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研团队建设视角的会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1-08-28 08:33张彩平向玉超谭德明
商业会计 2021年15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创新能力

张彩平 向玉超 谭德明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至2020年研究生全国报考人数分别达到201万人、238万人、285万人、341万人,且在2020年3月,国家发布了研究生扩招政策,明确2020年计划扩招18.9万人硕士研究生,扩招比率突破20%,对此,2021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增长到377万人。再从专业角度来看,由于市场对该类人才需求量较大,使得工商管理和会计专业连续数年成为报考的热门。我国的研究生规模在逐渐扩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后备力量逐渐扩大。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工商管理和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发挥研究生在推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便成为了教育研究领域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为了有效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帮助,广大教育研究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姜友芬等(2005)认为导师的教育理念、责任心、师德师风以及导师自身的创新素质等,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1];常亚平等(2013)从导师创新性、导师魅力、学生成熟度、学生经验开放性、师生关系、团队认同感六个方面实证探讨了研究生团队创新氛围的影响因素,得出:导师魅力、师生关系对参与安全和创新支持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导师创新性、导师魅力、学生成熟度和团队认同感对愿景目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姚琼等(2015)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证结果表明,研究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不高,而招生机制、培养制度和考核机制等环境建设、导师指导机制和研究生自身三个方面是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3];李辉(2017)根据已有的研究,设计了“A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从研究生创新意识、研究生教学内容与方式及研究生导师四个方面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4];王宇星(2018)选取375名博士毕业生,使用SCI论文数、SCI影响因子合计以及发明专利数表征其知识创新的数量、质量及工程应用潜力,研究相关因素对知识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生年龄、性别、生源类型等因素对知识创新水平有重要作用,但不同学科间影响规律存在差异,导师方面科研水平具有显著影响[5];谢倩等(2019)对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内部的因素包括:入学动机、自身知识基础、科研投入时间、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等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较大,外部因素如:学校、导师、学术氛围等因素也发挥着较大的作用[6]。

教育研究者还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提出了意见。张颖伟等(2016)从研究生修业年限、研究生课程内容更新、导师指导方式、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建议[7];唐现杰、刘浩(2018)提出,创建“一目标-两中心-三环节-四重点”的培养机制,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多层次导师-计算机运用-实践比赛”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并构建与之相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培养会计硕士的创新创业能力[8];杨栩等(2018)在分析概括国内外典型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双一流”建设背景对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产生的四个方面的影响,引入CDIO教育理念构建培养模式框架,重点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环境建设等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培养模式的具体运行机制[9];李海生等(2019)以化机专业为例,引入产学研联合机制,在校企联合下开展调研工作,以调研结果为依据开展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10];陈雪钧(2020)提出高校内部创新与外部创新有机融合的全新范式,以开放式创新视角系统,从人才培养理念、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师资队伍、保障体系六要素阐释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要素框架,并从因素结构、功能及其运行方式阐述经管类研究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构建开放式经管类研究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11];程明等(2020)提出“一体两翼四协同一目标”拔尖研究生培养体系,并着重阐述基于优势科研团队的“四协同”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12]。

综上,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内外之分,内部主要是指研究生可自身调节的影响因素[13],外部主要是创新的环境因素。研究者围绕着这两个主要影响方面,提出了意见,但是在对“创新环境影响”提出的意见中并没有将“创新环境”定义出一个具体范围,笼统地对“社会创新环境”“研究生课程学习环境”“学校整体学术氛围”等提出建议,这使得培养计划落实起来十分的困难。考虑到研究生是科研团队的组成要素,入学后将与科研团队一同成长,且其创新能力对科研团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将“创新环境”定义为一种“科研团队”环境,从科研团队建设的视角下,构建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二、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一)科研团队的本质

“团队”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指出团队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路易士认为,团队是由一群认同并致力于去达成一种共同结果而努力的组织,这一定义中突出了三个重点:共同目标、工作相处愉快和高品质的结果。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则认为,团队是一些才能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少数人员的集合,指出了团队的本质特征包括:共同奉献、共同目标以及团队的具体目标与整体目标的联系。此后,乔恩·R·卡曾巴赫在《团队的智慧》中也对团队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认为团队是由少数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科研团队”是“团队”类型的一种,它是借鉴企业团队管理而形成的,其拥有团队的特征,但也包含着区别于其他团队的内容。首先,科研团队有着具体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其次,在科研团队的组成上,团队成员是由拥有高资质教师资格的导师和研究生组成,其存在的目的是解决学术问题,具备着一定的学术价值,实质上是一种学术组织。因此,在对团队的本质和科研团队的特性进行总结后,本文将科研团队界定为:在导师组指导下,由科研能力存在阶梯差异的不同年级研究生构成的,目的在于通过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共同致力于解决科学问题的学术组织。

(二)创新能力的本质

创新能力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创新是实现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是被广泛认可的。在现有的创新能力的研究中,学者们指出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且创新能力有着三重含义:一是形成或产生新的思想、观念或创意的能力;二是利用新思想、观念或创意创造出新的产品、流程或组织等各种新事物的能力;三是应用和实现新事物价值的能力。而对于研究生来说,“创新能力”有着更广泛的含义和更深刻的意义。

除上述能力以外,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还包括独立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想法、掌握新方法、运用新方法实践,获得创新性、突破性成果的能力,其目的就是要突破现状,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具体而言,研究生创新能力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即:良好的科研能力、深邃的洞察能力、较高的写作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对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的能力、将前人的理论或假说加以验证的能力、将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理论的概况总结能力等[14]。综上,本文将创新能力定义为:主动或被动地观察客观规律,提出“新点子”并对“新点子”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即对科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研究生作为科研团队的组成成员,其创新能力与科研团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且其培养的路径可从科研团队的建设中来构建。因此本文将从科研团队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为我国建立高水平科研团队和培养高素质研究生提供指导。

(三)科研团队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在理论上,每个人都具备创新的能力,但是个人的创新无论是从提出创新点还是在创新实践上都存在着局限性。创新不是显性的,大量的知识积累是提出创新点的基础,系统专业的科研设备是创新实践的检验路径,显然,与个人创新相比,团队的集体创新或许有着更广的范围、更全的考虑、更深的意义,即,团队是个人创新的集成地,个人创新是团队成长和发展的动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科研团队的核心要素,科研团队的建设是激发和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机构。

1.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科研团队的核心要素。科学探究问题的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而且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关键。成立科研团队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科学问题,然而问题是变幻莫测的,科研团队需要不断地提升能力攻克难题,从新的角度发现问题,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且在创新中来推动科研团队的成长和发展。可见,创新能力对于科研团队来说,有着深刻的意义。

首先,创新是科研团队成立的前因。在学术领域发展至今,不可否认学者们已经对相关的科研问题,总结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然而已被解决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去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并且隐性问题也需要开拓新的角度去挖掘。就个人的科研创新来说,创新效率过低,创新点由于未经过客观探讨被主观禁锢,创新实践检验困难,而科研团队的成立,打破了个人创新的主观限制,以团队协作的方式集思广益,提高发现问题的效率,同时以更加专业、更加全面的视角对创新进行实践检验。这就是科研团队成立的原因,在当下,效率与创新需要兼顾,科研团队的成立更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其次,创新是科研团队成长的动力。当某一具有学术价值的新事物出现后,相应地就会形成由导师带领、学生参与的科研团队。团队将以一个具体方向为研究重点,联合多重领域和多个学科来探寻其中的规律和意义。在研究的过程中,它不仅只是对学术问题的探讨,也是对团队成长的锻炼,团队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才能具有存在性,只有不断地解决问题才能证实其存在的价值。因此,科研团队的成长离不开创新,只有在主动的创新中团队的各方面技能才能得以提升。

2.科研团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王得忠等(2007)认为有效地选择和控制研究生教育环境,将有利于研究生的创新发展[15];荣利颖等(2018)对2017年全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科研研究和导师指导对研究生的创新起到影响作用[16];刘莹等(2019)运用改进的Bayesian模型来考察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发现创新环境是提高创新能力的优势[17];吴自明等(2020)收集了22个省市、25所农业高等院校的1 007条调研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了科研软硬件环境对研究生创新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18]。可见,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一个相对的环境,在此环境中,研究生学习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指导,形成创新思维,得到资金支持,最终实施创新行动。而科研团队正是这种“创新环境”的现实缩影。

首先,在专业知识学习和指导方面,团队有专业导师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同时,通过高年级的团队成员传授科研经验能够帮助新成员快速进入科研状态中,此外,项目组成员之间的探讨也为成员的学习提供了机会;在创新思维形成的方面上,成员在解决项目中提出的问题时会有着不同的见解,提出不同的看法,在想法的碰撞中开拓了思考问题的方式,锻炼思维逻辑力,逐渐形成创新思维。最终,在创新的实践上,科研团队的建设有效地整合了科研设备和人力资源的组成,为攻克科研难题,获得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础。因此,科研团队能够满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施展的精神和物质条件,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皿”。

综上,本文认为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创新为出发点,主动或被动式发现问题,形成科研团队解决问题,带动创新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科研团队建设的角度来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使得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科研团队的建设中得以增强。

图1 科研团队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三、基于科研团队视角的会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导师负责制”是我国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每位导师不仅要指导所带研究生的一切学术工作,也要对学生生活方面的事务进行关心。但是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增大,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无法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因此本文将站在科研团队视角上,从团队的组成阶段到团队组成后的发展阶段,构建一个完整的会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高校科研团队成立与会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成立科研团队的目标是解决科学问题,创新是解决科学问题的关键,研究生是团队的主力军,由此明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导师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时,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自主提出个人想法,解决科研问题,为团队做出贡献。基于此,在科研团队的组建初期,应首先对导师的职称结构、能力要求和研究方向进行规定,只有先对这三个要素有了一定的规定,才能够形成科研团队的具体目标,确定团队内部的领头人、指挥人。

确定了科研团队的整体研究方向后,在团队成员的组成方面,要考虑到研究生的成员构成包括研究生成员的年级结构、科研基础、能力差异等因素。考虑其年级结构是由于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其知识积累有所差异,且其在完成学分要求的情况下,能够投入到科研中的时间分配不同而对科研投入的时间因素对推动创新有着重要作用;对研究生的科研基础进行调查,是为了了解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导师了解所带学生,用更具有个性化的指导方法来推动学生的成长,根据研究生所具备的能力来分配团队任务,使学生的能力更能够匹配科研项目的难度,既对树立起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信心有着巩固作用,又使得研究生在科研中提升能力。

另外,团队导师的研究方向确定了团队的研究领域,但是这并不能作为界限来制约研究生创新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中大多为“一导师制”,由一名教师带领队伍,但是创新需要开放的思维,团队指导教师在自己的科研领域中是专家,但是在其他学科领域中也许有短板。会计作为一种应用性较强、与多种学科相关的管理学科,既需要理论知识,也需要实践应用,研究生在科研中应被鼓励“跨专业”“跨领域”,多种知识的结合,来提高创新的可能性,因此在团队建立时,可以采取“多导师制”,对研究生进行多方面、宽角度联合培养。

(二)高校科研团队发展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科研团队成立后,为了确保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掘和创新实践,团队要制定好内部制度,确保研究创新能力在科研团队运行中得到培养。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团队“年级帮带”制度。“年级帮带”制度是指:高年级的研究生对低年级的研究生进行指导帮助。考虑到每个加入团队的研究生都会经历“入手科研”的困境,高年级的研究生经过导师的点拨,科研经验比低年级的研究生丰富,且会理解低年级研究生在刚入学时对于科研的陌生感,因此,高年级研究生能更好地与低年级研究生产生共鸣,帮助低年级研究生进入科研状态。具体的做法如下:

每届研究生进入团队后,团队各成员应对自身已有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经验或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介绍,以便于低年级研究生在遇到困难时及时寻求帮助,高年级研究生在低年级的研究生进行科研方向选择时提供适当的建议;导师在了解学生的情况后,能够综合团体实力,对团队进行整合,以小团队的形式,将低年级研究生的成长与高年级研究生的发展联系起来,即,指定高年级研究生带领低年级研究生执行科研任务,开阔低年级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当然,这并不会割裂团队的团结性,“年级帮带”关系不是全由导师指定,而是以团队在相互讨论、相互理解后决定形成,并且,这种小团队会随着科研项目的不同而进行调整,紧密地将科研团队的“纵向关系”联系起来。

2.团队“同级合作”制度。“同级合作”制度是指:在完成科研任务时,同级之间的研究生进行交流合作。这一制度主要是针对团队不同研究项目提出。团队中的科研任务有难有易,考虑到不同年级的科研能力程度,导师会将科研问题进行分配,有些科研问题需要团队内的“纵向合作”,有些需要“横向合作”。“横向合作”就是指同级内的合作。同级内合作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强同级研究生之间的协作能力,锻炼研究生领导能力,能够使研究生打破“前后辈”交流的限制,自主交流。具体做法主要是,以科研项目为出发点,导师在发布科研任务后,同级研究生成员在了解全部的研究任务后,可以自荐担任该项目的小组长,或由导师分配,每个研究生对该研究项目提出自己的见解,经过讨论,碰撞出创新点,再对研究任务进行细分,并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及时沟通。

3.团队“定期研讨会”制度。定期研讨会是团队研究生成员之间和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思想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对研究生在一段时间内的研究工作进行汇总,包括回顾上期的工作、总结本期的工作以及制定下期的研究计划。回顾上期的内容,是研究生的一种自我反省,对比上期,本期是否在科研上有进步,是否解决了上期科研中所遇到的问题。对本期研究工作总结的过程中,研究生能够对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清晰罗列,导师在研究生汇报时,随着汇报者的研究思路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指导,同时团队成员也对此提出建议。团队在研讨会上就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汇集个体创新点,集成可实行、有意义的团队创新点,提高科研效率。下期研究计划的制定,是在导师指导后、团队成员讨论后,将会议中提出的建议和想法汇总,安排下期的研究工作。这项内容,既帮助汇报者调整研究思路,使之更合理、更完善,也让汇报者形成一种科研压力,这种压力实际上是汇报者进行下一步研究的最大动力,为汇报者指明科研方向。

研讨会的这三项内容十分重要,是提高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发现问题的关键点,是导师了解团队成员科研进度的重要渠道、对成员研究项目进行指导的重要平台,也是团队成员互相督促学习、进步的交流平台。

(三)高校科研团队中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效果评价

这一培养模式,主要是强调在科研团队提供的创新环境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其对培养效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团队成就和个人成就来衡量。

1.团队成就评价。对于团队创新评价从以下几点考虑,包括:科研目标、成果的量化、科研效率的提升、科研项目的重大程度以及科研项目参与的积极性。团队科研目标的量化,能够使团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团队整体起着凝聚的作用,而对科研成果的量化,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在某段时间内研究团队所做的工作,并且起到一种团队自省的效果,激励团队取得更多的成果;科研效率也十分的重要,以科研项目的重大性为基础,对团队科研效率进行考察,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精力投入、经费投入,促进科研创新分工的合理性。同时,对研讨会的出席率进行统计,衡量团队科研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了解研究生的科研创造性。

2.个人成就评价。研究生个人成就评价,主要是以论文来衡量。论文的撰写需要有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一套的研究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注入创新点,这与研究生创新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研究生是否将创新想法经过实践转化为具体的文章、是否解决问题的重要标志。因此每年度或每季度对研究生已发表或正在准备的论文进行统计,考察研究生创新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

从团队建设的角度来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第一,高校每个会计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研究要求不同,团队内部成员的科研能力也各有差异,但是培养成员的创新能力、会计应用能力,是所有高校会计科研团队都有的目标,这使得培养模式具有高适用性;第二,如文中提到的,研究生是组成科研团体的重要要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该培养模式对二者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第三,创新环境的范围广泛,要使得培养模式具有可行性,从小规模环境着手,逐步调整整个研究生教育系统。至于如何有效地巩固培养模式的实施,在该培养模式下提高研究生创新绩效则还有待研究。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创新能力
集聚类型、城市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导师的猫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