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每当旋律响起,总让人心潮澎湃。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从2020年11月中旬开始组织“唱支山歌给党听”主题快闪活动。从福建古田会议旧址到井冈山革命圣地,从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到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广场,从延安宝塔山下到江苏苏州金鸡湖畔,从脱贫攻坚示范地宁夏自治区闽宁镇到上海张江科技园区,从湖南十八洞村到内蒙古乌兰浩特,先后在全国17个地方开展“唱支山歌给党听”主题快闪活动,抒发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情与祝福。该快闪活动在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综艺频道和新闻联播的播出效果非常好,引发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新媒体平台更是达到了近亿级播放量,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本期“传媒访谈”栏目,本刊有幸邀请到“唱支山歌给党听”主题快闪活动的部分主创人员,请他们带我们共同回顾此次主题快闪活动艰难的创作历程和一个个美好的瞬间。
对话主持人:《传媒》杂志执行副主编 左志新
对话嘉宾:
中央廣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新闻视觉艺术编辑部
制片人:曹红晨
编 导:檀梦琼 沈菲静 李楠 胥如丹 张子正
摄 影:韩玉龙
主持人:请问这个系列主题活动为何选择了“快闪”的形式?本次主题“快闪”活动选用《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的意义是什么?
曹红晨:“快闪”是新近国际流行的一种短暂的行为艺术。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用不同的联络方式约定一些人,在一个指定的地点、指定的时间,出人意料地跳舞、演奏一段乐曲、唱一首歌或做一些其他行为,然后迅速离开。
“快闪”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突然性”带来的惊喜感,如果惊喜感不断,就可以一直调动现场观众的情绪,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快闪”中来。“快闪”看似无组织无准备,实际有规律又有看点。
选用这首歌,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回望百年风云激荡,重温党和人民的鱼水之情。《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歌颂党的艺术作品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号召全体党员要“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这首歌正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真实写照,唱出了党和人民的鱼水之情。
第二,《唱支山歌给党听》传唱58年,唱响祖国大地,这首经典的歌在人民群众中传唱度极高,参与程度自然也会高,能更好地唤起几代人的温情记忆。
第三,《唱支山歌给党听》歌词真诚、质朴充满情感,通过唱这首歌,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恩之情。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由旧社会走向新时代,中国人过上了幸福生活,党的恩情永记在心中,反映了老百姓对党的衷心爱戴。
主持人:这次主题“快闪”,各站的执行团队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展示《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的?
李楠:内蒙古站的“快闪”活动承载的主题是民族大团结,体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融合感与幸福感。带着这样的主题思想,我们开始构思这个“快闪”的思路:民族感、欢快感、惊喜感、和谐感。
“快闪”的编曲是非常重要的创作基础,可以说一场“快闪”的节奏,就是由编曲决定的。长调、马头琴、呼麦、四胡、竹笛、羊皮鼓、安代舞等都是独具内蒙古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把这些带有内蒙古符号的元素编在一起,就是一首刻有内蒙古烙印的《唱支山歌给党听》。
在与编曲老师讨论多次后,我们基本确定了以长调和呼麦开场,用他们独特的唱腔把观众带到内蒙古的辽阔土地,再通过环境音回到城市,让观众既能看到内蒙古的自然美景,也能迅速回到“快闪”的主舞台区。
长调和呼麦的拍摄是在乌兰毛都草原上进行的,主要为了体现内蒙古地区的地貌特征和风土人情。我们选择的演员是当地乌兰牧骑的队员,当时他们正好在这片牧区为牧民们演出。
内蒙古篇的编曲全部用民乐制作,值得一提的是在“母亲只会泪淋淋”后增加了一段安代舞的旋律,乌兰牧骑队员在“快闪”现场从人群中涌入主舞台,带动现场观众一起跳舞。安代舞是一种深受内蒙古群众喜爱的舞蹈,男女老少都会跳,这样的编曲将现场气氛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檀梦琼:我非常荣幸能够接到上海这一站的拍摄和制作工作,上海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正在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而本次上海“快闪”的主题正是科技创新。因此,如何展现科技感,如何将科创元素巧妙融入其中,如何展现上海地区先进丰富的科技成果和优秀科研人员的风采,成为我们设计和构思的主要目标。
上海站“快闪”的最大亮点,就是科创元素的融入,而在艺术手法上最能体现科创的就是编曲。为了体现科技感,我们利用合成器制作多种电音元素,突出强烈的节奏感。随着片头的钢琴声缓缓响起,《唱支山歌给党听》的经典旋律重现,一下子将观众带入其中;紧接着,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和长笛的交响合奏,制造线上线下的联动,使音乐更为丰满;而后逐渐增多电子元素,节奏逐渐加快,音乐变得动感十足。
张子正:西藏一站的“快闪”,以高原载歌载舞的形式体现主题。如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也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的设计中,近5分钟的歌曲之后紧密衔接了2分钟的锅庄舞蹈。我们一共拍摄了三次,团队均克服困难,每次尽可能确保自然光线的统一。
无论是舞蹈还是歌声,整首“快闪”都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与爱戴,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实现民族大团结、共创美好新生活的愿景。
胥如丹:井冈山站的“快闪”,我们设计了多层次多场景,以运动叙事的方式展开这首歌。值得一提的是,开篇我们增加了宏亮而振奋的军号,仿佛为这次特别的季节吹响了号角,几句朗诵,伴着旋律缓缓入人心;乐器交响,群众合唱,都丰富了整个“快闪”;画面中,大家拾级而上,最后登顶汇聚,就像中国共产党一样,一路走来凝聚力量汇聚人心,表达了我们向革命先烈致敬的深情。
主持人:每站的场地是如何选定的?如何利用场地和人员优势在“快闪”中体现主题元素?
李楠:场地如果选得合适,对于一场“快闪”活动来说是事半功倍的。在嘉兴,我台新闻中心视觉艺术部主任张文华明确提出,“红船”是中国共产党起航的地方,嘉兴的主题“快闪”活动,场地就确定选在红船边上。
红船位于南湖湖心岛的岸边,湖心岛很小,岛上亭台楼阁、拱桥、步道错落有致,红船旁边的步道非常适合作为主舞台区。只要观众面向红船,可以從多个角度观看演出。这样有层次的场地,对一场快闪活动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在嘉兴的主题“快闪”活动观众参与度特别高,这跟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内蒙古“快闪”活动的主舞台位于乌兰浩特市的乌兰牧骑宫广场,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乌兰浩特市成立,乌兰牧骑宫广场是当地人民群众日常活动的地方,这里人流量大,人员构成丰富。可以看到内蒙古“快闪”开场前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团体,这些正是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写照。
檀梦琼:选择上海光源作为本次上海站“快闪”的场地极具代表性。外形似鹦鹉螺的上海光源,是坐落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张衡路239号的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和多学科的实验平台,是中国显示综合科技实力的标志性重大科学装置,也是培养了无数年轻一代的光子科学优秀人才和未来科学家的科研基地,为提升国家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另外,科创元素的展现我们也做到了因地制宜。在筹备期间,我们辗转多方,搜集到了众多高新科技元素,也得到了许多优秀团队的支持。比如,全息投影、曾用于方舱医院支援的机器人、VR技术与设备、C919大飞机画面的展现,以及通过5G直播连线和上海歌剧院乐手们同步演奏的设计,使上海站的“快闪”更具科技感、新鲜感和互动感,活力十足。我们还邀请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研制团队、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超导电子研发团队、方舱机器人研发团队、青少年科学梦想节目《少年爱迪生》的选手们等许多优秀的科研和节目团队参与本次“快闪”。大家同聚上海光源,为党的百年诞辰献歌。
沈菲静:宁夏的“快闪”主题为脱贫攻坚,而作为国家东西对口扶贫协作的新样板,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荣誉称号。因此,我们紧紧围绕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与筹划。
首先是地标的确定,我们选取在黄河边敲响大鼓作为开场,在日出的朝阳中,鼓声激昂澎湃。随着鼓声的急促递进,画面中逐渐展现闽宁镇脱贫攻坚的产业成果,如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这些产业,改写了6.6万多名移民的贫苦命运,成功书写了脱贫致富的光辉史诗。
从选址、置景,到参演人员的选取都紧扣脱贫攻坚主题,参与“快闪”的群众有居住在闽宁镇的当地居民、大学生、小学生和奋战在扶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他们深深知道,如今的好日子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所以他们开口唱的每一句都带了真挚的感情,都是发自肺腑的歌唱,歌颂党的恩情。
北京大学篇也比较有味道。从主题意义上来说,北大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传播的地方,对中国共产党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所以我们选择在北大拍摄“唱支山歌给党听”“快闪”活动;校园内选址在百年讲堂门前的广场。因为这个小广场四通八达,它在学生上下课以及中午去食堂的路上,能很好地引流,这样“快闪”活动吸引了大批学生的随机加入。
在主唱嘉宾的选择上,女主唱我们选择的是李思思,她既是总台主持人,又是北大校友,北大学生对她比较熟悉亲切,因此在“快闪”过程中互动非常好;男主唱是青年科学家、学科带头人,是学术领域的“明星”,对学生号召力很强。
另外,在百年讲堂周边的各个角落,包括图书馆门口、流动售货车前、运动场旁边的小路上、教学楼门口、李大钊塑像前等地,设计了25个机位,专门拍摄师生和行人听到音乐后的反应镜头,这种反应镜头都是瞬间抓拍到的,真实、自然、亲切。
主持人:为了呈现精彩的视觉效果,执行团队在影像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韩玉龙:我认为任何形式都是服务于内容的。
在服务内容的基础上,要想呈现好的视觉效果给观众,将行为艺术变为视觉盛宴,就要用精美的镜头语言展现群众的反应,根据不同场景设计不同机位、镜头、景别等。
如在宁夏的闽宁镇,我们在村里发现一个大喇叭非常有当地特点,既能交代声源,又有画面感,于是我们就开始构思,如何在喇叭下捕捉群众参与“快闪”的真实反应。我们在大树上放了一个GoPro(运动相机),树下隐藏了两个机位,专门拍观众反应,当声音从喇叭中传出来,大家匆匆赶往“快闪”的核心现场,那种急切、热情而又真实的样子,都被我们捕捉到了。再如,在上海光源,我们利用15个机位拍摄各种有效镜头,展示观众的参与度,捕捉真实反应,记录真挚情感。其中有几个镜头设计较为巧妙,当观众与机器人互动时,机器人随音乐起舞,而观众则满眼惊喜,那画面看起来非常和谐。还有关于建党百年和科创相关的标语在镜头里的自然融入,航拍到沙盘的精巧转场等,都能体现我们对于镜头的精心设计。
主持人:相信在这些精彩纷呈的“快闪”背后,我们的团队都付出了很多,有没有幕后花絮小故事和我们分享一下呢?
曹红晨:这两次主题“快闪”确实时间紧任务重,两次拍摄都是争分夺秒在抢时间。
在宁夏,天气多变是一大挑战。早八点的阳光炙烤难耐,天气非常炎热,30度高温下进行拍摄,大家根本受不了,于是,每天凌晨三点天还没亮,编导沈菲静所带领的团队就已出发前往拍摄地,大家齐心协力毫无怨言。
导演组和摄影组因地制宜设计了黄河边拍敲鼓的镜头,驻地距离拍摄地50多公里,摄制组凌晨三点就出发,大鼓已擂响,镜头已拍完,而太阳才刚刚出来。尽管披星戴月苦了些,但当大家看到优美精致的镜头时,内心都充满了自豪感。实拍那天,为了光影效果更好,摄制组把原来计划的时间提前了三个小时,地方工作人员在协调上犯了难,但为了把这个主题拍好,少睡三小时也值了!最后,六点钟准时开拍,八点收工。
在内蒙古,场地、天气和人员都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编导李楠所带领的团队在乌兰毛都草原拍摄长调的镜头,为了实现时间线性的达芬奇效果,我们必须要拍摄日出。长调演员在太阳升起的瞬间骑马出场,骑在马上放声歌唱。为了拍摄这个画面,摄制组提前一天抵达了乌兰毛都草原进行踩点,并在凌晨三点就抵达了拍摄现场。6月的乌兰毛都草原,草还没有长高,凌晨3点的温度只有3度,当地的苏木达(乡长)为我们准备了军大衣御寒,虽然寒风凛冽,但是团队每个人都热情似火。在太阳没有升起之前,乌兰牧骑的长调演员敖日格勒就排练了多遍,直到嗓子唱哑了也一直在坚持表演。
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准备工作期间连续多天都是风和日丽,谁知在真正实施拍摄头一天晚上,临近半夜,我们忽然得到次日早晨八点开始持续下雨一天的消息,于是临时决定早上六点开拍,争取两个小时结束拍摄。但提前两小时,人员怎么组织就成了问题,面对各种困难,大家分头行动,请地方宣传部积极配合,包括演唱嘉宾半夜十二点还在和我们一起联系第二天参加活动的人员。人员和准备工作安排妥当以后,东方已露出了鱼肚白,大家都没来得及休息,我们洗把脸整理设备,然后奔赴活动现场……
在上海,编导檀梦琼带领的团队是这次拍摄最困难的一支队伍。寻找场地是第一个难题。必须选择能体现科技感的场地,既要有独特的线条感,和高低错落的布局,又能够有放置科创产品的空间条件。既要突出科创主题,又要营造真实氛围,还要符合当地特色与要求,简直是对我们的极大考验。
在路途遥远而交通不便、调研任务重而团队人员少的艰苦条件下,我们接连几天奔赴了不同地点,可谓经历了一波三折,从未开业的上海天文馆到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再到上海科技馆,我们的选址不断推翻重来,在反复筛选、商定后,最终才将地点定在了张江的上海光源。
而更难的挑战还在后面。本次上海站“快闪”的主题是科技创新,既要突出科创元素,又要体现年轻化。本身“科创”就是一个较为虚拟的概念,很多科技也是无法肉眼可见的,因而,关于科技元素、科技成果的展现就需要团队做大量的功课,还要体现我们的专业性。
由于技术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以及对环境的要求等,很多高精尖的科创成果都是无法在“快闪”现场进行展现的,层层筛选,才有了如今得以在画面中展示的科技成果。
编辑部副主任温晓乐和編导张子正带领拍摄团队赶赴西藏,是我们这两次“快闪”拍摄中条件最艰苦的,不少成员都有高原反应,天寒又暴晒,大家扛着高压也要奋力完成任务。
还有编导胥如丹带领的团队,他们克服了井冈山深冬连绵多雨、阴冷多雾的天气困难,克服了高难度台阶式广场的场地困难,合力一心,圆满完成了拍摄。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各位主创人员,感谢你们的精心设计、巧妙创意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才能为我们呈现出一场又一场精彩动人的“快闪”。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载奋力拼搏。翻开新篇章,我们高歌猛进,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初心信仰历久弥坚。站在新的百年起点,让我们一起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