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教集团的德州职业教育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匹配对策研究

2021-08-27 04:29孟繁营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4期
关键词:职教京津冀协同

孟繁营

[摘           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给德州市“一区四基地”赋予了发展战略任务,区域经济开发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转型、新旧动能的转换,对技术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新标准和新任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建设,成立专项课题小组,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德州职业教育集团在运营中存在问题及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职业教育集团下一步改革的方案。

[关    键   词]  职教集团;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4-0070-03

职业教育有经济与教育的双重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最直接,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服务地区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职责与功能。目前,国家正力争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系统,把职业教育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第一任务,努力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服务性职业教育系统,与地区产业的发展相衔接。

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促进职业教育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德州职业教育集团经德州市教育局和德州市信委同意,由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领导,联合229家企业和13所职业学校组成。职教集团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在促进学校合作、企业合作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科技人才,同时也为企业的在职人员提供大量的技术训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德州市接手了“一区四基地”发展战略任务,区域工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新标准和新任务。在这一背景下,职教集团组建了一个课题小组,积极地对新形势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相应的改革方针,取得了初步的改革效果。

一、德州融入京津冀一体化产业结构调整现状与发展趋势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在京津冀协同全国发展战略上明确赋予了我省德州市“一区四基地”的重大战略发展任务,主要目标包括:建成承接京津冀新兴产业、科技成果对外转化、优质优势农产品对外供应、劳动力对外输送四大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区。为此,山东省和河北德州市先后联合出台了一系列的基地改革发展政策配套文件,加强了基地建设“一区四基地”的相关工作。

近几年,德州市打造的6+6产业系统包括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六大新兴产业有:高端设备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等。目前,产业新老动能的转换重点是通过新设备、生产线改造、机器改造、电商转换、品牌更新等路径,推动传统工业加速转型。全市储备项目500个,投资规模为5300亿元,40个项目被列入重大动能新旧转换项目库中。其中,新能源汽车和零部件、生物技术、医疗保健和现代农业四个行业被列入全国第一批现代优势产业群,工业加速向中高端进军。全市高科技产业的总产值在工业生产值以上的比例为38.1%;装备制造业增长值10.6%,比规模以上产业增长3.3%高出5个百分点。高端设备制造、生物制造、现代医药等六大新兴行业的引领作用得到加强。

二、京津冀经济协同推进发展,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新技术标准、新技术要求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技术要求

(一)产业结构调整后对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层次明显提升

随着供应侧需求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行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使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关键职位对人才需求由原来的单一技术技能型转变为拥有创造性的思維、复合的知识以及更高的综合素质。

(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才培养定位的变化对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提出新要求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产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专业布局与专业建设水平已经无法满足新产业的新要求,需要适应市场和产业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从专业建设基础条件、师资队伍构建、课程体系改革等诸多方面开展专业建设改革。

(三)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变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提出新要求

京津冀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迅速推动,产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迅速转移,在当前职业教育领域资金不够充裕的情况下,作为单独的职业学校难以通过改革,很难迅速满足经济社会对其的需要。而是要求职业教育管理部、行业协会、职教集团和第三方机构共同合作,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体制,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形成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案,既要有宏观地区内职业教育整体改革方案,又要有专业性的学校建设改革。

三、德州职教集团发展现状

拥有完善的集团机制以及创新的运行体制,才能保证集团的顺畅运作。到目前为止,职教集团的会员企业已发展到389个,行业协会13个,学校19个。德州职教集团建立了一个“三层架构,多元参与”的创新校企合作制度,修订了《德州职业教育集团章程》,形成了职教集团“1239”的组织结构,即1个职业教育集团,合作委员会有2个办事处、3个办公室(秘书局、招生就业合作办公室、技术研究中心),数控科技和应用电子技术9个专业委员会。确定“四方高层集中,大专院校领导,理事会决策,集团式运营”的运作机制。集团会员每年举行一次大会,专业委员会每半年举行一次大会,并在此期间举行一次大会。共同讨论集团事务,明确了集团的发展目标,建立了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关系。积极整合团员资源,完善长期沟通机制,形成校企合作的“信息沟通、参与教学、共建共享和协同服务”;建立了企业参与教学的三个平台:企业实训,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形成了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分享、责任分担的良好局面。

积极融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提高集团化办学水平。按照“特色引领,产教一体”的办學理念,将校内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时发起,实现学校的专业建设共舞,适应新形势的区域经济发展。加入德州市十大产业联盟,并在此基础上发挥重要作用。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主动与京津冀协同开发示范区建设,构成专业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集团学校的招生专业稳定在45个左右,专业布局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中国智造专业布局初步显现了中国的特色。

四、德州职教集团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足之处

(一)体制机制存在障碍

德州市提出了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但德州职教集团体制存在壁垒,运行机制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要求与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目前,职教集团的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仍保持各自的条块分制行政管理体制,归属各县、市、区级教育或行业部门领导和管理,其重要政策、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经费拨款等属地化管理格局明显,缺乏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培养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系统考量。职业院校存在办学体制多元化现象,涉及相关委、办、局或者企业等办学主体,使得各院校的办学性质、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等各不相同,导致利益主体众多,协调难度大,即使教育主管部门也统筹乏力。各职业院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利益机制未充分建立起来,沟通衔接的环节还不畅通,未找到各主体的利益平衡点。

(二)行业作用发挥不明显

职业教育发展与行业部门、工商界等主要组织的积极参与是不可分割的,但德州地区行业主导作用并不明显。首先,德州是京津冀合作发展的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升级都处于深刻调整的过程,这对职业学校服务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挑战。其次,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行业部门牵头和有效的推动,没有发挥行业部门的职能和作用,出现了行业部门职能缺乏的问题。最后,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也存在着缺位,行业组织建设规范不严格,组织能力弱化,缺少社会管理功能,没有发挥组织与协同的作用。同时,部分行业组织的行政色彩较浓,官僚主义影响较大,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发挥应有功能。

(三)职业院校合作顶层设计不够

德州职教集团各职业学院的专业教育资源丰富,但各有特色、发展不平衡,专业建设水准参差不齐。高职学院专业建设水平一般较高,中职专业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没有形成群体发展的优势。缺乏深度教育合作意愿,也相对缺少教育合作对接点,教育交流水平较低,其结果导致区域性职业学院办学定位模糊,专业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对人才需求的不匹配,专业设置重复,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浪费,中高级职位衔接发展体系不完善。高职是以传统的理工专业为主,而中职是以机电、电子商业、计算机应用和会计专业为主。

(四)企业、协会(学会)参与职业教育程度不深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企业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德国、瑞士、英国等发达的企业中,职业教育是重要举办的主体,承担着重要实践教学的作用,具有无可替代之处。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企业逐利强化,履行社会责任的承担意识较低,参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动力不够,涉及利益明显,因此积极度不高。

(五)职业教育的认识还有待提升,经费不足

受传统的“升学观”“择业观”的影响,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就读于职业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考不上一般高中的无可奈何选择,职业院校的招生起步较难,政府支持的职业教育力度明显低于义务教育,职业学校占教育资源的比例一般偏低,财政资金的投入也明显短缺。此外,政府对技术学校整体投入较少,使技术学校办学的条件得不到改善。

(六)由于校园管理布局不科学,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质量和教育水平还有待不断提升

职业学校数目较多,但布局分散,办学水平低,资源不能有效地整合起来,技校的生源以农村为主。目前,各校的专业设置基本相近,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结构对高质量技术人才的调整需求,中高职衔接发展体系不完善,高职主要是传统的理工专业,而中职主要是机电、电子商业、计算机应用和会计等几个专业。专业建设水平差异较大,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一般较高,而中职专业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弱,没有形成群体发展的优势。毕业生找工作困难,职业学校的优质就业人数少,不少企业缺乏技术工人。

(七)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专业师资培训和专业人才引入需进一步加强

同时,具有教师资质和职业资质的教师人数仍然很少,缺乏高科技师、领军人物,特别是缺少专业的实践老师。从教育局所属职业学校看,专兼结合、企业融通的教师比较少。从人社管理的技术学校而言,专职教师的缺口超过40%;由于待遇一般较差,与教育体系职业学校相比,同级教师每月差1000多元,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个别学校教师流失严重。现有专业学校的教师中,近40%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难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命题,需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使科学先行,但目前在职教集团内的协同发展研究却明显落后于制定政策规划和实施。专门为职业教育提供协同发展的研究机构尚未成立,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的力量相对薄弱。如何有效地合理制订专业协同教育开发课程规划、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布局、教材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等诸多问题,一直是重要难点与困扰之一。

总之,职业学校协同发展涉及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协会等多个利益主体。目前,各利益主体缺乏在协同开发过程中的互动意愿,没有形成多赢合作的模式。导致职业教育缺少协同,更缺少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产业合作发展相互动的交流,只有通过地区经济与全产业链的连接,建立一种可持续合作的模式,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五、德州职教集团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匹配对策

面对诸多问题,要促进职教集团内部协同发展,必须把主体积极参与的“政、行、企、校、研”和多主体充分发挥起来,使各方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

(一)加强政府统筹职能

真正的职教集团协同要想破解制度问题,就需要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各方的利益问题。从顶部设计出发,成立了职教集团合作发展领导小组,打破了各学校、企业团体等制度的障碍,统筹协调了职业学校合作发展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要加强部门的协调,完善职业学院协同发展机制,发挥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统筹与配置作用,要与德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配套,积极对接地区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工业发展计划,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统筹制订专业院校协调发展的计划,形成一套细致的方案,统一部署,协调推进。还要加强对口协助,将高职资源和优质成果辐射到薄弱地区,使职教资源与学生更好地对接,发挥职教资源的作用,使有发展空间的学校承担更大的人才培训职责。

(二)增强行业指导作用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性教育,需要行业机构的深入参与,发挥指导作用。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吸引行业机构参与职教协同的发展,深入促进集团化办学工作,促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赋予行业组织更多的职能,将适宜行业所承担的职业教育责任移交给企业,指导产教进行融合。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优势和组织,建立产教合作平台,建立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发布机制,推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引导职业教育服务的市场需要,满足技术支持的需求。

(三)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企业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的综合办学管理主体,校企交流合作建设是推进职业培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让中小企业直接参加职业技术学院的专门专业设置、课程方案开发、教材的标准制定、师资队伍培训、教学方案设计等整个全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发挥好对企业技术专家、能手巧匠、技术骨干等科技人才的专业教学管理指导、技术知识传授、课程计划制订、教学评估及学生就业指导,促进高校职业教育以生产实践教育为主,培养专业科技人才也以职业教育培养为主。

(四)引导集团成员专业布局,进一步完善产教深度融合平台

優化专业布局,形成了与产业群相对应的专业集体格局,各专业群建立了具有实体性质的深度产教融合平台,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开发示范区、省新老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建设。在与德州市11个县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协定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合作。切实地满足了其经济社会的新旧动能转化发展的需要;在加入德州市12个产业联盟及13个行业协会后,利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校是以社会为主体、社会多元参与的产业联盟平台,集中发展要素,贯通生产链、教学链、研发链,实现与产业抱团发展、校企共赢。加强职业学院间的相互衔接、对峙和沟通,实现合理布局、移民迁徙,融合教学资源,形成一个发展的合力关系。试行专业院校之间的学分认同互转系统,建立持续的学习计划,为从事职业人员的终身学习提供条件,促进有序的劳动年龄人口流动。立足于“十四五”的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合作成立现代职教系统建设联盟,完善了中高级职业衔接和中高级职业衔接制度,搭建了职业教育和普通学校的沟通桥梁,共同构建了现代职教系统。

(五)提升研究机构的研究引领能力

进一步加强德州市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能力建设,组织研究机构,发挥科学研究的先导作用,加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战略研究,做好政策的制定、计划研究和决策服务,引导职业学校改革、创新发展。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统一部署研究项目,协同进攻发展困难。要协同加强课程改革研究,强化工作指导、项目导向的课程研究,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推进先进课程改造成果的深入推广。

(六)发挥“互联网大数据+职教集团”平台的互联共享作用

建立职教集团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职教集团的“八个一体化”。各学校会员单位的专业设置、课程系统、教学资源和就业信息,实现互通的信息,构建一体化的招生系统,一体化的学分互认系统,一体化的课程改革系统,一体化的数字资源系统,一体化的师资训练系统,构建一体化的教育研究、教学系统,一体化的就业创业指导系统以及一体化的质量评估系统。集团成员共同构成抱团发展、互相依存、资源共享、信息互联等命运共同体。

(七)进一步促进校校合作,探索“名校办分校”实现途径

在校校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职教集团“高职带中职”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三二连读开设的专业逐年增加。但是目前职教集团是非法人单位,各学校间相互独立,教学优质资源、师资队伍等难以实现共建共享。为此,建议探索通过“名校办分校”的方式,使学校间开展实体性合作。针对“名校办分校”模式,高水平学校要进行学情科学分析,精准定位教育工作重难点,为真正起到帮扶作用和提高分校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优化教育行政治理,推进区域间教育行政部门协同,明晰跨区域办分校性质,协同探讨政府分管、督导、年检等职权;合作探索分校治理模式,推进校长治校,最大限度发挥名校能动性和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名校办分校”在落实校际帮扶的过程中,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相关部门要尽可能帮助扫清障碍,务求实效。

参考文献:

[1]康广.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

[2]夏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12).

[3]郭增,郁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张家口高等职业教育对策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4]白洁,刘国松.京津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8):476-477.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职教京津冀协同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