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语言习得的过程及方式受到了环境的影响。本文从二语习得视角出发,结合建构主义理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情况及相应的评价;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阐释信息化大背景对语言输入的影响,针对新时代语言习得方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化;语言输入;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02
0 引言
信息技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运用,实际就是以信息资源及手段的工具性和交互性多维度作用于语言学习者的感官,有效刺激和锻炼学习者语言思维,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过程[1]。自20世纪60年代起,计算机辅助学习已经被用于语言习得之中。在信息化发展的当下,信息技术对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学习手段、学习过程都已经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成了语言习得者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
国内研究者对信息化问题的探讨大多从教学实践入手,从师、生、课堂三方对信息化手段、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及教师发展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实证探究。王聿良、吴美玉[2]建立了影响翻转课堂学生学习行为的结构模型并检验其成效,提出学习行为的塑造既要求学习评价、教学管理等因素的协同推进,还要求对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等进行改进(2017)。在网络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整合上,杨港[3]通过分析影响学生使用立体化教材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立体化教材+互联网资源”驱动的教学设计模型,形成了教学材料、教学模式及评价類型协同发展的联结机制(2019)。郑新民和苏秋军[4]以后MOOC(慕课)时代为背景,将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混合教学策略及教师信念发展的互动模式,发现了信息化教学改革理念下的混合教学信念对实践的引领作用(2020)。这些研究反映出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同时也要求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来解决实际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由此可知,国内对于信息化手段及资源在课堂教学上的使用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也说明信息化时代对教学改革方式探索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作为一种旨在激发学生经验以促进知识构建的动态理念,已经广泛用于教学之中。但目前我国的语言学习者并不只局限于校园内的学生,很大一部分脱离校园的人也需要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他们的语言学习进行指导。在此情况下,如何利用时代所提供的便利去激发所有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转被动为主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探讨整个语言学习大环境内习得方式的科学性与现代性十分关键。
为了推动二语习得的深度发展,发掘时代环境与语言习得理论之间的联系,本文基于语言学习中的热点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结合当下信息化发展的背景,探讨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信息化手段对语言输入的具体影响。
1 理论基础
1.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认知主义发展而来。该理论源于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他通过对外部环境和儿童已有认知之间关系的探索,推导出认知结构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而成。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会随着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变化而出现不同。学习者可以接受和认同知识,但对知识的理解也会由于个体的原因存在差异。我国关于建构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集中于建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此外还对语言学习的使用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原则。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建构主义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这在赋予了该理论时代特色的同时,也推动了信息技术智能形态的深度发展。
1.2 语言输入假说
作为史蒂芬·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监察理论的核心内容,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克拉申提出,如果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输入远低于或高于学习者的现有知识水平,语言学习的过程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语言输入的最佳量为“i+1”,其中“i”为学习者已有语言水平,“+1”为略高于现有水平的语言层次。将语言从单纯的输入阶段提升到内化(intake)阶段,需要有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而语言的最终习得则需要在自然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因此,只有语言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为可理解性输入创造条件。所以,语言习得过程需要语言知识与自身经验相互作用,通过学习者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因此,语言习得的过程不是单纯的输入,而是使语言知识与自身经验相互作用,通过学习者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但这只是一个假说,与其有关的实证性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将语言输入作为一个理论来讨论,实际还存在一些争议。
1.3 语言输入假说存在的实际问题
语言输入假说的核心“i+1”理论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在实际语言习得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在语言资料方面,“+1”的具体语言输入水平应该如何界定,克拉申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概念。并且就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而言,无法为学习者确定统一的最佳输入材料。其次,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学习者由于个体的差异,对于同一语言内容的吸收程度会存在不同。因此在同一学习环境中也会出现吸收差异造成的语言水平参差不齐。最后,从语言环境来讲,克拉申所强调的在自然无意识的环境中习得语言,对于我国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语言输入途径的情况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尽管语言输入假说还存在争议,但是作为一个相对全面的理论,它在语言习得上还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利用这个理论指导我国语言学习者的知识构建也具有其合理性,所以对语言输入进行研究依旧有必要。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及对象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为探究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对语言输入的影响,笔者对某培训学校的语言学习者展开了问卷调查,旨在通过调查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
第一,语言学习者是否会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主动选择信息化手段辅助学习?
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否认同信息化手段对语言输入的有效影响?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用问卷为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自行设计,内容包括13个问题,采用五级量表法,要求问卷参与者分别从语言材料选择、语言环境塑造及语言输入手段三个方面对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影响进行评价。为检验被调查者的数据是否可靠,问卷中第7题和第9题为基本相似题,因此将作为定类数据的检验样本,并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信度分析。问卷回收之后,笔者对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3 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2份,研究者采用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alpha)进行检测,得出系数数值为0.881(≥0.6),说明该问卷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可以接受(见下表)。被调查者中的男性学习者为54.84%,女性为45.16%。学习者年龄层次所占比重最大为18~23岁(87.63%),其次为18岁以下(12.37%)。95.16%的受调查者进行语言学习5年以上,4.84%为3~5年。
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66.13%的受访者会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自主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学习,并且有超过70%的人愿意结合信息化手段创新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关于语料选择的调查中,77.42%的学习者认为信息化手段有助于语言资料的获取,其中有82.26%的人认可語言资料的多样性对语言输入的好处。在语言环境塑造方面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学习者(74.19%)都认同信息化手段对语言环境创建的有效性,只有小部分受访者对此持一般认同态度(24.19%)。而关于语言输入手段,74.19%的学习者对信息化手段在语言理解上的帮助表示了认可,更有相同比例的人表示,信息化手段不仅能帮助他们将语言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还能从感官上刺激他们,加深自己对语言输入信息的理解。问卷数据统计分析说明,学习者总体肯定了信息化手段对语言输入的积极影响。
3 研究启示
分析建构主义与二语习得中语言输入假说及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信息化大环境之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学习理念的指导,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言习得的方式对于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具有促进作用。
3.1 语言资料多元化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绝对的,知识体系也是不断发展的。在信息化时代,多模态、多渠道的信息呈现模式可以让语言学习者实时处于知识的更新之中。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语料的选择需要兼顾质与量两方面因素,才能充分实现语言的内化,形成正循环的知识积累。由于网络环境中可用资源数量十分巨大,加之语言资料具有多元性,学习者能够在保证输入质与量的同时,以自身经验及认知体系为依据,选择略高于自身水平的语言学习材料。这不仅增强了输入的可理解性,也解决了传统习得过程中语料输入相对固定化的问题。
3.2 语言环境自然化
建构主义强调语言的学习要发生在情境之中,并认为情境的使用有利于语言的呈现,能够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激发他们学习语言及运用语言的动力。情境的创造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许多创造语言情境的渠道和方法。学习者之间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或手段进行语言沟通、合作及交流,营造出理想、科学的学习氛围。此外,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可借由网络搭建起来的虚拟情境打造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突破只在课堂上输入语言的空间局限,降低学习语言的困难,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取语言知识。
3.3 输入方式创新化
在建构主义中,学习者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建构者。他们对于外部信息的主动加工并构建新知识的过程,体现出学习者的个性化语言习得方式。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学习个体创造新的学习系统,在强调个性的同时,在共有的信息环境中实现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交流。由于学习者自身经验不同,他们在习得过程中信息接收的渠道、方式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这种经由环境、经验与认知的差异所产生或创造出来的语言习得方式,恰恰是最适合学习者自身的语言输入方式。此外,除了通过互动、合作等方式实现语言学习,学习者还可以利用元认知策略,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学习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监督和评估,以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4 结语
若将习得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以信息化技术作为辅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语言输入存在的问题,这对语言输入的有效性会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所以信息化背景对于新时代的语言习得过程具有促进作用。但本研究所选样本较小,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快速变化的信息化环境中,如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习得理论指导,建立符合中国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模式,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实证探究。
参考文献:
[1] 王晓裴.信息化时代高校英语教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22.
[2] 王聿良,吴美玉.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学习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7(5):29-34,45.
[3] 杨港.“立体化教材+互联网资源”驱动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9(1):23-29.
[4] 郑新民,苏秋军.后MOOC时代大学英语教师混合教学策略与信念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0(2):15-21.
作者简介:雷野(1990—),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