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球 刘艳花
提到“阅读”很多人会想到语文学科,其实无论是哪个学科都离不开阅读,数学学科也离不开阅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阅读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数学阅读是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要认识到阅读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探寻能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小学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阅读是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主要活动,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数学学科来说,阅读重在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通过数学阅读,学生在对数学材料的加工、筛选、整理的过程中,经过数学思维的构建,可以形成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填空题等都需要学生用数学思维对抽象符号、复杂文本进行加工和理解。但目前小学生的数学阅读和应用能力存在差距。比如,在要求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商时,学生用列式的方式能轻松算出,但是如果把相似的题目作为文字题的形式列出时,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就明显下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数学中的基本语言和解题要求。比如,在“请问小芳最少要再跳多少个才能超过小明?”这个问题中,很多学生不能准确理解题目中的“最少”和“超过”两个关系词。由此可见,对数学文本理解能力的高低影响到学生数学潜能的发挥。
数学阅读还有自己的特殊性。数学语言逻辑性较强,一些隐含的数学知识必须通过认真阅读才能理解。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主要的解题习惯就是运用加法,然后结合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理解。比如,有一道在应用题中比较常见的问题:第一个工厂生产了300个,第二个工厂比第一个工厂多生产8个,两个工厂一共生产了多少个?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比较关系,求出第二个工厂生产的个数,再找到题目中的组合关系,把两个工厂生产的总数加起来求和。有的学生经常把比较关系弄混,从而导致解题错误。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给予学生阅读方法指导
在数学阅读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好教材,引导学生全面阅读教材,把教学结构和教学目标正确传达给学生,找出重难点部分,做好记录,重点讲解,多次练习。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审题的重要性,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弄清解题思路,然后结合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点进行高效解题。特别是有图表的几何题,学生要认真阅读图表传达出来的信息,认真分析,对不理解的题目要多次阅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数学阅读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对于严谨性较强的数学学科,要想学好它就要养成严谨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学生的不懈坚持和教师的细心指导。在平时做作业时,做到字迹美观、试卷简洁明了、答题格式规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要认真读题、审题,教师要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加强读题指导,养成审题习惯。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只有审清题意,才能把题目的要求弄懂。为了强化这一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审题的时候,用手指或铅笔指着题目一字一字地阅读。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阅读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使其终身受益。
(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数学阅读机会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较难的部分是应用题,不少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都是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从读题到解题全部都是教师完成,忽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把读题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站起来认真地去读、去审,并学会提炼出题意和关键词,让学生有更多自行思考的机会。(作者单位:江西省峡江县教育体育局 江西省峡江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