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2021-08-27 04:48王静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数学

王静

【摘要】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在持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环节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其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带着疑问进行学习,从而使得学习效果得到提升.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主体,改变了之前“以教师为主体”的情况.所谓“情境”主要指的是可以促使人们思考,激发想象,进而出现一种情感体验,最终获取某种思维或者形象结果的氛围.本篇文章主要是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进行简单的介绍,希望可以给大家带去一些启发.

【关键词】数学;情境;创设

一、前 言

新课程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问题情境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当中不应再注重提出一些问题以及讲述具体结论,而应在合适的条件下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在这种背景之下,教师设计一些具备挑战性以及有趣的数学问题,可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产生一定的冲突,这样可以促使问题解决动力以及思维方式的形成.因此,教师要重视创造合适的问题情境,保障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化.

二、设置问题情境的作用

1.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

根据教育心理学知识,如果学生对学习存在较大的兴趣,他们会具有非常高的理性意识,在学习中注意力比较集中,并努力掌握知识,这个过程中的学习属于一种自愿行为,学生的学习非常积极,进而使得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因此,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动力得到提升,并促使学生产生持续学习的热情.

2.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在这种模式当中,学生可以了解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如何对其实施应用.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一些特定的学习活动以及学习任务与问题情境进行整合.问题情境模式的使用可以使问题更加具体化,学生也可以在其中进一步发现并解决问题.

3.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发现非常多的知识,并在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以及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获得非常多的全新的知识,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4.促使学生独立探究能力的提升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探索能力,学生在具备探索能力之后,才可以更好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设置一个具备紧张气氛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辅助他们进一步独立探索.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实施一定的合作及沟通,可以促使学生真正掌握并理解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而养成探索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原则

1.针对性原则

(1)教学内容

在设置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學内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等进行设置,并且和教材的难点、重点等相结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具体性,关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内部问题,小问题之间互相连接,这样会使得学生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表达清晰,注重针对性和具体性,避免问题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2)实际情况

在问题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包含学生的年龄、群体特征、心理特征以及能力水平等,还应包含班级当中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教学内容、知识基础以及目标等,适当设置相关数学情境,使得数学学习具备逻辑性和抽象性,辅助学生顺利理解知识并获取相关信息,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参与问题的具体解决.

2.启发式原则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互结合,使用比较生动的例子以及通俗化的图片,提出具备启发性的数学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得到一定的刺激,进而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发现问题,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获取更多的知识.

3.层次性原则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一组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并对问题的过渡性以及连接性进行全方面的考虑,使得问题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得到提升.使用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形成比较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可以使问题设计避免存在琐碎性,还可以使复杂问题分层解决.分层解决方案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差异性,对于同一问题,学生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理解,促使学生进一步融入其中,进行积极探索.

4.扩展性原则

在设置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详细考虑当前教学当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还需要考虑一些和当前任务相关的深入性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独自思考.换句话来讲,教师对于问题的思考需要深入化,以保障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5.新颖性原则

教师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还要具备新颖性,这样对学生更具吸引性,使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更加感兴趣.问题情境的设置要保障学生的兴趣,如果只是设置一些陈旧、无聊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兴趣,甚至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较大影响.

四、问题情境中的策略分析

1.设置故事教室并创建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童心,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增加兴趣,并把数学知识更加灵活地应用在生活当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和生活比较贴近的主题故事,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发展,并养成独立分析、研究问题的习惯.比如,当讲解“轻和重”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入小猪搬家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学生可以选择想要扮演的动物角色.猪妈妈会为小猪准备4个盒子,小猫、小松鼠、大象和狮子都会来帮忙,问题是:4种小动物更加适合哪个箱子呢?很显然,大象和狮子适合重量较大的箱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呢?通过在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非常形象生动地完成题目,进而找到比较合适的答案.在这种故事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教师合理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带着兴趣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学质量也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数学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