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雷 代慧
[摘 要]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基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平台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三层递进,能力提升”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经过2~3年的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内涵显著提升。该模式对国内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3-0110-02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1]。当前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创新已列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创新创业也将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如何培养社会亟须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既是时代召唤也是时代责任。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实验区,广东省在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互联网经济、品牌铸造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列,值得全国借鉴[2]。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广东的职业教育同样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为适应国家转型升级战略,广东省开始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3];2016年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2016—2020)。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但目前经济发展新形势下需要为区域优势产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平台建设
按照“統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集成,优化提升;因地制宜,凸显特色;政府引导,多方共建;创新机制,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整合、共享、提升、服务”的建设理念,依托我院广东省工业机器人技术品牌专业,融合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优质资源,建设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牵头、企业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创新创业平台。
平台联合机器人行业协会、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威控机器人有限公司等知名高校、企业先后建设了机器人创新创业示范中心、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展示中心、机器人创新创业培训中心、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工程中心、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机器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学生为培养对象和平台主体,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服务社会为驱动,开展基础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新项目。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创新创业平台荣获2018年广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优秀成果奖。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创新创业平台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逐步形成了“三层递进、能力提升”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依托示范展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基础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绝非灌输所谓的“心灵鸡汤”“励志故事”,开淘宝店买东西、开公众号做“网红”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亟须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才能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梦”。
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创新创业平台充分整合专业群优势资源,引入机器人领域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规范,联合知名高校与行业标杆公司,打造机器人创新创业示范中心、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展示中心。中心主要用于展示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等,同时举办不同主题的创新技术交流会、创业校友报告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有效拓展专业群学生的专业基础认知、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领域发展新形势等视野,完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第一层次”过程,提升了专业群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为后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二)构建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具体的课程教学、技术攻关、技术服务、技术创新等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能够极大地促进专业群学生不断反思专业知识,激发学生探索专业领域关键技术的欲望。因此,构建基于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创业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基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平台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二层次”。
创业平台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契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先后成立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工程中心、机器人创新创业培训中心,将中心的技术攻关、技术服务、教科研项目、技能竞赛等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诸如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与集成、机器人编程、机器人电路设计、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入门与应用等若干创新课程。由中心校企双导师团队带领一批学生以攻关组、项目组、兴趣组等形式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并逐步形成了“导师引领、学长带队、传带帮扶”的研习模式。经过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的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锻炼,并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促进创新项目孵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第二层次重点培养学生勇于打破传统、时刻能在身边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而第三层次则是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培养和积淀,将创新活动与专业活动相互结合起来,依托机器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把具体的各类创新活动进行孵化。通过孵化中心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落地实践平台和机会,促进有意义的创新创业项目转化,实现创新活动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托孵化中心专业群学生先后创办了RA机器人夹具工作室、零度机器人工作室等项目,并将创新成果进行转化申报了机器人相关专利,使创新创业孵化活动取得良好效益。
(四)完善能力评价体系,保障创新活动接续
立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平台,从基础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培养,到终极创新能力培养,逐步形成“三层递进、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注重过程培养,也要注重正向质量评价,以激励和保障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不应是传统的测试或评判,而是基于能力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对应创新能力培养的“三层递进”过程,设计以能力成长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并以最终的创新创业成果作为结论性评价的重要参考,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动态评价体系。创新创业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建立以人为本的动态评价体系,才是保障创新创业活动继续的重要机制。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
实践证明,我校依托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平台实施的“三层递进、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重要成果,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通过平台的专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掌握了智能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基本技能,能够完成工业机器人编程、系统集成及工装夹具等的设计与应用,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应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以及企业用人满意度也逐年攀高。截至目前,学生已经独立或参与申报发明专利5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21项,其中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3项;承担广东省大学生“攀登计划”项目1项;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大赛奖4项、全國职业技能大赛奖3项,人才培养质量内涵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EB/OL].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lhzt/n42.htm,新华网,2020-10-29.
[2]改革开放40年[EB/OL].https://www.sohu.com/a/276511701_99965055,搜狐,2018-11-19.
[3]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EB/OL].http://edu.gd.gov.cn/gtgz/zcfg/jybmgz/content/post_1593365.html,广东省教育厅,2015-07-28.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