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2021年以来,“高冷”的文物,频繁走进寻常百姓的视线——
新年伊始,河南卫视春晚上,一群娇憨灵动的“唐朝小胖妞”,走出《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的古老画卷,穿梭在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国宝文物之间,上演了一场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节目一经播出,迅速“出圈”。
3月,三星堆遗址内新发掘6个“祭祀坑”,出土文物500余件。央视直播期间,围观人数超2000万人次。清明长假,三星堆博物馆更是收获了4.5万余名游客的青睐,创历史新高。
4月,山东菏泽孙大园堌堆文化遗址共发掘连片汉墓198座。沉睡数千年的历史再次成为“顶流”,热心网友们“脑洞大开”,为新出土的“丑萌”的陶兽起名、P图。
“文博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从《国家宝藏》到《登场了!敦煌》,从故宫博物院突破线下场景的“次元壁”,设计出一个又一个销量“千万+”的文创,到河南博物馆“考古盲盒”上线即售空,一盒难求,人们对于考古发掘的好奇、对于文博事業的关注似乎超乎我们的想象。
在这个芳菲未尽的四月天里,《山东画报》同样将视线对准了文物,对准了博物馆。我们可以以双目与青州佛造像对视,以笔墨与郑板桥对话,甚至以“牺尊”与历史对饮几杯。
国宝很“呆萌”,历史很可爱。就这样,博物馆正换个姿势走进千家万户,那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也随之“活”了起来,并以更容易被世人所接受的方式,给全社会带来了更深厚的文化滋养。