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晨焰
[摘 要] 2020年各地高校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课程改革浪潮中面临学生自主性缺位、有效性欠缺、自律性缺乏、互动性缺失等问题,开展了基于“作品化理念”的网络课程实践探究,将学生的学习内化于作品的创作实践中,以任务驱动学习发生。以家庭与社区教育课程为例,从课程目标、学情分析、内容与策略、课程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课程学习效果等方面论述基于作品化理念的网络课程改革。
[关 键 词] 作品化;网络;课程实践;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9-0176-02
一、“停课不停学”线上课程改革的挑战
2020年初,依照教育部关于高校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要求[1],各地高校迎来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课程改革浪潮,首次大规模的线上课程改革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学生自律性的缺乏。当面对面教学时,教师和学生身处同一个场域中,教师能够以眼神、动作和抑扬顿挫的语言来“天然”地震慑和调控学生的学习。而线上教学时,教师与学生都处于虚拟空间中,教师无法观察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容易躲藏在镜头后面“享受”这种“不在场”所带来的自由,规避来自教师同场的权利感。因此,学生自律性的不足成为线上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疑难问题。
其次,师生互动性的缺失。“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人的非理性因素很难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联系,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变得困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达不到现场教学的水平。”[2]一方面,线上教学使教师不能像往常一样游刃有余地“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音调、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动感的肢体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性”[3],这使师生在线上教学时的互动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线上的虚拟空间给教师带来的更多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不确定感。这种对学生“自律性”缺乏的焦虑,让更多的老师使用技术工具去确认学生是否真正在场,而学生则在各种各样的软性反抗中与教师形成一种对抗的关系,让网络教学失去真情实感的灵魂共鸣。
最后,学生自主性的缺位以及学习有效性的欠缺。许多教师是首次面对全网授课的模式,存在教学理念与方式转变的不适,出现“许多教师仍以知识灌输、重复训练的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组织教学过程”[4]的现象。这种平铺直叙、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缺位,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学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在此背景下,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深化了“人才培养个性化、教学成果作品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视角国际化”的“四化”教学改革,其中“作品化”是指将学生的学习内化于作品的创作实践中,以任务驱动学习发生,最终以多种形式的作品呈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5]作品化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完成课程作品的过程中创造学习需求,实现学习目标、途径和成果的可视化,改变了传统的以考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是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方式与评价改革的抓手,也是解决网络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主性、有效性、自律性、互动性等的突破口。
二、以家庭与社区教育为例的课程实践探究
(一)课程目标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学前教育2019级二年制学生,经过三年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二年制的学生具有清晰的自我职业定位,先导课程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学等。在个性特征上,二年制的学生活泼好动,追求知识的实用性,运用理论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基于“作品化”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作品化任务为线索,让学生在完成作品化任务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对本门课程内容的学习需求,激发其学习热情,让学习有效发生。
(三)内容与策略
1.教学内容
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情,本课程以工作任务为模块、工作内容为线索展开内容设计,共包含四个模块,内容如下表。
2.教学方法
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以作品化理念为支撑,主要运用任务驱动的方法,通过与实际工作过程挂钩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学习经验。教学基本过程包括五个步骤:(1)发布任务。教师发布作品化任务及模块学习目标;(2)发布学习资源。教师在优课网平台发布学生完成作品化任务所需的学习资源;(3)学生自学,教师导学。学生自学相关资源并提出困惑,教师在腾讯会议平台提供有针对性的答疑指导;(4)补充资源。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在优课网补充发布支持性的学习资源;(5)教师评价。学生完成作品化作品,教师予以评价,提出改进方向。在此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法、发现法、情景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3.教学资源
首先,媒体资源方面,课程依托广外艺优课网、腾讯会议、QQ群课堂等信息化平台优化教学效果。其次,教材方面,课程选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幼儿家庭教育与指导(第二版)》。[6]最后,校际合作资源方面,课程联合四所中職试点学院,在优课网平台开展本门课程的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