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上康 张建功
摘要:少儿电视节目传播的本质是优秀文化的传播,主持人则是电视节目的重要传播符号。当前主持人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主持人肩负着文化传播者与文化产品制造者的双重职责,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尤其要深刻意识到自身的职责,抵制诱惑,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做好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如此才能赢得少儿受众的喜爱,才能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播的使命。
关键词:泛娱乐 少儿电视节目 主持人 文化传播
现代社会,电视是少儿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儿电视节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发育和对知识的获取,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言行对孩子的认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主持人面对的是一群刚刚探索认识世界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很容易被孩子模仿,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少儿电视节目传播的本质是优秀文化的传播,因此如何提高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素养,提升其文化传播能力,成为泛娱乐时代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理性审视:过度娱乐化之殇
在电视传播中,如果节目定位和主持人形象等节目要素都是为了满足受众的感官刺激,就会导致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倾向,节目的过度娱乐化会影响受众文化品位的提升,不利于文化传播。当前部分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有过度娱乐化现象,应当引起高度警惕。
1.角色定位不当。对少儿来说,主持人是老师,是朋友,也是演员,角色定位对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至关重要。少儿电视节目的宗旨是服务少儿,满足少儿的娱乐、情感及知识等方面的诉求。然而,目前很多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形象或明显成人化,或过于时尚化,与角色定位严重不符。个别主持人的主持娱乐化严重。比如,为了追求“娱乐感”,博小朋友一笑,有些主持人不惜“牺牲”自我形象,其娱乐化、低俗化表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良的影响。哗众取宠也是目前很多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过度娱乐化表现方式,这种类型的主持人自我表现意识比较强,喜欢自我卖弄,为了增加节目的娱乐搞笑性,常常不懂装懂,不知所云。在一期少儿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故意引导小朋友道:生活在海里的马叫海马,那么生活在河里的马是否就叫“河马”?很多小观众都答复:是。这种为了制造娱乐化效果而误导小朋友的例子显然背离了传播文化的节目宗旨。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各种过度娱乐化的夸张表现不仅拉低了少儿节目的文化内涵,还妨碍了少儿思想的健康成长。
2.知识结构不完善。知识结构是主持人文化素养的基本要素,由于收看少儿电视节目本身就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过程,这就需要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当前,很多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不仅谈不上知识面广泛,反而在主持的过程中“硬伤”不断,甚至出现了很多常识方面的错误,没有充分利用好主持人的职业话语权。由于很多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知识结构不完善,内在修炼不足,导致其主持方式流于表面,反复在表情、动作以及装扮等方面下功夫,无法站在更高的文化层面看问题,对事物的理解缺乏深度,一味迎合世俗社会中的庸俗与娱乐化的东西,不能承担给少儿传播文化的职责。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要站在少儿的立场,以适当的语言和孩子进行交流。然而,现在很多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由于知识结构不完善,更谈不上必要的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素养,以致语言表达形式单一,词汇量匮乏,甚至还有语法不规范和张冠李戴的现象出现。在娱乐化的影响下,不少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都来自影视表演领域的,主持风格明显偏重于表演,有的节目简直变成了主持人的才艺秀,这让小朋友只能敬而欣赏却无法靠近沟通,违背了少儿电视节目的初衷。
3.亲和力欠缺。亲和力是一个主持人所必备的条件,尤其是对于以少儿群体为主的节目而言。相对于成人类的节目,主持人的亲和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能帮助主持人迅速拉近和少儿观众的距离。在节目中,主持人的亲和力是否得体,能否让孩子喜爱并且产生共鸣,直接决定了该档节目的成败。
现在很多少儿节目的主持人忽视了少年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不同于成人,直接将其等同于普通观众,用和成人说话的方式去和少儿观众进行沟通,摸不清其心理特征,不能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最终只会是与节目初衷背道而驰。例如,某档传统文化类少儿节目,原本主持人可以利用得体的肢体语言等形式,循循善诱,利用少儿喜欢的说话方式进行沟通和传播,并且增加相应的趣味性。然而该节目主持人的说教色彩太重,从而与观众产生了一定的距离。
二、承担职责:肩负文化传播使命
电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则肩负着文化传播者与文化产品制造者的双重职责,因此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要深刻意识到自身的职责,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
1.引导少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少儿尚处在成长阶段,思想不成熟,喜欢模仿,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少儿的行为规范,这就需要少儿电视节目自觉承担起少儿的社会教育职责,用文化的力量引导少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所进行的电视传播既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建构社会文化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主持人是少儿心中的明星,是少儿电视节目中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主持人要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密切关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中的有益成分,善于分辨符合少儿成长需求的内容,因势利导,用优良文化的力量培育少儿健康的精神家园。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尤其要利用好电视节目的特性与自身的优势,通过节目的宣传教育,传播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自觉抵御不良的社会现象,不断为节目注入积极健康的文化元素,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少儿进行教育与正确引导。
2.培养少儿的审美情感。审美是人高级的精神活动,对少儿来说,审美就是其生命活动与审美对象相互之间的同行同构,培养少儿的审美情感有利于促進少儿健康和谐的人格形成。主持人是电视节目精心包装的文化形象,是拥有道德典范意义的存在,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审美客体,为受众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主持人还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受众的审美情感也产生着影响。作为成长路上的老师和朋友,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一颦一笑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少儿的审美情感,所以,主持人要能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以身作则,给小朋友带来美的引导,这也是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重要的文化传播职责。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和波特认为,在电视传播中,一个人应该用整个身体来传播,发挥全部的力量来解释接受到的信息。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只有充分利用整个身体,并调用全部的力量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处在成长期的孩子们,并让孩子们在这种力量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提升策略:加强文化传播能力
由于知识、兴趣、习惯以及气质等因素的不同,主持人的个性化传播深刻影响着少儿的健康成长,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文化传播能力,才能赢得少儿受众的青睐,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
1.加强文化修养,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关键词,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应该不断提升文化修养,担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首先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主持人的知识结构是主持人传播素养的基本要素,如果没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做支撑,主持人就不能真正实现节目的诉求。少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喜欢问“为什么”,而信息化时代,他们的知识更加丰富全面,如果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很难获得他们的真正信任和喜爱。其次,还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随着融媒体的发展,主持人已经不仅是主持一种节目形态,而多个领域的介入就需要主持人不断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主持人主动学习的能力是文化自觉的重要表现,很多知名的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是多才多艺的,如金龟子、鞠萍姐姐等,她们一会和小朋友跳舞,一会和小朋友玩游戏,既能让少儿开心,又能发挥节目的教育作用,寓教于乐,而这些都离不开她们对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充分掌握了少儿的心理特点。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主持人在节目中通过个体行为代表群体观念向大众进行文化传播,是文化的负载者以及人文精神的体现者。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习惯和其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主持人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加强文化修养。
2.深入少儿,做好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少儿电视节目的主体是少年儿童,节目也是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制作的,因此,节目要做到服务少儿和快乐少儿。心理学研究证明,一般人们更容易接受他们喜欢的人传播的信息,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应该有意识地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尽量从儿童的认知出发,以适合的姿态与手段主持节目,做受儿童欢迎的文化传播者。很多主持人的角色在节目策划阶段就设定了。比如,金鹰卡通频道的主持人小燕子与E哥,他们扮演的美人鱼、灰姑娘和喜羊羊等形象都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孩子们在节目预设的情景中轻松学习知识,避免了枯燥的说教,这不得不归功于节目对主持人准确的角色定位。目前,我国很多少儿电视节目都有比较固定的主持人形象,如央视的《智慧树》栏目,红果果、绿泡泡等这些可爱活泼的形象都比较贴合少儿的接受习惯。但有不少主持人的形象设计太过成人化,主持风格程式化,完全背离了少儿受众的主体性,让孩子失去了对节目的兴趣,对主持人也产生了距离感。
对于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来说,深入理解少儿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动。只有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发现他们的生长特质、需求和思想等,采取适合他们的表达方式,并做好“以少儿为主体、一切從少儿出发”的角色定位,才能真正成为受孩子们欢迎的文化传播者!
3.发挥语言艺术,提升对少儿的亲和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第一要素,电视是视听媒体,语言是少儿电视主持人基本的交流工具。在主持的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与少儿交流,主持人语言要尽量贴近孩子,并从孩子的立场与心理出发,这样才能对少儿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在有声语言方面要尽量做到口语化、形象化和简单化,为少儿建立良好的语言模式,让孩子们听之悦耳,内化后悦心。对此,著名的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是这样总结的:语言要具备节奏感,根据所讲内容的不同,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遇到需要停顿的地方,语气也不能断,要藕断丝连,语音和语调都要抑扬顿挫,使人听着感觉舒服,这样才能滋养孩子的心灵。在一期《智慧树》节目“智慧树乐园”环节中,为了让孩子懂得和动物和睦相处,主持人绿泡泡说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我们今天到场的三个家庭中,都有人扮演成非常可爱的小动物……”这段话中的“好朋友、非常、都”都被绿泡泡当作重音强调,明显上扬的语调让小朋友很快对节目产生了心理期待,节目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除了有声语言,形体语言在电视节目中也是重要的传播符号。美国传播学研究表明,语言符号在人际交流中仅占到30%的信息量,70%的信息量都来自非语言符号。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孩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学会使用丰富而有趣的形体语言,如真诚的拥抱、善意的点头、微笑地注视等,营造充满吸引力的情景,提升节目的文化传播力。
四、结语
作为少儿电视节目的主体角色,主持人通过声音、画面、肢体等符号在电视媒介与少儿受众之间进行着人际传播,承担着重要职责。在泛娱乐背景下,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努力避免过度娱乐的误区,凭借电视媒体强大的传播力,以良好的文化修养、契合的角色定位以及高超的语言艺术,做好传播文化经典的代言人,成为少儿观众不可或缺的文化交流者、传播者与引导者。
作者陈上康系华南理工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张建功系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孙文笑.浅析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J].新闻研究导刊,2017(21).
[2]葛力溶,刘擎.关于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特点及定位分析[J].科技传播,2014(22).
[3]钱莹.浅谈“泛娱乐化”背景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传播创新形式[J].新闻潮,2019(01).
【编辑: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