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园林的发展历史始终绕不开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在园林树种的栽培还是在造园理念方面,都在世界园林发展史和现代园林造景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从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核与其造园的表现手法出发,深度剖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趣,并对其发展提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设计通法;意境表达;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02
1 绪论
1.1 项目研究对象
文徵明先生曾这样感慨:“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中国古典园林唤起了中国人内心深处对美的所有遐想。叠石疏泉、花木掩映、曲径通幽[1],无论是在效果呈现还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方面,中国古典园林都在每一位观赏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1.2 项目研究背景
在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速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情感转移到最朴实的生活理念上。人们呼唤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回归,希望那种血脉深处遥远的宁静能重新慰藉自己劳碌的心灵[2]。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传统园林在表现技法上的特点,并对其发展作出总结和思考。
2 研究范围
中国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了,文人们所构想的诗情画意被具象化成为园林的写意表现,园林除了具有本身的宅邸庭院功能外,还承担着休憩、读书等功能,融入了主人与设计者的巧思[3]181。明清时期,书画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到园林的建设之中,画作成为建设的蓝图,诗文则成了园子建造的文本,这让中国古典园林在本身美感的基础上更添文学韵味[3]182。
3 初步研究
3.1 园林符号之香味研究
古人十分注重厅堂在一个园子中的位置与其所传达的意蕴,因此,作为拙政园最重要的厅堂之一的远香堂的地理位置非常讲究。远香堂面水而建,夏日人们可在此观赏池中的田田荷叶,嗅迎风而来的淡淡荷香,别有一番韵味,故名“远香”[4]。有园林家说道:“香是园之魂。”园林中假山的造景和理水这两方面固然十分重要,但花草的搭配尤其不可忽视,香是突破静态空间的重要因素[5]66。
中国古典园林与观赏者的沟通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景观陈设、人的感官认知和心灵共鸣的共同作用[5]67。对香味的运用增添了游客游览园林的乐趣,也扩张了园林美的感知维度,所以说,香是园之魂[6]。
3.2 园林符号之线条研究
园林是一种凝固又流动的艺术形式,一条条曲线勾勒出美好的绿色画卷[7]。近现代建筑通常更加关注建筑的作用,往往通过干净利落且不拖沓的流线直达目的本身;而中国古典园林不刻意强调宏伟的气魄,且有意避免过多的功利心,追求的是曲径通幽[5]70。世间万物在成为真我的同时,又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应该保持与世间万物的协调变化,充分交织[8]。园林中,曲线的出现频率非常高,曲线的存在使整个园子在人们的视线中表现出强烈的律动感。高低交错是云墙最大的特点,通过“流淌”的云墙,设计者将流动的云置入园中,强烈的动感冲击着人们的视线,使得静态的空间富有动态[9-11]。
西方很多美学家和建筑师都认同横线的四平八稳,竖线的刚直有力,所以西方建筑多有棱有角,多用石料表现建筑物的力量感;东方美学则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而曲线正表现为一种不为人所干涉、自由灵动的状态,象征着天工开物的精神[12]。
3.3 园林符号之空间研究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艺术都在凸显中国人含蓄委婉的民族特性,更强调内在,不愿意过多表露,更侧重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情趣[13]。朦胧在中国审美意趣中极为重要,雾里看花是美而不外露的高级体现,花非花雾非雾的审美体验也十分特别,当一种美能被反复推敲琢磨,自然就是一种高级的美。因此,中国的传统观念包括园林规划,都更偏向于“藏”。虽然很多园林追求开阔,但在许多园子的建造过程中,都会故意用许多特殊的方式分隔空间,使这些空间之间既独立又互有联系。这样不仅使园子具有了极强的空间层次感,又可令人流连忘返而更觉赏之不尽,实现景外有景、象外有象,这便是“隔”[14]。
中国很多园林的入口都是不通畅的,比如拙政园中园的入口,游客的视线不会立刻探入园内,而是被一座假山挡住。园林中比较常见的遮挡手法是“影壁”,影壁通常位于园子的入口处,采用一堵墙隔开内外的空间,形成障目的效果[15]。这是一种极为高明的心理学手段,它使兴致勃勃、干劲十足的游客被迫收敛游兴,拖慢了游人匆匆迈入园子的脚步,欲扬先抑。“隔”的艺术,体现的是空间上整体与部分的辩证思考,“隔”的手法让游人无法一眼看到园子深处,像是一剂镇静剂,令人静下心来,为游园做好必要的心灵准备[16]。
4 深入研究阶段
4.1 植物之于园林
4.1.1 植物提供的氛围效果
合适的植物搭配能够强化环境的表达与内容的传递。中国皇家园林为了凸显皇权的独尊,宫殿建筑大多气势恢宏,布局严整,等级分明[17]。白皮松是园林中的多面手,单独种植、成对种植、丛植成林或作市行道树都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其魅力[18]。白皮松的表皮斑驳,叶光亮,非常有特色。白皮松一直是中式古典园林的传统树种,不管是孤植或列植都有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19]。此外还有青檀,作为乡土树种中非常珍贵的一种,它可以通过树形给人以美的感受,并通过其圆整的树冠传达出规律和韵律感,暗灰色的树皮斑驳其外,别具风味。千年古树更是如蟠龙般遒劲有力,表现出不一样的风采[20-21]。
4.1.2 植物提供的感官效果
植物所提供的不仅仅有视觉和嗅觉上的效果,还涉及听觉。文人所爱的雨打芭蕉的噼啪声也被巧妙地放入了园中,拙政园的听雨轩在雨天时就是在举行一场酣畅淋漓的听觉盛宴;再如留听阁,其名正是取自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22]。《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三层次》一文中,王世仁先生这样表述:“在通过声音表现意境这一点,中国是最高深的使用者。”[23-24]
4.2 地理位置之于园林
园林建筑位置的选择在园林设计中也十分重要,这就是《园冶》一书开篇所提到的“相地”。中国人从骨子里透出了一种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和谐精神[9]266,[25]。房宅相术作为中国古代风水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并且一直被沿用改进,目前已形成了一套复杂的体系,对中国房宅建筑等百姓生活中的大小事宜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园林时,许多相关问题也需要一同解决[26-27]。将“風水”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风水中的生长土壤与我国的农耕文明密切相关,旨在打造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自然形成纽带是我国风水学的独到之处[28]。
除房屋的朝向外,对“水”的理解也同样体现着哲思。根据我国传统风水学理论,水主财,水的来源流淌之处谓之“天门”,水流消失之处则谓之“地户”[29]。造园家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保持着自然的趣味,他们追求建筑和自然的融洽,追求风水与山水的完美邂逅[30],这是一种顺应自然又尊重自然的造园思想,在世界园林发展中具有极为鲜明的特色。
5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兼容并蓄,蕴含了书、画、文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多种感官进行园林景观的效果传达。园林设计与画家作画、作家写文一样,都是一种使艺术想法得到具体实践的过程,是艺术凝练的过程,同样需要高超的匠心。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多次遭遇坎坷,各种西方造园思想横行的背景下,中国的园林设计从业者更要把握住中国的优秀造园传统,掌握话语权。造园者不仅要充分汲取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经验,也要注重本土资源的运用,不被传统古典园林所局限,做到将现代思想培植于本土土壤。对待分歧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批判性分析,汲取精华,去伪存真,有所甄别地加以运用和创新。只要我们牢牢把握这一主心骨,在实践中不断加以验证,定能将中国特色与时代特色融会于现代中国景观设计之中,掌握新时代中国景观设计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张丹,圣倩倩.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以泰州梅园为例[J].设计,2018(22):96-97.
[2] 圣倩倩.风景园林植物学沉浸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艺术科技,2020,33(23):15-16.
[3] 张知祺,耿植荣.镇江“城市山林”景观设计的运用——以南山绿道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1):181-182.
[4] 高妍,孔德金,王夕倩.山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探讨[J].大众文艺,2019(19):83-84.
[5] 李丰旭,祝遵崚.“嬗变”——古典园林意境影响下现代景观的继承与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9(14):66-67,70.
[6] 李泽正,孔德金,王夕倩.景观植物配置中的感知体验[J].大众文艺,2019(19):76-77.
[7] 张慧会,圣倩倩,祝遵凌.江宁织造博物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68-71.
[8] 丁聪,唐睿,祝遵凌.地域文化特色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以南京长江路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5):92-93.
[9] 李金颐,王小柠,祝遵凌.从止园看常州园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大众文艺,2019(23):265-266.
[10] 黄淇麟,祝遵凌.文化要素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设计,2019(04):54-55.
[11] 陈晨,祝遵凌.自然元素在城市建筑艺术中的应用[J].设计,2018(18):141-143.
[12] 孔德金,陈晨.植物造型设计研究与应用[J].大众文艺,2019(14):53-54.
[13] 王奕,火艳,祝遵凌.乡村植物的生态群落与美学设计应用——以桦墅为例[J].设计(上),2018(12):61-63.
[14] 钟巧红,祝遵崚.南京瞻园植物配置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76-77.
[15] 何融,祝遵凌.浅析生产性景观及其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23):69-70.
[16] 徐若愚,火艳.文化景观中导视系统设计的研究[J].设计(上),2018(12):55-57.
[17] 汪凡琦,井洁,祝遵凌.隐藏式储蓄空间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3):26-27.
[18] 刘明珠,祝遵凌,孔德金.枯山水在南京牛首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14):58-59.
[19] 陈晨,周琦.寺庙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以南京灵谷寺为例[J].设计(上),2018(12):158-160.
[20] 圣倩倩,祝遵凌.南京市7种适生彩叶植物抗NO2能力研究及其应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8,38(8):81-88.
[21] 圣倩倩,徐晶圆,宋敏,祝遵凌. NO2胁迫下38种园林植物的形态伤害指数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20,40(12):151-158.
[22] 祝遵凌.设计与自然生态[J].设计,2018(11):007.
[23] 陈晨,祝遵崚.声景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3):91-92,95.
[24] 李丰旭,祝遵凌.纪念性景观空间与场所精神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93-94.
[25] 孙逸凡,祝遵凌,孙威.关于当今城市景观建设中场所精神的探索——以西安城市景观的营造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1):84-85.
[26] 刘聪,祝遵崚,马朋.古典园林的空间思维意识——大观园景象构成解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78-79.
[27] 余笑天,火艳,李明.探讨乡村景观中的文化觉醒[J].大众文艺,2018(21):240-241.
[28] 祝遵凌.生态设计[J].设计,2018(11):029.
[29] 孔德金,李丰旭.基于生态驳岸的水体植物景观设计方法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9(16):57-60.
[30] 苏同向,祝遵凌,王晶.生态视角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以南京浦口新城中心河为例[J].设计,2018(21):36-38.
作者简介:陈浩(2001—),男,江苏盐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