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中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应用研究

2021-08-27 14:02洪波李米雪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2期
关键词:临沧市产教贫困地区

洪波 李米雪

[摘           要]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民脱贫的有力武器。中职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势,助推脱贫攻坚。广州信息工程职业学校从产教融合的理念出发,助力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茶叶的科研和生产。以此为例,梳理中职教育产教融合、精准扶贫的做法和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有助于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关    键   词]  精准扶贫;产教融合;中职教育;项目群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2-0140-02

一、精准扶贫与产教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精准扶贫和全民决胜小康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的重点任务。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攻坚工作顶层设计的出发点,并在扶贫攻坚的实践中逐步深化、扩展。2013年11月,他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职业教育通过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国家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全面展开,也为中职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和机遇。

中职教育要为我国的扶贫攻坚战贡献力量,就必须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因人制宜地精准设置专业,服务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使得贫困地区能够依托中职教育的专业资源优势,促进贫困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中职教育也可以通过整合校企的教育资源,对口帮扶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师资选配、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选编、实习就业等环节,精准服务于贫困地区学生的就业、成才。

中职教育在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中,通过产教联合扶贫,形成扶贫项目群、产教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的推动,就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的人力资源,为贫困地区孕育、培育出某个或者某些特定的产业、行业急需的大批人才。因此,中职教育在精准扶贫的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大有可为。

本文从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云苔茶叶项目的现状出发,以互联网营销为媒介,通过对云苔茶叶App的界面设计,提高云苔茶葉的营销设计的功能性与审美性,提高云苔茶叶的知名度,使社会能对云苔茶叶有足够的认知度,促进云苔茶叶制造工艺的创新,发展云苔茶叶的生产、销售,增加云南省临沧市贫困地区人民的收入。

二、项目背景

(一)临沧云苔茶叶产业的背景

云南省是集“边疆、山区、民族”为一体的省份。临沧市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是云南省主要茶区之一。全区茶叶面积65万亩,年产量达2万多吨,面积和产量均为云南第一。即使在无名的小山寨,也是家家有茶树,户户有茶园。云南省的三大国家级群体良种(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就有两个源自临沧。临沧双江的勐库镇是大叶种茶树的原产地,勐库被茶叶专家称为“茶资源的历史博物馆”。临沧市的滇红茶、双江县傣族的冰岛茶、布朗族的公弄茶、拉祜族的小户赛茶、佤族的小勐峨茶口感特别好,特别是冰岛茶,叶质肥厚柔软、茶香浓烈,绝对是勐库茶中值得高端珍藏的极品。

(二)生源背景

职业教育要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学生到城市优质职业学校就学,加强东部对口西部、城市支援农村职业教育扶贫的精神,2018年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有近200名来自云南、贵州地区的学生。2019年,我校有云南籍在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90名左右。

云南籍在校学生的家庭居住地较为偏僻,山区交通不便,家庭主要收入都来源于初级茶叶产品的销售。因种植技术、加工工艺、制作设备、人工素质等条件的制约,茶叶产品的质量无法保证,难销售,附加值也低,直接影响学生家庭收入的提高。

(三)选择精准扶贫的抓手

根据我校云南籍在校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我校决定锁定茶叶产业,作为我校精准扶贫的抓手,通过知识扶贫、技术扶贫,帮助云南籍在校学生家庭发展茶叶生产、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在此基础上,利用设计的力量,提高茶叶产品的知名度,增加茶叶产品的附加值,扩大茶叶市场的占有份额,最终达到增加云南籍在校学生家庭收入,使其逐渐摆脱贫困的目的。

三、精准扶贫项目的立项与推进

(一)精准扶贫项目的立项

为了更好地落实广州市与云南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工作,在临沧市教体局和双江自治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初,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领导、教师到云南当地走访学生家庭,实地考察建档立卡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挖掘当地学生家庭生产且有当地特色的产品,有针对性地给予精准扶贫指导。

临沧市教体局和双江自治县教育局推荐当地优质的生产加工厂,收集贫困农户的茶叶,建立品牌,进行互联网营销,如:双江木兮茶业有限公司等为产品开发、品质控制提供保证。学生自身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帮助建档立卡学生家庭实现脱贫是具有重大意义、值得实践的项目。

(二)精准扶贫项目的确立

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立足中职教育的产教融合现状,深入云南籍在校学生家庭,实地考察建档立卡学生家庭的贫困情况和脱贫的可能性。决定挖掘作为当地特色产品的茶叶产业,结合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游戏与制作、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云南籍在校学生灵活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给予有针对性的脱贫指导,借助“互联网+”促进云南籍毕业学生就业,以助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构建“政府主导、产业搭台、校企合作、利益共享”的精准扶贫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

(三)精准扶贫项目的推进

1.临沧市茶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1)小农式种植、小作坊生产、小规模加工。历史形成的临沧市茶业产业的这个“三小”特点,导致茶业产业效益低下,茶叶产品滞销。

(2)没有确立茶文化的概念。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缺乏茶文化的概念,导致喝茶只是为了满足解渴的直接需求。任何产品缺少了文化的意义,一般都很难有很高的附加值,进而导致价格的低廉。当务之急必须大力发掘临沧市少数民族的茶文化的底蕴,大力宣传、传播汉民族深厚的茶文化,才能在比较短的时期内提高临沧市茶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进而通过茶礼、茶俗,茶市等形式,培植消费者对临沧市茶业产品的感性认识。

(3)临沧市茶业产品缺乏品牌意识。各地的茶叶厂家缺乏合作共赢的精神,茶叶品牌多而杂,给消费者的感觉是临沧市茶业产品就是一盘散沙,没有任何一个茶叶品牌能够脱颖而出、独树一帜。众多的杂牌茶叶,显然不可能承载茶文化的重担。只有抱团取暖,形成统一的茶叶品牌,才能立足国内外的茶叶市场。

2.校企结合,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学校根据国务院精准扶贫的有关文件,与广州联方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合作,进一步调研临沧市茶业产品市场和生产企业,与临沧市双江县的木兮茶业有限公司实行多方合作,把人力资源开发、信息技术服务、产品研发等多个环节融合起来。

3.反推我校教学改革的路径

根据确立的精准扶贫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反推学校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精准扶贫战略下中职教育的优势,探索以项目群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推动相关专业的规范化建设,实施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就学校的教学改革而言,鼓励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电子商务等专业进行跨专业融合,组成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为临沧市双江县茶叶进行品牌设计、包装设计、产品附加值设计,以及茶叶新产品推广、茶叶市场营销的电子商务等方面工作。

为了完成精准扶贫的目标,学校必然要进行“引企入教”的改革。因此,学校积极探索以“云苔茶叶”项目群为导向设计的产教融合模式,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通过跨专业的项目群建设,解决社会对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从而使我校成为具有信息技术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

4.线上线下积极推进专业建设

(1)根据精准扶贫的目标确定教学导向。针对云苔茶叶的品牌设计,进行组建团队,老师引领,学生参与。云南籍团队学生参与云苔设计项目,完成各个子项目的策划、设计与制作,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保证云苔设计项目顺利展开与完成。

(2)纲举目张,完成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依托云苔茶叶的设计项目以及学生的特点,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

(3)以任务带学习的教学方法。学校及时发布云苔茶叶的相关资料,品牌设计的需求与规划,让师生了解云苔茶叶整个项目,掌握云苔茶叶品牌设计的方向与定位,在学习过程中介入市场需求,了解竞争品牌,找到云苔茶叶的独特卖点。

(4)推动学生深入了解项目需求,解读设计策划,做好logo设计,确定云苔茶叶品牌的基础。指导学生熟练运用Photoshop、Axure等软件,掌握图标、图文排版、界面、交互动效设计等,对学生进行全线培养,提前让学生感受UI界面设计岗位的过程,在课堂上体验UI界面设计师的工作。

(5)依托网络学习平台(课堂派、学习通等)向学生推送在线的优质学习资源,如发布微课视频、设计素材等海量的设计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前完成基本概念、设计原理等知识的学习。

(6)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线下学生作品评价的多样性。通过自评互评、企业评价等环节,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价和反馈修改。以云苔茶叶的品牌设计为题,参加广州市中职学校文化创意比赛,以赛促学,以赛提升学生技能,同时又可以为云苔茶叶所用,從中选出优秀作品供企业应用。

四、总结

中职学校精准扶贫产教融合的重点,不能局限于学校本身,不能局限于解决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和就业问题,不能局限于培训和指导,要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指导,助力服务地方经济,突破中职学校从助手转向参与者,从单纯的人才培养转向产教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探索中职教育与精准扶贫产教融合的结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归纳精准扶贫产教融合的经验与规律,构建精准扶贫、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模式和实施应用路径。

参考文献:

[1]李海艳,辛均庚.民族高校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的个案研究:以黔南幼专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40(1):97-100.

[2]史祝云.精准扶贫背景下云南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思考[J].智库时代,2020(14):130-131.

编辑 张 俐

猜你喜欢
临沧市产教贫困地区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临沧市:组建“普通高中四校教育联盟”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绿色生态主导、带动工业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