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赢
摘要:歌曲写作课程的建设不仅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内涵得以发展的需要,更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青少年教育的责任担当。本文以新疆艺术学院《歌曲写作》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背景、教学实践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进而提出特色化改革探索方案,具体体现在学时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探索,主要包括将演唱演奏融入理论教学部分;创作实践可采用团队合作式学习模式,优化课程组合;教学成果检验模式多样化三方面,以期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的,同時,通过歌曲写作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方案的实施,带领大学生们切实践行“文化润疆”的方针政策。
关键词:歌曲写作课程 教学特色化改革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114-03
一、教学背景
歌曲是大众最容易接受、欣赏、互动的艺术形式之一,大学生原创歌曲作品是当代中国歌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烈的青春气息和热情洋溢的自我表达,直接反应着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审美需求。校园原创歌曲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所具有的传播性和宣教性直接作用于当代大学生,通过指导学生创作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优秀原创歌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特色阵营,同时也是建设当代校园文化有序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国内各大音乐学院、艺术学院、综合类大学都以不同的形式开设《歌曲写作》相关课程,教材内容一般以中国近当代艺术歌曲或流行歌曲为主要学习对象,循序渐进地教授相对应的作曲理论技术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歌曲的品鉴、审美及创作能力。与此同时,制定以地域性和应用型创作为前提的教学方案,可为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成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歌曲写作课程是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在本科三年级第1学期开设,学时为一个学期(28学时),作为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写作相结合的课程,它要求学习者具备熟练的读谱、记谱能力、一定的声乐演唱能力、文学分析理解能力、较强的音乐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乐感。
新疆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滋养着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每一个人。新疆的歌曲创作随着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发展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程。在这段历史中,新疆歌曲创作成绩斐然,硕果累累。经过一批批投身于此的艺术家们呕心沥血,其改编、创作的经典之作流传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让新疆民族音乐宝库大放异彩。但在近10年间,具有新疆特色风格的歌曲在大众中的接受度、传唱度呈下降趋势。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艺术学院的专业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歌曲写作》课程进行深度教学思考,如何将中华传统音乐语汇、民族特色音乐语汇融入教学内容?如何展现大学生特有的精神风貌与共同体意识?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日后的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用所学应对工作中的普遍任务?同时,肩负起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传承事业?
笔者已有十年创作、制作歌曲的经历,创作过数十首广为传唱的、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优秀获奖作品。本研究通过结合自身作曲经验,现已在本科生课堂开展了长达7年的实验性教学,对课程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思考,具体体现在课时设置、课程内容、教材使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成果体现等方面的改革探索方案。歌曲写作课程的建设不仅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内涵得以发展的需要,更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青少年教育的责任担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带领大学生们切实践行“文化润疆”。
二、教学实践
《歌曲写作》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基本乐理、和声、视唱练耳、钢琴伴奏。也就是说,学生在上这门课程之前,需要充分掌握上述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知识消化后进行输出,综合运用到歌曲写作课程中。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与重点适当调整教学方案:
(一)教学重点
1.内心听觉的提升及正确的艺术审美引导
音乐的创作、欣赏与表达均需围绕听觉展开,听觉是一切音乐活动的中心。内心听觉的训练是学习创作的第一步,学生首先应该具备将内心旋律如实记录在乐谱上的能力,小到音乐动机,大到旋律乐句、乐段的记录,这是学生对于乐理、视唱练耳课程是否过关的最好检验。在七年的教学中发现,每一届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创作初期不能熟练掌握这一能力,导致在日后的歌曲创作学习过程中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有必要将旋律听记能力的提升纳入到教学进度和教案设计之中,具体体现在不同节拍、不同节奏形态、不同调性调式,由易入繁的旋律听记练习。“音乐的内容是审美主体(包括创作者与理解者)赋予音乐,并从音乐中体验到的精神内涵”。通过给学生提供大量优秀音乐作品进行听觉培养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技术性的训练里逐步理解音乐内涵,培养审美意识,实现由单一技术层面向艺术层面的飞跃。
2.旋律写作技术的分析与实践
在大部分学生具备听记旋律的能力之后,可以对歌曲写作技术理论进行由浅入深地讲授。从音乐动机的分析入手,给学生提供不同性格、不同情绪、不同民族风格的旋律动机,在大量视听体验之后,让学生进行动机仿写练习,并且演唱出来,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旋律认知基础。其中,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和新疆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进行着重讲解,对于传统经典歌曲、戏曲唱段、民族民间优秀歌曲让学生以背诵的方式强化记忆。在对不同旋律形态的歌曲有了直接有效的主观认识之后,再向学生讲授歌曲发展技巧(重复对比的写作手法)、旋律细节分析,这对学生来说是更容易接受的。
3.歌词歌曲结构分析
一个合格的歌曲作品离不开合理的结构布局,歌曲的结构设计一般以歌词结构为前提,充分理解其内涵、意境后用音乐的方式诠释。学生掌握局部旋律技巧后,应该大量地分析歌词结构,通过划分歌词段落来设计歌曲的结构,通过朗诵的方式找到歌曲的节奏、节拍,通过歌词内容来设计歌曲的调式调性、速度、和声等,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句法之间的写作欠逻辑思考,每一句都在变化,没有整体结构观念,最终导致歌曲变为一盘散沙,不知所云。所以,对于歌词歌曲结构的深入讲授是作为旋律写作课程中期设计的必要环节。在具备合理划分歌词段落从而设定歌曲结构的能力后,对于歌词大意的理解,特别是诗词的诠释、意境的领会,从而达到词曲神形合一,这是对于学生不断提升文化素养的必然要求。
(二)教学难点
1.民族旋律风格模拟写作
在这部分的教学任务中,指导学生用“临摹”的方式学习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旋律发展和风格。具体通过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局部细节的模仿,小到一个动机、一个拖腔、一个装饰音、一个旋法。二是整体风格的模仿,主要指掌握民间音乐的调式、旋法特点以及不同少数民族的节拍节奏形态、舞蹈性气质与独特唱腔进行模仿写作。特别是面对新疆多民族的音乐语言,其特点呈多元化样式,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新疆风格的歌曲写作,需要从民族特色音乐语汇(包括调式、旋法、节奏等)入手,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通过经典民歌的演唱、熟背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同时使学生能从浩瀚的民族音乐海洋中了解、懂得博大精深的本土文化,进而传承和发展好中国音乐文化。
2.在和声构思下进行旋律写作训练
法国理论家拉莫在1722年提出“旋律源于和声”。绝大多数专业作曲家在创作歌曲时,旋律与和声往往同时产生。对于学生而言,考虑纵向和声布局是将旋律合理化的必然选择,也为钢琴伴奏的写作提供了理论前提。这一训练有助于将在和声课上学到的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不仅有助于前期学习成果的巩固,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声部旋律思维。这一教学内容的实验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纵向和声思维的建立,是合唱声部、钢琴伴奏编写的基本前提,也是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日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
三、特色化教学改革探索
(一)学时的改革
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歌曲写作课程学时为28学时(一个学期),在长年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发现,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不足以让学生充分掌握歌曲写作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大部分音乐素养较弱的学生而言,没有充足的时间提高旋律听记能力、内心听觉感受,导致日后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写作产生脱节现象。经调查研究,大部分兄弟艺术院校及师范类高校,对于该门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是一个学年,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进度中,给学生培养良好的内心听觉、音乐审美及创作积极性,最终实现原创歌曲的独立写作。
(二)教学方法的特色化探索
据调查研究发现,国内大部分艺术院校的歌曲写作课程教学模式都还是采用的传统模式,即理论大课+教师小课一对一批改,虽然改题时教师也会在钢琴上弹奏学生的作品,但作品不能在舞台演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综合素养也得不到锻炼。根据这一现状,笔者计划以如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探索:
1.将演唱演奏融入理论教学部分
音乐是听觉艺术,教学探索出发点是既要培养学生听觉的灵敏性、又要保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那么在创作技术理论的教学部分就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演唱演奏实践,特别是在讲授新疆不同民族的音乐形态时,可以请木卡姆演唱及民乐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课堂,让学生切身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载歌载舞中体会民族特有的节奏形态,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让学生对于中华民族艺术文化有更加牢固的记忆与长久启发。
2.创作实践可采用团队合作式学习模式,优化课程组合
新疆艺术学院拥有西北五省艺术院校中最高配置的录音棚,同时还拥有一间小型录音棚、两间电脑音乐教室,均用于录音专业、电子音乐制作专业的学生日常教学工作及学生实践。歌曲写作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实践部分,鼓励该课程的学生与电脑音乐制作、录音专业的学生进行组合创作,由电脑音乐制作专业的学生帮助编曲,录音专业的学生完成后期录音、混音,形成跨課程、跨专业教学联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歌曲写作课堂的学生更直观地“听到”自己的创作,提高创作热情,另一方面也是检验电脑音乐制作、录音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三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音乐学专业本科四年级设有电脑音乐制作课程,为期一个学年,歌曲写作课程的团队合作模式为之后的电脑音乐课程也打下基础,铺垫了良好的学科理论与实践基础。
3.教学成果检验模式多样化
该课程最终的结业成果以个人创作、团队协作的形式完成实际案例的歌曲创作任务,主要分为前、中、后三期完成实际案例教学:前期:先给学生展示笔者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过程。如应杭州师范大学附中邀请,为其创作校歌的经历,从与词作者的前期沟通,调整歌词段落,到完成作曲、编曲,最终以成品的形式交付校方,这些实际的创作环节是任何教科书里面都没有写到的内容,但确实是学生在日后创作中会遇到的现实难题。社会上大量业余词作者并没有音乐段落的结构,所以培养划分歌词段落、调整歌词内容的能力对于作曲者来说至关重要,这也是课程内容设置的一大重点内容;中期:可以与中小学、流行音乐协会等校外机构合作,以创作校园歌曲、参加原创音乐比赛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创作,教师辅导。在甲方的多次修改意见中让学生逐渐掌握歌曲创作的“窍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抗压能力,为其在日后的创作任务、教学工作中夯实全方面基础;后期:在众多作品中遴选出优秀歌曲作品,以音乐会的方式呈现,作品一旦被演出,学生的角色不仅是创作者、演绎者,同时也是音乐会的执行者,鼓励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完成舞台设计、表演、宣传工作,组员自行选择承担乐谱编辑打谱、舞台设计和宣传文案编辑、视频制作等相关工作,培养学生们团队精神的同时,还能增强综合能力。教师团队成员积极鼓励学生的创作实践工作,结业考试由卷面考试变为音乐会演出考核形式,评分标准由平时成绩、创作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贡献值、社会反响及教师团队的评分综合得出。
《歌曲写作》课程的改革探索将理论知识以生动的形式转化为艺术实践,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作实际案例、舞台演出等检验教学成果的设计,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艺术职业发展中,成为复合型人才,同时,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增添一份新时代气息与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姚恒璐.旋律写作训练的思维方式及其展开手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03).
[3]黄晴葵.歌曲创作中五声调式旋律写作的观念与方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04):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