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2021-08-28 15:48葛清清
江西教育C 2021年8期
关键词:宁宁数感长方形

葛清清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旨在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如多与少、部分与整体等的关系,从而在充分感知和领悟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数感。

一、在生活经验中感知和体验

一般来说,“数感”包括“对数的理解”和“数的概念的形成”。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感培养,就是通过演绎、归纳,逐步让学生建立起抽象的数学概念,并在理解和掌握中形成数感。

例如,在认识数字“0”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狭隘地让学生认识到“0”表示没有,而应该回归生活,让学生从电话号码中的“0”、门牌号码上的“0”、车牌号上的“0”、温度计上的“0”等,体会到“0”在生活中的意义。对于自然数的认识,教师也要从具体的事物入手,如数字“3”,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如3根手指、3个人、3个班、3本作业本等,让学生感受到“3”既可以指具体的个体,也可以指集合体。另外,“3”也可以表示序数,教师可以通过梨子、苹果、香蕉、橘子等水果的排列,让学生说说香蕉排在第几位。还可以通过小组中学生的位置,让学生说说第3个学生是谁,他前面一共有几个人等,以此来体验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对于单位“1”的理解,教师更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现象中抽象出“一个计量单位”“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认知,从而为分数的学习以及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数感基础。

二、在建构数的概念意义中发展

在数学运算中,数学符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生每天都在和数学运算符号及关系符号打交道。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创造了符号“=”,他在《智慧的磨刀石》一文中说:“为了避免枯燥地重复等于这个单词,我认真地比较了许多的图形和记号,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条平行而又等长的线段,意义更相同了。”还有“>”“<”等符号的来历,都十分有趣,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这些关于数学符号来历的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符号背后的智慧,在好玩和有趣中感受数学语言,树立符号意识,发展他们的数感。

对于数学概念或关系的描述,教师也可以通过数学符号来表示,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通过演示、实践、语言描述,基本理解了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再引导他们用“a”表示长方形的长,“b”表示长方形的宽,“c”表示长方形的周长,启发学生将语言文字概括成“c=(a+b)×2”或“c=2a+2b”这样的符号表达式。如此,学生能厘清数量关系,认识到用符号表示的好处。这样,学生在理解、感悟以数学符号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数学语言中,能把知识逐渐符号化,并建立起敏锐的数感。

三、在积极思辨中形成数感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告诉我们,不断尝试犯错可以让学习逐步走向正确。人们在探究自然万物的特点和规律的过程中,都是在反复尝试、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最终发现真理的。课堂上的一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个全新的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之旅,在这样的探究、发现、归纳、建构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候,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判,对学生理解知识并无多大帮助。

例如,在解决问题“晶晶身高是132厘米,宁宁比她高[112],宁宁身高是多少?”时,学生不假思索,列出算式“132×(1+[112])”,算出答案为143厘米。然而,当他们遇到问题“晶晶身高是132厘米,比宁宁高[112],宁宁身高是多少?”时,往往会习惯性地仍然列式为“132×(1+[112])”,而忽略了单位“1”所對应的对象。对于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教师不能以批评的方式责令学生重新读题、思考,而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题中单位“1”所对应的对象不同。这样,学生才会发现自己产生错误的根本原因,并积极加以改正。

数感的培养对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积极建构数的概念,并在积极思辨与探究实践中,加深对数的感知和领悟。(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

猜你喜欢
宁宁数感长方形
书法家 韩宁宁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五行真经
五行真经(17)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