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摘 要] 中职学校担当着为社会提供知识型、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重任。在中职教育中,思政课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在思政课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将有利于帮助中职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有利于端正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态度,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
[关 键 词] 中职院校;思政课;工匠精神;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2-0170-02
工匠精神从范畴上属于职业精神,同时也是从业者对职业的一种态度,是职业精神的崇高追求。在新时代背景以及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需求下,中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讲解中就成为教育研究者工作的重心。本文主要探讨中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的教学策略,以期为中职院校思政课工匠精神的讲解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工匠精神的概念及内涵
为响应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国工匠”以及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工匠精神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李克强总理也曾指出“要鼓励企业进行个性化的企业定制,柔性化的生产,进而培育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随着社会的强烈需求,成为爱岗敬业的代名词。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概念是什么?简要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就是工匠对自己创作的作品精雕细磨,对产品的品质有近乎执着的完美追求。工匠精神的概念总结下来就是对待工作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态度。
新时代环境下人们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对待工作生活的思想意识时刻发生着变化,而工匠精神的出现成为一种衡量人们工作态度、思想意识的标准,对企业来说工匠精神是发展的方向标,对基层员工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导向。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要求使工匠精神具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爱岗敬业。敬业是一种职业态度,每个人只有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够实现企业与自身的发展需求。爱岗敬业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民族美德,不管时代如何发展,爱岗敬业始终都是倡导的工匠精神之一。(2)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是对工作或者产品的极致追求,精益求精往往传承着一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概念,它引导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创造追求更加高品质的产品,具备职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3)创新精神。新时代人们对工作或是产品都要求创新精神,创新是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新很好地体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二、工匠精神与思政课的内在联系
中职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是专业技能的培训和练习只能够教会学生将来做什么,而不能教会学生将来的工作应该怎么做。思政课不仅是一门为学生讲解思想道德与基础法律知识的课程,同时也给中职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良好的指导效果。而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下,中职院校思政课对工匠精神的讲解就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在中职院校的教学中思政课是进行德育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思想教育,进而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具体实例讲解,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新时代职业教育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内在联系,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思想道德法治以及工匠精神的培养。思政课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学生学习工匠精神并形成良好职业精神的主要渠道。
三、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价值
(一)工匠精神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各行各业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助力。这样的结果取决于千千万万精益求精的工匠,正是他们的工匠精神给予社会发展以重要保障。新时代,经济的发展依旧需要依靠各行各业的发展,而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工业技术的改革,工业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只有将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成为制造业强国,才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下,工匠精神就成为各大企业的不变需求。中职院校在思政课上对学生工匠精神的讲解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成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二)工匠精神是中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文件中就提到了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基层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成为中职院校以及各大高校共同的教学目标。对职业学校而言,专业技能型人才将会在毕业后奔赴社会各行各业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对中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将会成为中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职业学校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思政课的讲解有效进行融合,以保障中职院校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为社会贡献更大的价值。
(三)工匠精神是中职学生个人成长立足社会的保障
现代社会,职场的竞争压力十分严峻,对大多数的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以及本专科院校毕业生而言,找工作依旧面临着巨大的问题。但是社会需求的就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业中已经形成了有德有才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的用人理念。对中职院校而言,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但是对学生未来职业态度的工匠精神培养也同样重要。在中职院校的思政课上融入对工匠精神的讲解将会有利于学生形成德才兼备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并成为学生立足于社会的重要保障。
四、中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
中职院校思政课对于工匠精神的讲解是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也是主要方式,但是目前的中职院校中,思政课对于工匠精神的讲解依旧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缺少具有工匠精神的环境
对大多数的职业院校而言,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只是为了响应国家的需求,并没有将工匠精神与思政课的融合真正落实。这就导致大多数中职院校并不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环境,因此在中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和校领导都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思政课的讲解为主要方式,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忽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由于中职院校的主流思想就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工匠精神在中职院校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下,创新精神和人才的个性化成为企业共同的需求,然而中职院校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导致他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并不够深刻。
五、中职院校思政课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一)思政课与工匠精神融合
在中职院校中实践课是学生专业课练习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课的练习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在实践课良好的实践氛围下形成严谨严格的操作意识,这都将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深入地理解创新和敬业的重要性,形成初步的工匠精神。当然任何精神意识的形成都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就的,因此中职院校中思政课对工匠精神的理论讲解很重要。通过思政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在此过程中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需求和工匠精神的理论相融合,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政课对工匠精神的理论讲解及实例分析将会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内涵,然后学生将会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朝着所确定目标不断努力。思政课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将会促进学生敬业创新精神的培养,满足中职院校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
(二)设置专项活动
在中职院校思政课的工匠精神讲解中,可以设置一些专项活动,这些专项活动用于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应用到实际的讲解、生产、创作中。比如说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演讲、展览、比赛等文化活动,也可以举办一些作品创作活动,评出符合工匠精神内涵的优秀作品。在设置专项活动时,举办者要求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概念、应用实例等内容有充分的理解,这样学生准备充分,演讲就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思政课的政治教育就是向学生宣传基础法律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意识,当然主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理论结合专项活动可以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
(三)思政课营造工匠精神氛围
思政课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要理论结合实践,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更好的工匠精神氛围。只有良好的氛围才能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工匠精神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在校内可以通过作品的创作、标语的宣传营造出工匠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加深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当然在学生进行实践课时导师也要带领学生,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校外实习活动,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环境里体会工匠精神。
六、结语
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不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是中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或者是帮助学生锻炼专业技能以立足社会的需求,工匠精神都是中职院校必须要重视的教学内容。思政课是工匠精神讲解的重要方式,教师必须要寻求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中职院校的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形成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郑丽贤.中职思政课“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学策略[J].戏剧之家,2018(33):205.
[2]刘芳.论新时期中职思政理论课程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9(12):252-253.
[3]杨桃.探索新时代下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现代交际,2018(13):132-133.
[4]金麗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