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宇辰 颜海强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雕塑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多元的材料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为公共雕塑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支撑。材料课程的重要作用在高校雕塑教学体系中日益凸显,但受教学理念、教学经费等因素的影响,现下材料教学仍存在教学课时短、实践基地缺失等多种问题,据此本文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一步完善高校雕塑材料教学还需社会、高校、教师多方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公共雕塑;材料教学;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2
1 公共雕塑的材料
公共雕塑泛指公共空间内的雕塑作品,其起源于西方,19世纪末传入中国。公共雕塑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较架上雕塑更注重艺术形式、造型、材质与周围环境的契合度。公共雕塑多为其所处空间的视觉中心点,对协调公共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一件优秀的公共雕塑作品可以推动空间环境向理想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公共雕塑的创作与放置绝不能是创作者随心所欲的个性表达,而要基于对空间的充分了解和正确分析,这就要求公共雕塑在艺术表现和材料选择上必须契合空间环境。
受公共空间需求影响,公共雕塑的放置时间有很大区别,一般根据摆放时长分可为永久性公共雕塑与临时性公共雕塑。永久性公共雕塑的选材多为硬质材料,其材质一般为金属、石材、合成材料等,此类公共雕塑往往与周围建筑环境同寿,甚至超出其寿命。随着城市面貌的大规模整治,公共环境不断改造提升,但优秀的公共雕塑却依然竖立在最初建造的空间中的例子屡见不鲜。与之相对应的临时性公共雕塑放置则多为商业行为,其制作以树脂、ABS塑料、木材等轻体材料为主,这些材料相对永久性材料来说造价更低,但也更易损坏。显然,摆放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材料的种类,但除此之外影响雕塑选材的因素还有很多,材料对雕塑的艺术效果也有着重要影响。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在公共雕塑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雕塑教学中材料课程必不可少。金属、石材、木材、合成材料等材料课程的开展能有效地让雕塑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进行创作,作品形式也将变得丰富而生动[1]。
2 公共雕塑材料教学现状
2.1 教学内容
改革开放后城市公共雕塑需求量激增,广州美术学院于1986年开设了金属铸造课并延续至今,是国内最早开始雕塑材料教学的学校。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于1993年邀请英国著名金属焊接雕塑家Mike开展金属焊接教学,开西方材料雕塑进入中国学院雕塑教学的先河。2001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建立木、石、陶、金属焊接、铸造及材料构成6个实验室,相应的6门现代材料课程也进入雕塑教学体系。2005年全国高等美术院校雕塑材料教学研讨会召开,与会的各大美院雕塑系的领导对雕塑材料教学的目的与意义达成共识,自此雕塑材料教学逐渐在各高校内展开。多元材料的应用与现代雕塑理念逐步改变着高校雕塑教学体系,但在材料课程设置上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改进。根据现下美院及综合类院校开设的雕塑材料教学课程,可以将材料课程分为4类。
第一,金属类材料课程,如金属焊接课程、铸造课程等,涉及材料有铜、铁、铝、铅、不锈钢等。其中,在铸造课程中金属多以一种媒介的形式存在,其主要作用是为泥塑的永久留存提供材料,而在金属焊接课程中则更强调表现金属材料本身的材质特性,注重根據金属材料的属性特点如不同质感、颜色等进行公共雕塑创作。
第二,石材类材料课程,如石雕课程等,涉及材料有大理石、花岗岩、汉白玉等。课程选材多为硬质石材,其中花岗岩因其较高的硬度和较为低廉的造价成为现下石雕教学的主要材料。石材作为一种重要的雕塑材料在公共雕塑特别是纪念性雕塑中应用广泛,国内经典的以石为材的公共雕塑代表有钱绍武的《李大钊纪念像》等。
第三,木材类材料课程,如木雕课程、木作课程等,涉及材料有黄杨木、梨木、胡桃木、榆木等。木材处理方式有雕刻、榫卯连接等。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木质材料的基本认知,了解各类木质材料的特性,并依据木材的属性如软硬程度、密度、纹路、形态等选择适宜的木材进行雕塑创作。如梨木质地坚硬、纹理细腻,适合精细的雕刻创作。
第四,合成材料类材料课程,如泥塑翻制课程、3D打印课程等,涉及材料有树脂(俗称玻璃钢)、光敏树脂、ABS塑料、透光混凝土等。合成材料有造价较为低廉、强度大、密度小等特点,多用于现代商业空间内矗立的临时性公共雕塑的制作。
2.2 现存问题
在公共雕塑创作中材料虽然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受教学时长、师资、教学经费、学生专业基础等多种原因的限制,现下国内各高校雕塑教学的教学大纲仍以传统泥塑教学为主。不可否认,在雕塑教学中泥塑的便捷性、可操作性、容错性是其他材料很难替代的,泥塑写生训练也有助于学生雕塑造型及具象写实能力的提高,但过于强调泥塑而导致的单一性教学使得学生缺失了对材料的认知,也削弱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总的来说,当下系统性的材料教学仍很难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
第一,学校教学经费不足,无法为此类教学提供资金购买材料。材料课程涉及的材料种类较多,部分课程涉及的材料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比如在金属类材料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金属材料铸造工艺,该工艺的学习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并提供教学场地、教学设施,而部分学校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第二,实践基地缺失,学生公共雕塑创作缺少应用潜力。学生材料课程教学多局限于校内课堂,无校外实践基地,而校内教学较真正的公共雕塑创作极易缺失实地调研、资金预算、材料持久性评估等环节,减弱了学生作品的可实施性,不利于学生从宏观角度看待各类材料以及从实际出发创作公共雕塑作品。学生在材料课程上所做的作业多为课堂练习,其创作也多以公共雕塑小稿为主。在以往课程中,一位学生选择创作一个放置在海洋中的公共雕塑,其材料选择为不锈钢,但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该生并未将材料精确到何种型号的不锈钢,也无法对雕塑造价进行预估。此类情况也是现下学生在公共雕塑创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第三,教学课时较短,教师对于材料教学的积极性与创新性不足。随着当代雕塑理念的多样化发展,雕塑材料不断更新,材料课程成为雕塑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但在高校雕塑教学中,泥塑课程仍为现下最常见的雕塑课程,该课程占据了雕塑教学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时间,导致目前的材料课程往往课时较短。例如,在石材材料课程中,有位学生挑选了一个近1米高的石材创作石雕,但因课时短,该生直到课程结束也仅仅雕刻出了石雕的大体动势,未能完成作品的整体创作。较短的课时致使学生的材料学习缺乏完整性、系统性,不能形成宏观上的材料认知,也使得材料课程较难使用永久性材料。同时,部分材料坚硬、不可修改等特性,加大了学生雕塑创作的难度。另外,雕塑材料教学相较于传统泥塑有许多突破,但部分教师思想较为保守,教学积极性和创新性不足。同时部分教师本身对雕塑材料就缺乏理论性、系统性的研究,在教学中难以为学生清晰明确地讲授雕塑材料相关知识。
第四,材料课程相较于其他雕塑教学工艺难度较大。泥塑具有极强的可修改性和容错性,在创作时并无工艺难度,而运用各种材料进行雕塑创作时则存在各种各样需要学生学习解决的工艺问题。例如,在石雕教学的材料选择上,软质石材如砂岩、页岩等质地酥脆不宜雕刻,而硬质石材如花岗岩、大理石等坚硬的材质特点又使得雕刻要借助多种工具,如手工雕凿工具凿、锤、钎等,电动工具电锤、电动刻石刀、雕刻笔等。此外,石雕创作还具有不易修改性,这就要求学生对石材要有较好的把控能力;同时受制于材质属性,石雕一旦多雕部分造型就只能整体缩小体积,增大了工作量,这对学生的造型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属材料教学过程中涉及的金属焊接部分也需要学生能熟练应用电焊机、切割机、角磨机等多种电动工具。同时石雕、木雕、金属焊接等涉及多种工具配合应用的材料课程都具有一定的工艺难度和危险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该类课程对教学空间、教学设施、教学材料的要求也较高,部分学校教学经费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阻碍了材料课程的开设和发展。
3 雕塑材料教学提升策略
材料在公共雕塑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同一件雕塑作品以不同材料呈现带给观者的视觉感受、触觉感受是完全不同的。罗丹曾形容大理石近似人的皮肤,“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2],生动地反映出了材料带给人的触觉与视觉感受。这两种感受也是公共雕塑的重要构成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材料种类更加多元,多样的材料也为公共雕塑提供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而公共雕塑作为提升现代公共空间艺术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材料作为公共雕塑的主要元素,其应用与教学格外重要。材料课程需要使学生能从材料的属性了解、感知并运用各种材料创作,并能在基本认知上进一步尝试物理与化学方面的材料改型与改色,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学会自我表现作品。但现有的材料教学仍很难实现这一愿景,针对现下材料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本文在分析研究后提出三大提升策略。
3.1 多渠道提供教学材料,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
要将材料教学内容生活化,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创作方向,而不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等级评判,为学生留出自主思考和创作的空间,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常见材料如塑料瓶、易拉罐、纸板、铁丝等尝试雕塑创作。可将生活中的材料与常用雕塑材料进行嫁接,如进行塑料瓶与石膏的结合,利用塑料瓶的形态和较软较易塑形的特性为石膏提供支撑骨骼,在塑料瓶表面附着石膏则增加了其硬度,拓展了其形态样式。要通过发掘生活中的材料丰富课程内容,增加学生对雕塑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用此种方式发现生活中的美,提升学生的创作力和想象力,避免创作成为一味的重復和模仿。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材料的过程也是其探索和创作的过程,生活本身即创作最好的来源。
3.2 合作式学习
要开展学生小组式学习与创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促使学生相互了解学习。在一些课时较短、课程难度较大的材料课程中鼓励多个学生相互配合,可以提升学生创作作品的完成度,增加学生对材料的系统性了解。从合作式学习进行延伸,课堂教学中还可设置“同伴教育”这一环节,即根据学生的长处和兴趣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依据课堂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与材料雕塑相关的不同知识,随后由各小组同学在课堂上分别担任不同材料课程的“教师”教授其他同学。还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等形式,利用周末时间开展材料课,如在课堂时间进行泥塑创作,在周末进行泥塑的翻制教学。该类课程课程难度较低,教学重点在技术要领的掌握上,较适宜以“同伴教育”的方式开展。
3.3 课程与实践结合
学校要与街道、社区、商场等有公共雕塑修建需求的地区建立联系,开拓材料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将学生的课堂延展至社会。要根据实践地需要和课程教学安排构建学校、社会联动教学,促使学生了解社会,深入实践。在课程中学生要根据实践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展开调研,了解该地的人文地理情况、主体活动人员情况、经费情况等信息,之后选择适宜的材料、形式为其设计公共雕塑。实践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地点和创作材料,辅助学校开展材料课程教学,让学生得以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与提升自己,同时高校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帮助实践地改造了公共空间环境。有效的实践类材料课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作品有机会真实地呈现在社会环境中,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与探索多元材料组合。这种方式能实现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双赢局面。
4 结语
提高材料课程教学在雕塑教学中的比例,完善材料教学体系是未来雕塑教育应重点关注的。各相关高校的学院领导也要充分重视材料教学的重要性,有目的地引导相关教师加大对此类课程的教学力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掌握金属、石材、木材、合成材料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的基本属性和制作工艺,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现艺术灵感、挖掘艺术潜能、施展个人才华、提升雕塑艺术创作能力。高校要不断完善材料雕塑教学体系,让材料教学随着雕塑内涵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落到实处,实现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 谭勋.雕塑综合材料教学[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75.
[2] [法]奥古斯特·罗丹.罗丹艺术论[M].傅雷,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24.
作者简介:魏宇辰(2000—),女,辽宁鞍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颜海强(1974—),男,四川成都人,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