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丽莉
[摘 要] 在新媒体的全新时代,大学生会接触到千变万状的信息。于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正是树立正确“三观”的攻坚时期,积极应对媒介、科学使用媒介、拥有辨别繁杂的媒介信息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媒介素养。以培育大学生媒介素养为切入点,探讨新媒体语境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有效路径。
[关 键 词] 新媒体;媒介素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3-0102-02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华传统文化能“占领”低头族的碎片化时间,新媒体无疑是主要功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当今这个到处都充斥着各种信息的时代,媒体科技的高速发展让各种信息以"爆发”式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发生着变化。大学生作为接受和使用媒体最广泛的一个群体,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确立和定性的关键阶段,此时新媒体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对媒介素养的现状进行实证调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媒介素养的概念
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提出“媒介素养”这一概念,随后在1999年被引入我国,每个学者对“媒介素养”一词都持有不同的看法。综合不同观点,媒介素养是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随着21世纪科技的发展,媒体信息的传播渠道变得多种多样,信息的传播已由过去的“单线”传播变成了双向传播,在信息传播到接受人群后,受众可进行回复评论、转发批评等操作,形成网状信息传播现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当下,一方面主流媒体继续担负信息和舆论引导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媒介信息环境十分复杂,传播主体大相径庭,信息变化快、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媒介素养”再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1]大学生作为接受和使用媒体最广泛的一个群體,其媒介素养对信息传播的结果具有关键作用。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问题
为系统了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途径开展调研,最大范围地接触调查对象,拓宽调查的地域范围、年级范围和学科类别。调查范围涉及全国各个区域,调研问卷共由33个问题组成,涉及媒介使用时间、接触媒介的类别、媒介对大学生影响等多方面,共发放669份问卷,有效问卷632份,占总问卷量的94.5%。调研结果发现大学生媒介素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大学生对新媒体依赖严重,缺乏健康引导
大学生对于手机作为媒介的信息获取方式更感兴趣,获取内容更倾向于娱乐信息。调研显示,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性极强,手机成为大学生常用媒介的使用工具。近年来,我国各地高校提倡务必完善校园网络建设,近阶段取得了很大成效。高校网络基本普及,在给大学生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终端设备的依赖。[2]调查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学生会因为媒介打乱原定计划,且在上课、学习、工作过程中使用手机,完全不受干扰的比例仅占5.4%。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不能忍受离开媒介的生活,从侧面说明了媒介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二)大学生对信息辨识能力有限,认知不全面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不会“主动辨认”信息的真实性,这是由两个主要原因导致的:一是接受的无用信息占比较大,二是深究信息真实性过程复杂,难以求证且作用不大。说明高校学生在“提高辨识媒介信息的真实性”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大学生虽然有清晰的认识,但立场不坚定,甚至大多数人都在“被动”接受负面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媒介行为是以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发生的,使用媒体主要用于信息、娱乐和交往,缺乏对信息更进一步的思考,对媒介价值和影响力没有充足的认识。[3]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媒体世界,大学生很容易混淆视听,被不良信息误导和影响。
(三)负面影响的网络信息过多,产生不良心理
网络环境是一种与现实外界相似的虚拟世界,其传播具有产出快、传播快、更新快的特点,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资讯享受和阅听快感的同时,也助长了一种低俗、平庸、短暂的快乐和吸收的“快餐式文化”的盛行,其中也包含许多具有负面影响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期,对于负面网络信息的研判能力弱,过多的负面信息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浮躁、焦虑等不良心态。
(四)高校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不均衡
目前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频率较高,由于其具有自我意识强、研判能力弱、媒介道德缺乏、自律意识不强等特点[4],使他们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经常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成为网络暴力的参与者或者受害者,但目前一部分学生并未意识到提升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媒介素质教育不均衡、重视度不高、未能满足学生所需,在媒介素质的课程教育方面还不够。数据显示,许多受访者对媒介素质教育进入大学校园的接纳程度比较高,很期待大学开设媒介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
三、提升我国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一)加大实用性信息媒介工具的教学力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媒介工具的使用,高校学生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利用有效的媒介工具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大多还是使用手机来获取信息,但获取的娱乐性内容居多,以观看视频、微博娱乐等为主。当前一些高校为了学生有效学习,方便学习资源的获取,开通了网上图书馆、电子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渠道,同时开发了许多文件共享网站,比如引文管理工具、电子便签、虚拟研究环境等,在师生沟通过程中使用一些聊天软件,如钉钉、易班等。这些媒介的使用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更加便捷,但也有大部分大学生表示使用率低,甚至没听说过。说明对这些实用性信息媒介工具的宣传力度不够,媒介工具使用的教学非常有必要。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提高自我约束意识,避免让自己的个人行为对学校、社会产生负面作用,也降低自己受现代媒介消极作用的影响风险,从而达到正确的认识、理解、运用提高传媒实践能力为自己认识社会、发展个人综合能力服务。[5]
目前,部分高校对实用性信息媒介的使用普及和宣传主要是由图书馆开设的讲座来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时间有限,参与人数和宣传深度有限。因此学校应开设相关的公选课,扩大听课人数,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操,宣传此类媒介的积极正面作用。吸引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使用实用性的信息媒介工具,判断媒介使用的实用性和信息获取的真实性,树立对真伪信息辩证的意识,有区别、有选择地接收有效信息。
(二)提高学生媒介隐私的保护意识
互联网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信息获取迅捷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隐患。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隐私犯罪行为越来越难以防范。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学生意识到了媒介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对此类犯罪行为容忍度高,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因此,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树立大学生隐私保护意识十分重要。高校应该培养大学生现代网络文明的责任意识,包括相关法律普及、隐私安全隐患提醒,使他们对于网络时代的隐私不安全隐患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在约束保护好自己隐私的同时保护他人隐私。
(三)提高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认能力和抵制能力
全球信息化的推动使网络上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迅速直接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大学生处于“三观”树立阶段,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不良信息将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帶来冲击。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主体,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高校应该以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系统地培训传授不良信息的辨认方法和抵制方式,开展相关知识竞赛、讲座培训、公益交流会等项目,加深对相关关键词的印象,让大学生建立辩证不良信息的潜意识,拥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四)加强学生网络知识道德教育
由于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体相比,其传播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生更应该掌握并合理利用好网络媒介的基本运行知识。网络知识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传播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因此,大学生首先必须掌握网络有关的基本概念,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知识,熟悉新媒体的基本造作。其次要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社会对大家来说是一个“虚拟”社会,现实中的每个人同时又存在于网络社会中,现实中的社会关系也会发生于网络社会。因此,网络社会是一个有道德规范的场所,高校有义务去给大学生传授关于网络道德知识,使他们意识到网络道德在网络社会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网络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而网络道德的内容体系涵括网络交往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礼仪教育、网络诚信教育、网络精神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等。目前,我国关于网络传播管理的法规也逐渐得到落实。因此,有关网络管理的政策法规也应视作大学生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引导学生主动按照网络传播管理的规则使用网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与世界联通的主要渠道,高校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笔者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强调要培养大学生媒介使用技能和媒介素养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分析研判能力和自我约束力。同时,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媒介素养课程,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大学生更快适应新媒体时代,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新时代“弄潮儿”。
参考文献:
[1]徐颖茜.全媒体时代公众媒介素养提升之道[J].传媒论坛,2020,3(12):154-155.
[2]闫欣洁.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11):79-81.
[3]朱珠,刘青.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J]. 新闻传播,2015(1):49-50.
[4]吴云芳.浅论数字时代编辑媒介素养提升策略[J].中国报业,2020(10):88-89.
[5]陈万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和发展途径的思考[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1):154-156.
[6]樊艳丽,王卫红,康永征.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34(1):112-114.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