教育必修课是教育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劳动品质、传承劳动精神,增强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良好劳动习惯的自觉性。一是开展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专题教育,培育和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担当作为、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二是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观念,增强职业荣誉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三是教育引导学生以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为榜样,学习他们执着专注、担当作为、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劳动意志和品德,苦练专业技能,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3.2 加强劳动教育融入其他课程建设,形成所有课程同向而行的合力
加强劳动教育融入其他课程建设,形成所有课程互为弥补、相得益彰、两促进的教育效果。
一是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建设。注重挖掘红色资源、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挖掘本专业领域的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特色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劳动精神,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劳动自豪感。
二是融入创新创业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注重教育学生认识到辛勤劳动的光荣,尊重和认同一切劳动,并从内心深处崇尚劳动、热爱劳动。
三是融入其他课程建设。注重教育学生深化劳动认知,认识到参加学校一切教学活动是学生的主要劳动形式和内容,热爱学习、积极进取也是热爱劳动的一个重要表现,学会学习也就是学会劳动,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以勤奋学习为荣,以不爱学习、虚度年华为耻。
4.3.3 加强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发挥劳动教育主要载体作用
实习实训课包括在企业的“跟岗培训”与“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具有传承职业劳动技能与职业劳动精神的使命职责,加强实习实训课程建设,一是以提高学生专业劳动素质、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为核心,学生通过亲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感受劳动创造价值的不易。二是注重德技双修,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融入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的培育,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三是加强学生在企业“跟岗培训”和“顶岗实习”的管理,坚持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同企业员工多交往、交流、交心,培养与普通劳动者的感情,提升劳动技术和能力,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知理解,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劳动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体验劳动、亲历劳动过程的活动,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劳动实践活动包括日常生活劳动、劳动周活动、勤工助学活动、“三下乡”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
日常生活劳动。是指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的劳动,是落实劳动教育不可忽视的部分,在整个劳动教育体系中起着基础、终身的作用。学生坚持参加日常生活劳动,既是自我锻炼、身心调节,同时也提高学生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身心健康和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加强学生日常生活劳动的管理,将其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促进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增强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和能力。
劳动周活动。是指每位学生每学年参加1周的服务劳动,是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劳动周以集体劳动为主,以走向社会的校外劳动实践为主,以参加校园劳动为辅。一是利用双休日、寒暑假,深入学校或者家庭所在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和社区治理等社会服务劳动;二是学校在学年内安排一定时间,学生班级轮流、交替有序参加学校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校园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学生参加劳动周活动,亲历劳动过程、体验劳动的苦与乐,有利于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社会、融入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公共服务意识和参与社会服务的自觉,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时刻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勤工助学、“三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三下乡”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是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的,要注重将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和劳动精神培育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中,经历劳动锻炼,感受到劳动乐趣,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