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安秀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具有强烈艺术性的学科,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来进行教学是当下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的,因此,主要讲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的应用。
關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教师在语言规范运用中用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学生实现这一任务的完成。作为一名教师,其个性教学就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师规范语言的使用中,小学语文教师规范语言的使用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研究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其在小学教学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语言应当具有准确性、规范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普通话的水平一定要达到标准。在当今社会的教育中,国家已经全面普及推广了普通话的运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普通话水平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要求是不一致的,普通话水平要有更高的标准,要达到普通话二级的水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少数学校仍存在方言教学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极其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年龄小的特点会学习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如果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就要咬字清晰、语句流畅,不能使用方言教学,这样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模仿中就不会出现咬字不清的现象。其次,教师教学语言应该言简意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语言复杂冗长、拖泥带水,就会使学生听课效率低下,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感时,要做一个图片小游戏,让学生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图片上的内容,培养学生说话的准确性[1]。
二、教学语言应当具有形象性、生动性
语言要赋予描绘性,让学生犹如“声临其境”“如见其形”地感受课堂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让学生不觉得课堂枯燥,慢慢将所学的知识深深烙印在心里,更加容易接受和喜欢语文这门学科,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让语文教学充满乐趣,教会学生参考生活中的事物,将生活实际情况与学习到的知识相结合。在低年级课堂中,学生在修辞手法的认知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可以运用比喻句、拟人句等进行示范,学生的模仿能力可以使他们迅速提升语感,语文素养也随之增长。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进行课堂朗读,这样可以更加简单直观地体现出语言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文中的情感,就要感情充沛地进行朗读,让知识寓于温情之中,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热情,还能学习语言艺术的美。这样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能够更加深入,更加体会到书中人物的感情。例如,在诗歌朗诵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美,然后配上音乐进行朗诵,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教学语言应当具有启发性、理解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谜语、故事、悬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导语的启发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的语言教学,不仅仅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跟随教师语言叙述的思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教师一面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一面激发学生去思考寻找。在一篇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紧跟教学思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语文学习思维。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再从课本中找到相应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内容,这样就能够鼓励学生更好地记忆,思考问题,增加自信心[2]。
四、教学语言应当具有鼓励性、夸赞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相对简单和比较难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简单的问题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复杂的问题让学习上喜欢挑战的学生回答,这样就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性以及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可以利用识字方法来进行词语教学,让全班学生参与词语朗读,学习生字新词。在教学中,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可以让不常举手的学生来回答,回答后运用多样的方法进行鼓励夸奖,比如,你的声音真响亮,你的想法真有趣等,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要让其尴尬,鼓励他下次加油,回答不出来时,要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习思考,这样可以为不善言辞的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综上所述,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课程知识,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语言艺术,教学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规范合理,更能启发引导学生,从而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戚宇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J].新智慧,2020(16):90.
[2]张兰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分析[J].江西教育,2020(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