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向最可爱的人敬礼

2021-08-27 15:47吴应海
关键词:军旗铁锤军人

吴应海

导语: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大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而今,又到八月,又到建军节,让我们一起,向军旗敬礼,向军人敬礼,向所有革命先烈敬礼!

最是八一军旗猎

闫成军

历史选择了八月一日!八月一日,是一首千古永恒的赞歌!

八月,军旗猎猎,红焰燃烧的南昌;八月,军号吹响,武装抗争的晨曦。1927年8月,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一个民族苏醒了,一条道路畅通了,一个世纪沸腾了!

一支红色的队伍应运而生,一颗幼苗在风雨交加中开始成长。这支队伍从南昌出发,曲曲折折地走过红土地和黑土地,经受血与火的洗礼,历千险,经万难,播撒火种,星火终成燎原之势。秋收起义的响雷、井冈山的星火、遵义的曙光、延安的晨曦,融进镰刀和锤头。同舟共济,驶向光明的彼岸。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华夏儿女驶过八月延伸的烂漫航程,向世界高唱: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走进军旗猎猎的八月,祖国因八一而吉祥如意,八一因军人而壮丽辉煌;军歌因八一而激越嘹亮,八一因和平而意味深长。在红色的锦缎上,铸起一个庄严、神圣、壮美的图腾——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染成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红色,传递着奋进、壮丽、铿锵的交响。千百万优秀战士为军旗增辉,洒热血不惜,抛头颅不惧。军旗如此高扬而美丽,如此鲜红而有魅力,如此夺目、光辉、璀璨。军旗激昂着我们崇高的信仰和理想,鼓满前进的风帆;军旗的指向就是我们前行的方向;军旗为我们增添激昂慷慨!

哦!一个个“八一”,便是一个个闪光的足迹;一个个“八一”,便是一首首前进的赞歌!一个个“八一”,便是一首首辉煌壮丽的诗篇;一个个“八一”,便是一座座巍然屹立、流光溢彩的丰碑。

94年风雨,是94个乐章。每个章节都有一段辉煌壮丽的诗篇。憧憬未来,载着多彩的希冀,永攀高峰,矢志不渝。

94年征程,是94部经典,书写着开拓者奋进的足迹,向世人昭示信仰和真理。每一部都是用正义的笔作序,著述波澜壮阔的故事。

94年沧桑,是94座巍然屹立的不朽的丰碑,每一座都是以马列主义作坚实的根基,深深印着共产党人追求真理、探索未来的足迹,坚定不移。

94年是94面鲜艳的党旗,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开创美好未来的大序。

(有删改)

【赏  析】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诞生到不断壮大的艰辛历程。在军旗猎猎作响声中,一个个血与火的镜头在读者眼前不断闪现,把人们的思绪拉得很远很远。品读文章最后四个自然段,每一个文字都燃烧着激情的火焰,给人以鼓励,给人以力量。

古诗中的军旅情怀

李  仲

又到“八一”,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血荣光的节日。此时此刻,轻轻翻开那些流传千载的古代军旅诗,便旌旗在望,鼓角相闻,似有铁马冰河入梦来。

很喜欢唐代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是杨炯投笔从戎,出塞参战过程中的几幕典型场景,按时间线写就的豪情篇章,最后两句则是画龙点睛之笔。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我”心中激情涌动不能平静。将军手执兵符辞别皇帝,率领精锐骑兵出击,包围了敌军要塞。两军对垒,弥漫的大雪使军旗都黯然失色,呼啸的狂风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一介书生只会摘句寻章。场景的跳跃变换,带来了明快的节奏,形成了一往无前的豪迈气势,使“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一声呐喊成为千古绝唱。大敌当前,全民皆兵保家卫国,这种强烈的爱国热情、报国之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将士们赴汤蹈火为国尽忠,这是军人的至高荣耀。

同样是《从军行》,在王昌龄笔下则是另一种视角。他写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经典的边塞诗,每每读来都激情澎湃,如一盏明灯穿越时空,牵引我们的目光回到那波澜壮阔的古战场。青海湖、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一个个散点串起了边陲苍凉、险峻的地域长卷,透视出戍边将士生活之艰辛、责任之重大。边塞战事频繁,将士们身上的盔甲都磨破了,但是,不剿灭敌人决不收兵。“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破”字极具张力,令人回味无穷,使得“还”字具有了凯旋的意味。这是将士们奋勇杀敌、不胜不归的快意表达,更是展现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军人气概。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代王翰的《涼州词二首·其一》则展现了一幅戍边将士在征战间歇欢宴的画面,由表及里地写出了将士们的内心活动。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助兴的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你不要笑话,古来征战之人能有几个活着返回家乡的?王翰未直接写征战,却用豪迈旷达之笔,重击了我们心灵深处最柔弱的部分,没有一点矫揉造作。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作为军人,注定要有视死如归的悲壮。醉卧沙场,与其说是诗人的浪漫笔调,不如说是军人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血性诗画,此情此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明代戚继光是位文武双全的职业军人,既曾立功当世,又曾遗法后人,乃不可多得的统军帅才,他的所思所想自然与上述几位诗人有所不同。他曾写下《韬钤深处》:“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据说,戚继光最初将这首诗作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诗里诗外流露出的是一片赤子之心。诗中说,现在的生活暂时高枕无忧,但仍担忧倭寇的侵扰。即使来客人了,酒席宴上也要商讨抗倭的用兵大计。每天看兵书都到深夜,宝剑也是横放在身边,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功封侯并非是“我”的真正志向,只愿海面风平浪静,倭寇不敢来犯。

这首诗既有戚继光当时生活的自画像,又有他经年征战后的思考。军人枕戈待旦,但绝不好战,战场上冲锋陷阵、建立军功不是目的,目的是要维护国家和平,这是跳出“小我”的大境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自勉,也是真正军人的心声,这是军人博大胸怀的体现。

(有删改)

【赏  析】  本文精选四首中国古代军旅诗进行解读和赏析。诗言志,亦言情,从这些经典古诗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发自肺腑的军旅情怀。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篇章,无疑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这些不朽诗篇,歌以咏怀,向那些千百年来为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全做出贡献的中国优秀军人致敬。

雪  山

魏   巍

第二天凌晨三四點钟,部队就向雪山进发了。走到凉水井时,天才放明。

宣布了注意事项,队伍排成一路纵队开始爬山。一路上坡坡坎坎全是茂密的青草和各色野花,同别的山没有什么不同。人们反而觉得凉爽宜人,精神格外清爽。有人竟哼起山歌来了。走了两个小时,已经到了半山间,渐渐到达了雪线。

这时,太阳已经老高了。明丽的阳光照着周围的雪峰,亮得耀眼,刺得眼睛微微发痛。小猴子眯细着眼,笑着说:“排长,你看这雪多好看哪!”杜铁锤往四周一看,果然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好景。那一团一团的白云,被太阳照得洁白如玉,连绵不断的雪峰,一个个仙姿绰约,有的露出在白云之上,有的笼在白云之中,比玉雕还要皎洁可爱。小猴子从地上抓起一把雪,一边吃一边嘻嘻笑着说:“这山有什么难爬,还吹是神山呢!”

可是,他们咯吱咯吱地踏着积雪,往上走了不过十几分钟,就进入了黑沉沉的云雾里。周围一片混沌,刚才的雪峰全看不见了,只觉得一股股寒气迎面扑来。这时,耳边滚过一阵雷声,接着狂风骤起,又是雪片,又是冰雹,劈头盖脸地迎面打来。队伍里立刻人喊马嘶,乱作一团。这时,小猴子满脸都是雪水,冻得浑身颤抖,牙齿格格有声,嘴唇也发白了。

疟疾病最怕冷的刺激,昨天   水过河,今天这一浇,小李的疟疾立刻发作起来。杜铁锤眼瞅着他两颊赤红,烧得迷迷糊糊,脚步也站不稳。他摸摸小李的额头,烫得像火炭似的,就说:“小猴子,是你的摆子又来了吧?”小李点点头,无力说话。杜铁锤就把小李的步枪、米袋全卸下来,背在自己肩上,用力搀着他艰难地向上爬着。由于山上积雪很深,每一步都陷得过了脚脖子,走起来非常艰难,渐渐就掉到队伍后面去了。

掉队的人,为了不影响队伍的行进,只好走在旁边,自然更加吃力。杜铁锤衣服外面流的是雪水,里面流的是汗水,不一刻,里外两层单军衣全湿透了。正在这时,他听见旁边队伍里有人说:

“那不是杜铁匠吗?”

杜铁锤用袖子擦擦脸上的雪水,见雪花飞舞中,行进着一个身材高大的人,微微驼着背,吃力而坚实地迈着脚步。他没有穿棉衣,一条灰军裤早已被雪水湿透,脚上的黑布鞋湿得发亮。杜铁锤定睛细看,才看出是毛泽东。

“后面有马,叫那小鬼骑着走吧!”说完,他迈开大步,继续昂首向前走去。警卫员指了指后面的一匹白马,向饲养员打了招呼,饲养员就牵着马停下来了。杜铁锤费了好大劲儿才把小李扶上了马。

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大约持续了二三十分钟,声势才渐渐小了,空中渐渐明亮起来。人们再往上爬了一程,已经穿过浓云的袭扰,往上看蓝天如洗,东方一轮红日,像春花般娇艳。刚才电闪雷鸣,风雪冰雹交加,仿佛只是一场梦境。

可是,这时杜铁锤却觉得胸口憋闷,像压着一块磨盘似的那么难受,腿也迈不动步。忽然他想起硗碛那位老人的话,“爬上九坳十三坡,鬼儿子拖着脚”,这想必就是“鬼儿子”来拖脚了。他看看别人,也都“哼哧哼哧”地喘着粗气,走得异常吃力。

这时,只听山顶上有人高声喊道:

“同志们!快到山顶了!再坚持一下就是胜利!”

“这是谁在喊呢?”杜铁锤问。

“大概是宣传队吧。”有人说。

他们向上一望,果然山顶已经近在眼前,山垭口上高高地飘着一面红旗。那面红旗衬着皎洁的白雪,简直像一团正在燃烧着的红色火焰,随着山风热烈地翻飞着,仿佛即刻就要飞向天空似的……

正在艰难行进的队伍,像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走得更快了。

最使杜铁锤高兴的,是他在这里遇见了小李。他的病症显然已经过去,脸上充满喜色,满天愁云都不见了。

两人正在说话,忽然有人拍了一下他俩的肩膀,几乎把他俩抱起来了。两人一看,正是他们的营长金雨来,他说:

“我一直等着收容你们,还以为你们让雪山包了肉包子呢!”

说完,三个人嘎嘎地笑起来。

(有删改)

【赏  析】  魏巍的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从湘江之役写起,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完整过程,真实、艺术地再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使诗与史融为一体。因为此书,“地球的红飘带”成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代名词。

本文主要描写了红军战士过雪山的情况。攀爬过程中,战士们遭遇恶劣天气、积雪很深、高山缺氧等一系列困难,但大家无所畏惧,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终于战胜困难,胜利到达山顶。坚韧不拔、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红军战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文中,毛主席把自己的马让给小李骑的细节,生动地反映了红军领袖是如何爱护普通士兵的。

猜你喜欢
军旗铁锤军人
风采·军魂
母亲心底的八一军旗
掩耳盗铃
节假日时的中国军人
沉重
军人画军机(六)
一声吼
韩媒:日旧军旗文化民间扩散渗透儿童令人堪忧
印度军人特写
锤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