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还须绿叶扶 烘云托月文更美

2021-08-27 08:42胡善恩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衬托紫薇张飞

胡善恩

导言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诗概》)《三顾茅庐》一文,作者写刘备求贤若渴,除屡次写他寻访诸葛亮不遇外,还巧用烘云托月的技法,不仅使刘备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也展现了张飞和关羽的不同个性,增强了作品的故事性和张力。下面,我们就以该文为例,学习在写作中如何巧用烘云托月的技法。

课文品读

《三顾茅庐》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小说。小说叙述了刘备3次到隆中寻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整个故事情节生动曲折,精彩动人,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巧用了烘云托月的写作技法。请看——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

……

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节选自罗贯中《三顾茅庐》)

技法分析

选文写刘备到隆中请诸葛亮出山,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然而作者故意用曲笔,巧用烘云托月的技法,让人物形象更生动。这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运用次要人物恰当反衬。张飞是刘备的三弟,是个莽汉,说话直来直去,一不如意就要打打杀杀。面对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隆中,这位莽撞的三弟要么“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要么“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寥寥数语,就一下子勾勒出这位三将军的鲁莽和憨直。然而这不是目的,正是因为有了张飞的莽撞和无礼,才能突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真诚和彬彬有礼。

二是巧用主要人物相互正衬。刘备三次到隆中去请诸葛亮,“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继而是轻轻地敲门,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他请得越艰难,越是能衬托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相反,正是因为诸葛亮故意的“刁难”,也才能突出刘备的求贤若渴。

整部作品,虽然作者运用衬托的笔墨并不多,但却笔笔精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人物的相互正衬和次要人物的反衬,互为所依,相得益彰,增强了作品故事情节的张力,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技法讲解

“烘云托月”,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就是在画面之物体景象的外围用水墨或较淡的色彩加以点染,使物体景象鲜明突出。用于寫作,就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烘”,指渲染,“托”,指衬托,即对作品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从侧面描写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来映衬描写的主体,使其鲜明突出。要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借助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刻画主要人物时,有时不对主要人物的言行、神情做过多描述,而是借助对其他人物的言行、神态等描写,或者展现其他相关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评价、态度等,间接地体现主要人物的形象、心境。比如上文,作者为突出刘备的耐心和彬彬有礼,就用张飞的鲁莽来反衬。有了这样的反衬,刘备的形象就突出出来了。写作时,为增强形象的生动性,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技法,把笔墨转移到次要人物身上,通过次要人物的刻画,来达到刻画主要人物的目的。这样处理,既能突出人物形象,又能使写作角度和写作手法多样化。

二、描写自然景物,衬托人物心情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心情,而是描写与人物有关的自然景物,如花草树木等。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或者衬托人物当时特定的情感状态与心理感受,从而达到刻画人物的目的。比如《三顾茅庐》一文,作者在写第一次拜访时,着意描绘了隆中的清幽环境:山冈蜿蜒好像卧龙、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这样的环境,暗示着这里正生活着一位等待时机大展宏图的诸葛先生。写作时,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写作技法,在写人或叙事时,学会巧用景物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或渲染气氛,都能让作品增强可读性。

三、描写客观事物,凸显人物形象

原本是刻画某个人物,却注重于人物相关事物的刻画。通过相关事物,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这样写,避免了单一描绘人物或事件,使人物形象或事件更为立体。例如林嗣环《口技》一文,作者一再描绘舞台上的布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就是以道具的简单反衬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写作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手法,寻找与主角有关的事物或道具展开描绘,也能达到凸显人物形象,增强故事情节生动性的目的。

“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作为正面描写的一个补充,恰当地引入烘云托月的写作技法,能够让作品别出新意,避免平铺直叙,同学们不妨一试。

佳作工坊

紫薇花

车润瑄

紫薇是一种很特别的树——我分不清一朵紫薇花到底有多少花瓣。那些花瓣就像《霓裳羽衣曲》中舞女翻飞的罗裙,挨挨挤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总是那么团团簇簇的,一串、一树、一林、一坡地开着。

紫薇花有粉色的娇艳,却又比粉色庄重;有紫色的高贵,却又比紫色有风情。花瓣薄薄的,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偶尔有几片落在草地上,便让人想到“自在飞花轻似梦”之类的句子。

紫薇是喜庆的,也是冷清的。白居易曾当过中书舍人,品级虽不高,但可以草拟诏书,入直召对,算是天子脚下的红人。中书省曾更名为紫微省,而白乐天更是以“紫微”自称。有诗为证:“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有点寂寞,却也有“相看两不厌”的相知相守。不说紫微郎对紫薇花,而说花对郎,是花儿多情至此,还是紫微郎自作多情,依旧说不清。不过,这日日夜夜深爱着紫薇花的“紫微郎”,甚至到老还念叨着“紫薇花对紫微翁,名目虽同貌不同”,白居易真可算得上是“紫薇花痴”了。

为紫薇而痴的除了白乐天,南宋楊万里也是其中的翘楚。他说紫薇“似痴如醉弱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谁道花无常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怪不得人们都封杨万里为“八月紫薇花神”,算是实至名归吧。

紫薇花艳丽脱俗、风姿绰约,自夏到秋,花开百日,令人震撼。我原以为,所有轻盈的花儿都是开在和风细雨中的,像“可爱深红爱浅红”的春桃,像易安居士为之酒醉的海棠。夏日里的花似乎都是厚厚实实的,像月季、葵花,即便是木槿这样粗枝大叶的花,也在晨风中开放,可到上午10点后就逐渐凋谢了。紫薇的轻盈美艳绝不亚于桃李,在烈日熏风中惊艳了整个夏天。

杨绛先生的父亲看到出嫁的女儿辛勤劳累,曾心疼地说:“真勇!”我觉得借老先生这话来赞美紫薇是极其恰当的。这“长放半年花”的百日红(紫薇花别名)就是女儿红啊,那是一种美艳而温柔的坚守,充满韧性,也是一种勇,像母亲的守候!

远处,紫薇花依然在守候……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巧用烘云托月写作技法的学生佳作。文章写作的对象是中国文人和母亲“美艳而温柔的坚守”,然而作者却故意用曲笔,用大部分篇幅来描绘紫薇花,以木槿到上午10点后就凋零的情况烘托出紫薇花期长的特点;以白居易和杨万里对紫薇的“痴爱”来进行更深层次的烘托;以春夏两季的花儿来烘托紫薇轻盈却坚强的高贵品格,最后才将紫薇花与“出嫁的女儿”相比,点明主旨。全文言在此而意在彼,可谓别出心裁,独具性灵。

猜你喜欢
衬托紫薇张飞
早春
谦虚的铅笔
八月紫薇红
学会衬托
场面描写“六衬托”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紫薇树的秘密
紫薇的传说
丫丫
张飞因酒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